宋彩芳 楊 潔 周芳燕 張偉波
1 浙江省臺州醫(yī)院 浙江 臺州 317000
2 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由于創(chuàng)傷小、疤痕小、痛苦小等優(yōu)點,腹腔鏡手術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外科、婦科等疾病治療,易被患者接受。但由于腹腔鏡手術操作難度較大,麻醉及手術時間有所延長,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較慢,且術中需要形成人工氣腹,因此腹脹是腹腔鏡術后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筆者采用中醫(yī)方法治療腹腔鏡術后腹脹患者33例,效果顯著?,F(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腹腔鏡術后腹脹的患者共6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齡42.31±2.48歲;平均手術時間1.45±0.34小時;手術類型:膽囊切除術19例,闌尾切除術8例,疝氣修補術6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齡41.97±2.67歲;平均手術時間1.51±0.38小時;手術類型:膽囊切除術16例,闌尾切除術10例,疝氣修補術7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①20歲≤年齡≤60歲;②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手術者;③采用相同種類的藥物進行麻醉;④同意本次研究方案者;⑤癥見:手術后患者腹部脹滿,呃逆吐酸,不思飲食,腹部脅痛,大便不解,舌苔厚膩,脈弦。辨證屬脾胃氣滯之證。
1.3 排除標準:①無法耐受手術者;②術后發(fā)生腸粘連、腸梗阻者;③有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史者;④既往有胃腸道疾病及手術史者。
2.1 對照組:術后常規(guī)予以禁食、營養(yǎng)、補液等基礎治療,對患者進行腹部按摩,予以枸櫞酸莫沙必利膠囊(規(guī)格:5mg,生產(chǎn)廠商: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719)口服,每次5mg,每日3次。
2.2 觀察組:①內(nèi)服加味枳術湯:枳殼20g,白術10g。隨癥加味:嘔吐吞酸者,加吳茱萸6g,黃連12g;腸鳴切痛者,加香附、大腹皮各9g;胃納不佳者,加山楂、神曲各12g;大便難下者,加火麻仁、柏子仁各12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內(nèi)服。②引氣歸元針法:患者取仰臥位,取穴雙側天樞、雙側歸來、關元、氣海,常規(guī)消毒后操作者采用28號毫針快速進針,針刺順序為天樞、關元、氣海、歸來,針刺深度根據(jù)患者體型調(diào)整。進針后捻轉得氣,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進針完畢,留針2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捻轉3分鐘,平補平瀉,針刺完畢,緩緩出針,每天針刺治療1次。
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天后進行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顯效:患者腹脹腹痛癥狀完全緩解,出現(xiàn)腸鳴音,肛門排氣恢復,大便已解;有效:患者腹脹腹痛癥狀部分緩解,出現(xiàn)腸鳴音,肛門排氣基本恢復,大便未解;無效:患者腹脹腹痛癥狀無緩解,無腸鳴音,無肛門排氣,大便未解。
3.2 術后腸鳴音、肛門排氣及排便恢復時間:記錄術后第1次出現(xiàn)腸鳴音、肛門排氣及排便的時間。
3.3 中醫(yī)癥候積分:主要分腹脹、腹痛、噯氣、納差4大癥候,各項評分均為0~6分,癥狀越嚴重評分越高,計算每組的總積分。
3.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8%,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9%,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5 兩組術后腸鳴音、肛門排氣及排便恢復時間比較:見表2。
3.6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表2 兩組術后腸鳴音、排氣、排便恢復時間比較(±s,h)
表2 兩組術后腸鳴音、排氣、排便恢復時間比較(±s,h)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排便46.39±8.19 35.86±6.45*組別對照組治療組例數(shù)33 33腸鳴音11.34±2.36 8.65±1.27*肛門排氣25.39±5.39 18.36±3.64*
表3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總積分13.75±2.59 10.39±2.26 13.69±2.39 5.13±1.68*組別對照組治療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腹脹4.25±1.68 3.39±1.04 4.19±1.56 1.37±0.87腹痛3.69±1.14 2.61±1.02 3.87±1.27 1.29±0.69噯氣3.82±1.29 2.68±1.09 3.85±1.33 1.42±0.72納差3.59±1.17 2.45±0.97 3.63±1.29 1.18±0.37
腹脹是以腹部脹滿,觸之無形,或兼有疼痛為特點的病癥,在中醫(yī)學中又稱之為“腹?jié)M”“中滿”“腑氣滿”等[1]。腹脹因飲食停滯胃腸,阻滯氣機;或因情志抑郁,氣滯郁結所致,責之于胃腑氣實,屬實證。腹脹因素體脾臟虛弱,氣機壅滯;或因脾臟虛弱,水飲不化,成為正虛邪實之證,責之于脾臟氣虛,屬虛證。正如《本經(jīng)疏證》言:“脹滿而按之痛者為實,不痛者為虛?!薄督饏T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曰:“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薄毒霸廊珪芬嗵岢隽耍骸翱砂凑邽樘摚馨凑邽閷?。”
筆者認為,手術后患者脾胃功能未復,脾失健運,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氣滯腹中所致腹脹。加味枳術湯由《金匱要略》中枳術湯加味而來,枳術湯方證屬脾不升清,胃不降濁,氣滯水停所致,方中枳實行氣散結除飲,白術健脾利水,用于因?qū)嵍碌钠⑻?。兩藥一補一消,攻補兼顧,互相作用,從傳統(tǒng)氣機上講亦是一升一降,符合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2]。筆者在此基礎上隨證進行加減,對嘔吐、吞酸者加入?yún)擒镙?、黃連以降逆、止嘔;對腸鳴切痛者加入香附、大腹皮以行氣、止痛;對胃納不佳者加入神曲、山楂以消食、健胃;對大便難下者加入柏子仁、火麻仁以潤腸、通便。氣之升降聚散,雖流溢無窮,但仍根于腎,歸藏于丹田,引氣歸元是治療氣機失調(diào)的根本大法,同樣適用于術后腹脹的治療。因此,采用引氣歸元針法,取穴以任脈、腹部募穴及三陰經(jīng)為主,主穴為天樞、氣海、關元、歸來,主要分布于中下腹,合《難經(jīng)》“臍下腎間動氣”之意。本研究采用引氣歸元針法治療腹脹的取穴思路,一是穴位近治作用,二是辨證取穴。天樞穴為大腸經(jīng)募穴,能治療腑氣不通等癥。《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六腑以通為用,天樞穴為一身之氣總樞紐,故引氣歸元針法第一穴取天樞,先予針刺。關元為小腸經(jīng)募穴,合天樞通治腸腑疾患?!夺樉拇蟪伞酚涊d歸來“主小腹奔豚”,奔豚為氣病,歸來治療氣從少腹上沖之奔豚氣,有平?jīng)_降逆之效。氣海主百損虛憊,又主一切氣病,《針灸大成》曰“氣海穴主治腹脹腫……腹暴脹,按之不下”,可見氣海治療腹脹自古有之。
通過本研究證實,加味枳術湯結合引氣歸元針法治療腹腔鏡術后腹脹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