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立核心素養(yǎng)教學活動與多樣化教學情境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們體驗真實的教學情境,經歷數學知識形成和問題解決過程,扎實掌握知識,鍛煉思維,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立足于此,在本文中,本人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創(chuàng)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情境教學;創(chuàng)設策略
眾所周知,情境教學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提出的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們的數學探究動機,使學生們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自然而然地獲取數學知識,積累數學學習方法,發(fā)展數學思維,提升數學學習能力。當前,新課改的進一步發(fā)展,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同時強調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情境教學之間的聯系,指導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回歸數學課堂,立足教學所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們體驗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使學生們通過切身的體驗,從數學現象中抽象出數學規(guī)律,鍛煉數學思維,有效運用所學解決問題,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必備的品質和關鍵能力。所以,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實施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教師需要以情境為橋梁,輔助學生發(fā)展。那么,我們要如何有效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呢?
一、 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的數學活動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他們自主地建構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建構知識轉變的過程。因為學習活動是學生們獲取基礎知識,發(fā)展個人學習能力的源泉。所以,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以情境為載體,引導學生們體驗多樣的活動,將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內化其中,幫助學生們養(yǎng)成數學核心素養(yǎng)?;诖?,本人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會聯系教學內容,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多樣的活動情境,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使他們在自主性的驅動下,走進情境,動手、動腦地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獲取大量的感性認知,逐步地發(fā)展理想認知,形成數學抽象素養(yǎng)、直觀想象素養(yǎng)等。
以“認識圖形”為例,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初,本人首先聯系該知識點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展現了一些常見的物體,如籃球、足球、乒乓球、書本、水杯、鉛筆盒、藥膏盒、電冰箱、鞋柜、鐘表、車輪、鞋盒等。熟悉的生活物品很容易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在學生們觀察圖形的時候,本人順勢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們能說一說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了哪些圖片嗎?這些物品的樣子有哪些特點呢?我們可以將它們劃分為哪些類別呢?受到如此問題的驅動,學生們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觀察物品、分析物品、探尋特點的興趣。而且,在觀看實物的時候,學生們受到視覺的作用,可以獲取大量的感性認知,接下來,通過分析,可以抽象出物體的形狀特點,自然而然地認識圖形,把握圖形特點,有利于扎實地掌握這節(jié)課的基礎知識,發(fā)展數學素養(yǎng)。
二、 創(chuàng)設還原知識發(fā)展過程的認知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學生們首先要學習基礎的數學知識?;A知識的學習并不是要學生們單純地掌握教材中現成的結論,而是要使學生們以知識為載體,學習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認知理論指出,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學生們一旦遇到新奇、未知的事物就會產生濃厚的好奇心,由此引發(fā)注意、提問等行為,進而展開思考、探究,在自主性的發(fā)揮下,建構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我們只有通過了解這個知識點的發(fā)展過程,才能把握它的發(fā)展未來,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數學史中記錄著數學概念、數學公式、數學定理、數學性質的研究、發(fā)展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地應用數學史的內容,或者為學生們展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可以引發(fā)學生們的探究欲望,還可以使學生們通過分析數學現象、把握數學規(guī)律、總結數學結論這一系列的活動,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增強理解,同時潛移默化地發(fā)展數學抽象以及邏輯推理素養(yǎng)?;诖?,本人在師生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會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還原知識發(fā)展過程的認知情境。
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本人先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格子圖。在這個格子圖上,分別展現了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接著,本人鼓勵學生們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因為,格子圖中的一個小格子代表1,不少學生采用數格子的方式,將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做比較,發(fā)現二者的面積是一樣的。由此提出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這個猜測是否正確呢?接著,本人引導學生們自主地在格子圖上畫出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將平行四邊形剪切下來。然后,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切下來一部分,將此部分移動到平行四邊形的空缺處。此時,學生們發(fā)現,剪切后的平行四邊形成為了一個長方形,且與原格子圖上的長方形的面積是一樣的,進而判斷猜測是正確的,獲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以高。如此教學活動的實施,其實就是學生們經歷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的過程,有利于遷移知識,自主地建構起新知。而且,在體驗如此認知情境的過程中,學生們還可以自主地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積極思維,積累轉化思想,有利于發(fā)展數學素養(yǎng)。
