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縉云“獨角臺場”傳承保護的思考

      2020-06-19 02:33:52姚朝華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2020年0期
      關鍵詞:婺劇縉云獨角

      姚朝華

      (縉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浙江麗水,3214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xiàn)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現(xiàn)經濟、文化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意義重大。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所以加強縉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N云是麗水市非遺大縣,目前有國家級非遺3項,省級非遺19項,市級非遺44項,縣級非遺122項。在縉云縣城鄉(xiāng)各地,有一種獨特的民間文藝表演形式,常年活躍于街頭巷尾,俗稱“獨角戲”(獨角臺場),它是一種獨特的器樂演奏藝術,是縉云縣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2009年,縉云縣申報的“獨角臺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獨角臺場的產生

      縉云位于浙江中南部,文化底蘊濃厚,民間藝術資源豐富。自唐中葉以來,雜耍、歌舞、巫儺、鼓詞、社火等表演形式逐漸融為一體;鄉(xiāng)曲、道曲、南曲、宮曲、大曲、套曲等樂曲相繼匯成一腔,逐步形成以社火戲、鄉(xiāng)丁戲為代表的比較成熟的土腔雜劇。自清中葉開始,高腔、昆曲、亂彈、徽戲、灘簧、時調等聲腔班社陸續(xù)流入縉云,逐步形成以徽戲為主調的縉云婺劇。早在乾隆、嘉慶年間,縉云章村、胡村、東余、臚膛等地便有本土班社存在。經過不斷壯大發(fā)展,縉云成了戲曲繁盛之地,經久不衰。除婺劇等專業(yè)戲班外,在農村還有大量的“小唱班”“的篤班”“采茶班”等小戲班,這些古老的民間表演形式在這里延綿不絕,戲曲的繁榮使得戲曲音樂在這里深入人心,廣泛受到農民群眾的喜愛。這些都為獨角臺場藝術形式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縉云素稱戲曲繁盛之地,從前的男女老少皆以能演唱山歌、戲曲、民間小調為榮?!蔼毥桥_場”的出現(xiàn),也可以說是源于這種獨特的民風民俗。相傳清朝初年,就有盲藝人為自謀生路,通過演奏多種樂器說唱娛人,進行乞討。后來,一些盲人家庭即有意培養(yǎng)先天失明的孩子習藝,使其長大后自食其力??N云盲人以演奏乞討的這種方式,逐步演化成早期的“獨角臺場”。20世紀20年代,新建鎮(zhèn)長川村人周孫昌,他先天失明,但天資聰穎,極有音樂天賦,從小就學會吹拉彈唱,演奏各種樂器。當時,常有戲班到長川一帶演出,如樂隊缺少人手,就會臨時請他搭班,幫助伴奏。但由于他是盲人,行動不便,又沒有哪個戲班會長期雇用他,故生活依然窘迫,只能在家依靠表演“獨角臺場”來維持生計。一個偶然的機會,周孫昌聽人說本縣某地有個名叫“遼坦”的藝人,把幾樣樂器掛在同一個架子上,敲敲打打,圍觀者如堵。這一“聽說”使周孫昌茅塞頓開,自己何不也做一個試試?于是,他日思夜想,在腦子里設計了個方便盲人手腳并用的特制樂器架子。請村里的篾匠幫忙,按照自己的思路,邊做邊改,最后終于做出了一副裝有拉線、連桿、踏板,合理擺放鑼、鈸、板、鼓等各種樂器的演奏臺架。架子下方掛有梆子、大鑼、小鑼、大鈸和小鈸5種樂器,每種樂器各有5根橫木連桿踏板,用雙腳靈活操縱進行演奏。架子上方的鼓、科胡、先鋒、笛子、大小嗩吶等樂器,則分左、中、右固定位置擺放。演奏時演員手腳并用,合理分工:左腳負責梆子、大鈸、大鼓,右腳負責小鑼、大鑼、小鈸;雙手負責科胡、鼓、梆子;嘴巴負責笛子、先鋒、大小嗩吶等。

