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蔚
【摘要】在西方接受美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作“期待視野”,由德國著名文學理論家姚斯提出,是指接受者由現(xiàn)在的人生經驗和審美經驗轉化而來的關于藝術作品形式和內容的定向性心理結構圖式,簡要來說可以理解為讀者在閱讀的全過程中對作品所有的一種心理期待。雖然在高中階段我們不必要去向學生闡釋這個文學概念,但可以借助這個概念的涵義去提升身為讀者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期待,本文就以詩詞鑒賞這一主題內容為例,為學生的詩詞鑒賞之旅增添“期待”之感。
【關鍵詞】詩詞鑒賞;期待視野;興趣;審美
我們知道,語文這一學科的教學,從整體上看其實就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借助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來進行閱讀、賞析以及思考的文學審美過程,文學是一種藝術,對于喜愛進行文學閱讀的學生來說自然是韻味無窮的,但是我們同時必須承認的一點便是,也有些學生之前并未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對作品了解不多,再加上高中階段的文章相比之前主題難度更是有所上升,直接讓他們帶有感情地去理解一篇文章,那確實會稍有不易,而在這種情況下,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意去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期待”感,是我們應有的選擇。
一、創(chuàng)造氛圍,激起學生的心理“期待”
人作為一種“感性動物”,在大多時候其對于同一件事的看法與態(tài)度都會隨著自己的心情或者自己對其預先的認知而有所不同,就像是當學生知道今晚要和同學朋友去聚餐,即使準備去吃的東西客觀上講味道一般,但也會因為對聚會的期待而美化食物本身。其實學習也是一樣,就我對學生的了解而言,他們當中有不少人一想到詩歌鑒賞,下意識想到的都是“又要背詩”“又要分析修辭”這些內容,可見詩歌賞析在一些學生心中幾乎成了一種負擔而非對藝術美的賞析,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重點留意,并想辦法去轉換他們的想法以,提升他們對詩詞賞析的“期待感”。
既然人是“感性動物”,那我們要想提升學生對將要賞析的詩詞作品的期待,通過一些方式來創(chuàng)造氛圍,而后調動起學生的相關情緒,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而調動學生情緒的方式,音樂、影視等具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就是不二之選。以曹操的《短歌行》為例,曹操是魏晉時期十分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這首《短歌行》也是他的代表之作,突出呈現(xiàn)了他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同時也展現(xiàn)出了那個時代的風云際會,再加上《三國演義》這部名著的廣泛流傳,與之相關的音樂、影視作品并不難找,所以在帶領學生賞析這首詩時,我們就可以從相關的影視作品中截取曹操銅雀臺宴客飲酒賦詩的片段,讓學生在賞析影視片段的過程中更為直觀地感受曹操寫下這首詩時的場景,然后在音樂與畫面的感染下,引導他們思考并討論亂世之中如曹操這般有抱負的上位者會有的期望,從而調動起學生的情緒,讓他們的情緒也隨著慷慨的情調而起伏。
這樣的方式,首先讓學生在音樂與畫面的烘托下直觀認識了這首詩,這樣更容易使他們對這首詩每一句、每一個細節(jié)之處所擁有的更為詳細的內容與思想內涵更了解,調動他們詩歌賞析的主動性,為接下來的深入賞析奠定基礎。
二、情節(jié)相扣,加深學生的思想“期待”
前文中已經提到,高中階段需要學生賞析的詩歌作品在主題思想上已有較大加深,需要他們從中領悟的內容也更為復雜,而我們也都承認生硬的“說教”早已不是課堂應有的教學選擇。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為學生去創(chuàng)造“情節(jié)”,在“情節(jié)”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下,逐步提升學生對作品主題思想的“期待”,從而加深對作品的了解。
提到“情節(jié)”二字,可能有人會問,這不是小說或者說敘事類的文學作品中才會有的概念嗎?這樣說自然是沒錯的,但是我此處所說的“情節(jié)”也并非指文學概念中那個名詞,而是更容易吸引學生并被他們所理解一種以“邏輯思維”來解詩詞作品的意識。我們知道詩詞具有語言凝練、節(jié)奏跳躍卻情感濃厚、韻味無窮的特點,雖然詩詞客觀呈現(xiàn)出來的篇幅不會太長,但其中所展現(xiàn)的內容與情感卻并不單薄,而有邏輯性的情節(jié)推進也更容易被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喜歡與接受。