三、 創(chuàng)設利用多媒體模擬的動態(tài)展示情境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且在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正在成為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直觀想象核心素養(yǎng)要求學生們在探究數學知識的時候,能有效地利用圖形來描述數學問題,建立數與形的關系。實現如此教學要求,自然是離不開信息技術手段的。結合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現數學知識,不僅可以將數學圖形的變化過程清晰、直觀地展現出來還可以使學生們通過觀察有效地探尋到數與形的聯系,進而掌握所學,發(fā)展直觀想象素養(yǎng)。與此同時,數學本身就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其中包含著大量抽象的知識,如果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仍舊按照教材內容灌輸知識,機械地板書教學內容,將會加重學生們的理解負擔,甚至致使課堂氛圍沉悶、枯燥,教學不理想。因此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立足數學學科的特點,充分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借助多媒體課件、幾何畫板、交互式電子白板等,引導學生們觀察圖形的變化情況,幫助學生們在多種感官的作用下,把握圖形的性質和特點。
以“圓的面積”為例,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們可以知道,圓的面積是πr2。但是,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學生們會出現諸多的應用問題。而且,教師利用成人化的語言對該面積公式進行解釋,會加重學生們的理解負擔,影響學生們的知識掌握情況,同時也影響著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情況。對此,本人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利用幾何畫板,借助切割功能和計算功能,將一個圓循序漸進地平均切分為不同的份數,并在屏幕一旁展現拼接后圖像。在直觀的觀察過程中,學生們發(fā)現,當切割的份數越多的時候,拼接出來的圖形越像一個長方形。在建立數與形的認知基礎上,學生們聯系已有的知識儲備,自然而然地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如此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組織數學教學活動,不僅降低了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還使學生們在觀察中,建構數形關系,鍛煉抽象思維、直觀想象能力,有利于形成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四、 創(chuàng)設真實新穎的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弗賴登塔爾在其數學教育理論中指出,數學教學應當是密切聯系學生的個人經歷的現實。通俗地說,在數學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學生們所獲取的數學知識應當是來源于現實情境的,而且,在獲取了知識之后,需要將其靈活地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如此才能真正地認知知識,發(fā)展數學能力。實現這一點,需要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密切聯系生活的情境,鼓勵學生們體驗真實的情境,使學生們在切身體驗過程中,領悟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間存在的聯系,并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增強對所學的認知,同時靈活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潛移默化地實現數學思維、數學語言和數學眼光的發(fā)展,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因此,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本人利用多樣的方式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們體驗情境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發(fā)展學習能力、應用意識。
以“認識鐘表”為例,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本人采取實物展示的方式,將一個鐘表展現給學生們,引導學生們觀察、分析鐘表的構造。然后撥動鐘表的秒針、分針和時針,使學生們在繼續(xù)觀察過程中,根據現象,發(fā)現時、分、秒之間存在的關系,從而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后,本人創(chuàng)設了制定一天學習生活時間表的任務。指導學生們按照自己的生活經歷,規(guī)劃早上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飯、幾點上學、幾點讀課外書等,在制定計劃的同時,本人要求學生們畫出鐘表,將具體的時間直觀地展現出來。如此完成生活任務,不僅可以使學生們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靈活的應用,增強對所學的理解,還可以建構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今后自主地體驗生活,運用所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在制定時間計劃表的過程中,學生們還可以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規(guī)劃時間、珍惜時間的意識,發(fā)展必備的品格。
總之,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把握課改發(fā)展趨勢,立足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結合教學所需,靈活地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多樣的情境,如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的數學活動情境;創(chuàng)設還原知識發(fā)展過程的認知情境;創(chuàng)設利用多媒體模擬的動態(tài)展示情境;創(chuàng)設真實新穎的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們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自主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發(fā)散數學思維,抽象數學結論,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同時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柳平.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2):97.
[2]張黃超.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3):72.
[3]李燕.讓數學思維在有效的情境中生發(fā):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策略探析[J].小學教學研究,2018(33):12-14.
[4]羅景玉.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0):246.
作者簡介:葉春仙,福建省武夷山市,福建省武夷山市余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