      由于這種獨特演出形式“獨角臺場”極受民眾歡迎,逐漸被其他盲人作為謀生之術所習用。獨角臺場歷來以盲藝人乞討的方式定點設攤,在集會、廟會、重要節(jié)慶日等熱鬧場合表演,以此維持生計,輾轉縣境及周邊縣市。

      二、獨角臺場的特色

      藝人用雙手、雙腳和嘴巴同時操縱十幾種樂器,靠腳的踏蹬、手的敲拉、口的鼓吹來演奏打擊樂、管弦樂等各種復雜的樂曲,敲、拉、唱同時進行,一個人就代替了一個功能俱全的樂隊。獨角臺場,要求表演者不但具備一定的音樂基礎,掌握吹拉彈唱各種樂器的演奏方法和鑼鼓鈸敲打技巧,而且要耳聽八音,一心多用,手腳協(xié)調,配合自如,得心應手,恰到好處。不僅要求手、腳、口、腦嫻熟并用,而且上、下、左、右也須相互協(xié)調配合。前提是博聞強記,熟練掌握吹拉彈唱各種樂器的演奏方法和鑼鼓鈸擊打技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劇目是婺劇音樂《花頭臺》。一般都是十多人一起演奏的《花頭臺》,一個人就能從頭到尾把它演奏下來,達到了相同的效果,獨角臺場因此而得名。

      “獨角臺場”表演內容豐富,演奏的樂曲主要以戲劇音樂為主,如演奏婺劇音樂《花頭臺》《大鼓臺場》。有時也會入鄉(xiāng)隨俗,演奏山歌、小調、民間小戲等曲調,藝人還能表演《十杯香茶》《十二交節(jié)》《十二送郎》《八仙求》等(如圖1)。

      圖1 麗水市非遺傳承人丁鐘相在演奏

      三、獨角臺場的保護現(xiàn)狀

      由于獨角臺場這種技藝對從藝人員的演奏技巧和樂感要求都很高,所以一般人很難掌握并操縱自如,故習藝者極少。目前在縉云縣境內還能表演獨角臺場的僅有3位藝人。隨著老藝人年齡的增大,獨角臺場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亟須予以搶救和保護。縉云縣在近幾年針對獨角臺場的保護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全面開展調查摸底,建立檔案資料庫

      通過多次調查摸底,已基本摸清獨角臺場主要演藝人的傳承脈絡:(1)周孫昌(已故),縉云縣新建鎮(zhèn)新長川村人,民國年間擅演獨角臺場。作為謀生之術,輾轉縣境及周邊縣市,小有名氣。(2)周庭杰(已故),縉云縣新建鎮(zhèn)新川村人,師承周孫昌。(3)周廷均(已故),縉云縣東方鎮(zhèn)橫塘岸村人,1958年師承周孫昌,善演《花頭臺》《大鼓臺場》等,每年攜妻參加本村的胡公廟會,表演婺劇選段《百壽圖》《寶蓮燈》《曹恩起考》等。2008年參加縉云縣婺劇器樂比賽演出。(4)麻唐苓(1924— ),縉云縣仙都街道鐵城村梅宅自然村人,曾是劇團的正吹,2006年自學獨角臺場,經常參加鄰村或附近鄉(xiāng)鎮(zhèn)的文化活動。2008年參加縉云縣婺劇器樂比賽演出。(5)丁鐘相(1949— ),縉云縣七里鄉(xiāng)杜塘村人,先天性青光眼,文盲。1966年師承川石村陳貴鐘學習婺劇器樂演奏,后自學。1997年從周廷均處模仿制作一副獨角臺場樂器架,在縣城或周邊縣市、鄉(xiāng)鎮(zhèn)的集市街頭或者廟會上演奏,以維持生計。能自拉自唱如《十杯香茶》《十二交節(jié)》《十二送郎》《八仙求》等。(6)鈄春華(1970— ),縉云縣大源鎮(zhèn)大源村人,二三十歲時在農村老家大源村,跟隨本村的老藝人們學吹嗩吶,從此就與樂器和婺劇結下了不解之緣。后來外出謀生,業(yè)余愛好也隨之放棄。直到2014年開始重拾愛好,練習“獨角臺場”這一瀕臨滅絕的民間絕活。目前鈄春華通過“獨角臺場”方式演奏的節(jié)目有:婺劇曲牌音樂《花頭臺》《大鼓臺場》《大過場》《蘆花》等以及婺劇《轅門斬子》《龍虎斗》《打龍袍》《天門發(fā)令》中的唱段等,還有流行音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男兒當自強》《金蛇狂舞》《套馬桿》《荷塘月色》等。