就以《氓》這首《詩經》中作品為例,這首詩展現(xiàn)的是一個女子從對愛情滿腹期待,然后和心愛之人結婚,最后卻慘遭拋棄然后選擇離開的故事,詩篇呈現(xiàn)出的內容較為簡單,而其中像是從“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到“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中女子的心態(tài)變化以及男子在這段感情中的態(tài)度,還有“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边@個過程中男子本性的暴露,還有女子最后又是在什么樣失望中最終鼓起勇氣選擇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這段“愛恨情仇”的“來龍去脈”是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的,而這個填充內容讓情節(jié)得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過程,也在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在開發(fā)他們思維的同時,促使他們對《詩經》所展現(xiàn)出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以及那個時代下人們的生活與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所以說,為詩詞作品恰當?shù)匮a充關聯(lián)“情節(jié)”,更有利于提升學生對詩詞所表現(xiàn)的內容及其背后想要展現(xiàn)的情感的期待,加深對作品的了解。
三、以讀促寫,增強學生文學創(chuàng)作的“期待”
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說在我們整個語文教學過程占據(jù)了非常大的空間,我們的課堂教學也大多都在閱讀中進行,詩詞鑒賞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但是占據(jù)了我們課堂教學大多數(shù)時間的閱讀卻并不是語文學習的全部,寫作的重要性同樣也不輸于閱讀,不僅如此,寫作能力的提升也離不開閱讀,因此為了讓“以讀促寫”能發(fā)揮出更大的價值,我們還應當增強學生的寫作“期待”。
蘇軾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詞作中也有許多膾炙人口之作,《必修四》中向學生呈現(xiàn)了他的兩首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兩篇詞作用“美”這一字來形容雖然看似寬泛實則是再恰當不過,因為這首詞真的是不僅用詞典雅恰當,讓人讀來有“口齒噙香”之感,更是創(chuàng)造了美的意境、展現(xiàn)了能讓人為之心動的情感。這首詞作的創(chuàng)作表面上的由來游赤壁與途中遇雨這兩件事,但深挖下去,我們卻能感受到,倘若沒有蘇軾自身跌宕起伏的經歷,以及他這個人胸中積淀的情感與曠達的心境,那游赤壁就想途中遇雨一樣,也不過是一個人人生中不起眼的兩件小事而已,但當心中的情思與能激發(fā)情思的事件融合在一起時,這樣美麗的篇章就能出自他的筆下。
在教學過程中當我們帶領學生去賞析詩詞的美,然后引導他們去思考作者的創(chuàng)作歷程時,倘若我們能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有意提醒學生文學創(chuàng)作能呈現(xiàn)出的藝術欣賞價值以及情感表達價值,其實就是在無形中暗示他們去注意審視自己的情緒變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人處在社會環(huán)境中,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又到了一定的水平,他們的心中怎么可能沒有情感的累積?而在詩詞賞析過程中他們所感受到的藝術美、情感美與意境美的體驗以及對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的了解,就有助于讓他們覺得原來他們可以用創(chuàng)作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波動,然后形成充滿美的文學作品,從而讓他們對創(chuàng)作的過程與創(chuàng)作后的成果有所期待,促進他們寫作主動性與寫作能力的提高。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期待”從本質可以說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我們在閱讀之前、閱讀之時以及閱讀之后都適時地去為學生創(chuàng)造這種心理上的“期待”,不但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讓他們擁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去投入閱讀、思考以及創(chuàng)作當中,提升教學效率,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盛春琳.高中古詩詞鑒賞能力提升的具體方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24).
[2]桑菊.淺析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