      (二)積極組織參加活動,搭建展示平臺

      以現(xiàn)有獨角臺場藝人為基礎,積極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獨角臺場的活力。2008年5月,縉云組織獨角臺場節(jié)目參加了由縉云縣殘聯(lián)舉辦的殘疾人才藝表演;2008年6月參加了由婺劇促進會舉辦的全縣婺劇器樂表演;同年8月底,在麗水市新農村民間絕活、鄉(xiāng)間才藝展示比賽上,縉云獨角臺場獲得三等獎?!短幹萃韴蟆愤€對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進行了大版面的報道,使得該項目越來越多地受到有關專家和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喜愛。2015年,組織縉云獨角臺場演藝人鈄春華參加麗水大劇院“圓夢春晚”文藝晚會、麗水萬地廣場“中國風文藝晚會”等;2016年2月3日(農歷臘月廿五),“美麗非遺——舒洪南鄉(xiāng)饅頭日”展示活動在舒洪鎮(zhèn)姓王村隆重舉行?;顒悠陂g,組織“獨角臺場”“二胡獨奏”和寫春聯(lián)等非遺活動。同年又組織參加了中國麗水中學與英國波托拉皇家學校聯(lián)合演出晚會、縉云縣河陽“尋夢鄉(xiāng)愁,耕讀河陽”旅游季文化節(jié)、全國鄉(xiāng)村春晚百縣聯(lián)盟區(qū)域聯(lián)動暨麗水市第九屆鄉(xiāng)村文藝節(jié)等。2017年7月,縉云縣非遺中心組織“獨角臺場”赴青田參加“曲藝進社區(qū)”活動;2018年,縉云非遺中心主辦“獨角臺場傳薪火·多彩非遺譜新篇”為主題的縉云“獨角臺場”專項演唱會;2019年1月9日,由縉云縣文旅局、縉云縣壺鎮(zhèn)人民政府、縉云縣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共同主辦,由“獨角臺場”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丁鐘相及獨角臺場民間表演大師鈄春華、李水垚、金葛其等人參與演出的“獨角臺場傳薪火多彩非遺譜新篇”縉云縣首屆獨角臺場專場演出在壺鎮(zhèn)鎮(zhèn)團結村文化禮堂成功舉行,這是縉云縣的首場非遺演出,現(xiàn)場掌聲雷動,氣氛熱烈(如圖2)。

      圖2 鈄春華在演奏

      四、獨角臺場傳承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技藝傳承后繼乏人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fā)展的核心,構建健康的傳承體系是縉云獨角臺場需要重點關注的?!蔼毥桥_場”演奏者鈄春華心中有一個夢想,就是有朝一日把“獨角臺場”這種草根表演藝術搬上央視這個大舞臺,讓全國的觀眾都知道“獨角臺場”這門民間藝術,都能感受到“獨角臺場”的藝術魅力,同時也引起全國人民更多地關注縉云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現(xiàn)實不容樂觀,像鈄春華這樣有理想的從藝者乃鳳毛麟角,主要由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藝人收入少。獨角臺場歷來為盲藝人的主要乞討方式,收入較低,很多人認為這門技藝只適合低收入群體營生,對比于縉云民間婺劇團和其他從藝人員,收入懸殊。二是演奏要求高。獨角臺場這門技藝對演奏者要求很高,多數(shù)人很難掌握必須具備的演奏基本功。三是從藝人員社會地位低下。從古至今,被視為乞討者,常遭歧視,一般人不屑為之。四是獨角臺場登不了“大雅之堂”。大多數(shù)群眾對獨角臺場的藝術缺乏了解,觀看獨角臺場的熱情并不高,演出場所也只能是在街頭巷尾。由于以上諸多原因,造成獨角臺場的市場日益萎縮,從藝人員日益減少,特別是盲人學習技藝的積極性不高。目前縉云能表演獨角臺場的藝人只有3人,且年齡較大。長此以往,不僅實現(xiàn)不了像鈄春華那樣的理想,而且獨角臺場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傳,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二)深入挖掘和宣傳不夠

      雖然通過普查了解,目前已經把獨角臺場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做了檔案資料上的收集歸類,但對這項技藝的歷史脈絡、傳承機制、傳播形式等還沒有進行深入的挖掘,對傳承人的傳承現(xiàn)狀也沒有深層次地了解和掌握,特別是沒有對表演過程進行全程攝像,相關的文字資料整理也還不夠齊全,沒有出版相關書籍,沒有編入非遺普查成果匯編。此外,在各大媒體網(wǎng)絡上的宣傳力度也還不夠,沒有讓更多的群眾知曉。

      (三)保護工作重視程度不夠

      獨角臺場作為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雖然在縣級層面已經引起了重視,主管的縣文化旅游局非遺中心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保護工作的領導小組、專業(yè)研究機構、專家指導組還沒有真正成立。相關鄉(xiāng)鎮(zhèn)對這一技藝的保護還沒能引起重視,也沒有明確專人負責。同時,獨角臺場的保護傳承基地較少,缺乏更多的展示平臺,相關經費也有待加大支持力度。雖然獨角臺場的表演深受民眾的喜愛,但對從藝人員的看法一直沒有改變,仍然被當作乞丐一樣的下九流看待,從藝人員的社會地位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五、獨角臺場傳承保護的措施

      (一)成立專門的保護和指導機構

      為加強省級非遺名錄項目獨角臺場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縉云縣文化旅游局專門建立獨角臺場保護和傳承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縉云縣和相關鄉(xiāng)鎮(zhèn)的獨角臺場保護和傳承工作。已經建立了獨角臺場專家指導組和獨角臺場專業(yè)研究機構。聘請省非遺處、市非遺中心、縣政協(xié)、縣社科聯(lián)、縣文化館等部分研究人員和獨角臺場市級傳承人等組成專家指導組,由市非遺中心、縣政協(xié)文史委有關領導擔任獨角臺場專家指導組組長;由縉云縣非遺保護中心和縉云縣文化館相關工作人員組成獨角臺場課題組,由縉云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擔任獨角臺場課題組組長。課題研究組相關人員到各鄉(xiāng)鎮(zhèn)整理獨角臺場資料,發(fā)掘獨角臺場歷史文化資源。專家指導組成員定期參加獨角臺場項目相關的保護傳承工作會議,對獨角臺場項目的保護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并具體指導獨角臺場五年保護計劃的實施。

      (二)建立獨角臺場保護傳承基地

      當前,在縉云縣境內還有一些獨角臺場的展演活動,在中國古民居村落——河陽村建立了縉云獨角臺場傳習點,開展獨角臺場傳習活動,使之成為縉云獨角臺場傳承基地。利用傳習點開展經常性傳承活動,不定期開展演出展示,并鼓勵獨角臺場傳承人以傳承基地為平臺帶徒授藝,培育新一批的獨角臺場演藝人員,使之后繼有人。同時,在五云街道、新建鎮(zhèn)、東方鎮(zhèn)、七里鄉(xiāng)等獨角臺場主要分布區(qū)域進一步發(fā)掘,爭取能建立多個傳承基地,擴大傳承面。

      (三)建立獨角臺場展示平臺

      根據(jù)非遺保護傳承需要,由縣文化旅游局會同河陽管委會聯(lián)合投資,在河陽古民居內建立縉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在縉云非遺館內建立縉云獨角臺場展示中心,最大限度地開展獨角臺場的宣傳、展示,通過各類主流媒體,開展以縉云獨角臺場為主的各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展示,著力打造最具規(guī)模的縉云獨角臺場。通過不斷努力,爭取組建至少一支獨角臺場文藝表演隊,能夠開展經常性的活動,參加每年的河陽古民居旅游文化節(jié)和本鄉(xiāng)(村)舉辦的各種慶?;顒雍凸?jié)慶活動,培養(yǎng)一批縉云獨角臺場的文藝骨干。

      (四)完善獨角臺場檔案資料

      深入五云街道、新建鎮(zhèn)、東方鎮(zhèn)、七里鄉(xiāng)等流傳較為廣泛、傳承歷史較悠久的鄉(xiāng)鎮(zhèn)進行調查研究,收集相關文字資料及傳統(tǒng)獨角臺場實物資料,對獨角臺場藝人的分布情況及其個人詳細資料進行詳細調查和登記,對獨角臺場的表演全過程進行攝像,建立專門的獨角臺場項目數(shù)據(jù)庫資料,逐步補充和完善縉云縣非遺檔案庫。同時,在省非遺信息化平臺和浙江政務地理信息資源采集共享平臺上按照要求錄入獨角臺場的信息資料,明確專門管理人員對相關資料進行定期整理,為獨角臺場項目建立全面、系統(tǒng)的檔案。

      (五)出版縉云獨角臺場非遺叢書

      已經出版的縉云非遺叢書《縉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擷萃》已收錄了“獨角臺場”的相關信息,但還不夠深入,不夠全面。今后將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工作人員,專門對獨角臺場進行深入調查、收集和整理相關文字和圖片材料,經編撰后,單獨出版《縉云獨角臺場》一書,系統(tǒng)地、全方位地展示獨角臺場的獨特魅力。

      (六)出臺具體的保護政策措施

      根據(jù)國家和省制定的相關法規(guī)和政策,縣級層面將制定《縉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意見》等政策??h財政把非遺保護資金列入預算,每年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用于演出展示、人才培養(yǎng)、理論研究等方面。財政、市場監(jiān)管和稅務等部門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鼓勵傳承人帶徒授藝,培養(yǎng)新傳承人,實施學徒補助機制等,進一步加大對縉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力度。對傳承人進行不定期的走訪和慰問,幫助代表性傳承人爭取政府津貼。

      縉云獨角臺場的傳承發(fā)展需要政府、傳承人、社會大眾共同參與,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平臺,激發(fā)項目活力,增強傳承人群傳承動力,提升傳承人群傳承能力,最終將之培育成縉云當?shù)氐奈幕?/p>

      猜你喜歡
      婺劇縉云獨角
      我才是獨角熊
      關于婺劇的傳承與保護措施研究
      魅力中國(2020年51期)2020-12-07 14:22:19
      獨角仙
      幽默大師(2018年11期)2018-10-27 06:03:12
      獨角仙
      幽默大師(2018年3期)2018-10-27 05:50:54
      解救獨角王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nown and Her Roots in Rural Jinyun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麗水風物志
      縉云:不是相遇而是久別重逢
      Jinhua Opera in Our School
      論表演者在浙江婺劇傳承中的價值
      西林县| 通山县| 修文县| 榆中县| 海兴县| 武邑县| 枞阳县| 永福县| 彭州市| 马边| 东城区| 宝坻区| 奈曼旗| 邢台市| 芜湖市| 锡林郭勒盟| 屏南县| 绥江县| 封开县| 禹州市| 兰考县| 新化县| 吉安县| 阿城市| 潜山县| 台州市| 乌兰察布市| 阿荣旗| 贺州市| 定兴县| 柳河县| 昭平县| 北川| 黑龙江省| 乌审旗| 哈巴河县| 宝清县| 金湖县| 合山市| 罗田县| 涟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