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一堂課來說,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一節(jié)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條件?!敖虒W有法而教無定法”,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或面對不同的學生,也會采用不同的方法。選擇恰當?shù)男问巾樌貙胄抡n,是美術教學取得成功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我在美術課堂上常用的幾種導入方法有:一、談話導入;二、想象導入;三、實錄導入;四、懸念導入;五、啟發(fā)導入;六、觀察導入;七、欣賞導入;八、演示導入。
關鍵詞:美術教學;課堂;導入
如何讓一節(jié)美術課充滿活力、生動。那么課堂的導入就顯得那么重要。成功的課題導入能夠很快把學生帶入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好鋪墊。因此,課題導入是一種教學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地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下面介紹一些我在美術課堂上常用的幾種導入方法。
一、談話導入
談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最簡單的交流方式。利用談話,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從教師的談話中受到啟發(fā)和感染,從而引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如學習《連環(huán)畫》時的導言:“同學們都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講故事,從不同的故事里我們都能體會到到不同的樂趣,那么,既然我們都會畫畫,為什么不能給故事配以簡單的畫面呢?”簡潔的一句話既點明了連環(huán)畫就是在故事上配畫的課題,又以一個反問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想要嘗試的學習欲望。
二、想象導入
想象是在實踐中發(fā)生、發(fā)展起來的,同時也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人的想象首先是在勞動過程中發(fā)生的。想象在美術課中用得較多,往往能啟迪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深受學生的喜愛。如在學習《大樹的故事》時,上課一開始,就給學生講一個關于大樹的故事啟發(fā)學生:當大樹先生還是一顆種子的時候·····故事講完,提問學生還知道什么大樹的,這時學生的思維活躍,都急不可待地想發(fā)言。教師鼓勵學生按順序接著發(fā)揮想象,待多數(shù)學生說出自己的想象后,教師說:“同學們說得對極了,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畫一畫《大樹的故事》(板書課題)。這樣的導入,既創(chuàng)設了教學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又點明了課題,達到了導入新課的目的。
三、實錄導入
利用多媒體手段,把學生的各種姿態(tài)用攝像機錄下來,在課堂上放給學生看,使學生置身于其中,既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觀察提供了真實而豐富的活動內容和場景。如教《畫人像》時,課前老師把學生的課間活動用攝像機錄下來,利用軟件繪聲繪影編輯成“人像”實況錄像,課堂上放給學生觀看。觀看中老師提問:在錄像中你看都看到了誰?他/她在做什么?外貌有什么特點?待同學們一一回答。這樣的導入方法,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記憶能力,又為上好創(chuàng)作課做好了素材的收集和準備工作。
四、懸念導入
對于好奇心、好勝心強的學生來說,懸念導人最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教師通過猜謎、提問、設疑等方式有意識地設置懸念使其思維處于一種激活狀態(tài),有利于自然導人新課學習。如:《小扇子》老師說:“今天我給你們猜個謎,好不好?”學生很感興趣。謎語雖簡單,但能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共同投入新的教學情境之中。在《漂亮的建筑型》一課中,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表現(xiàn)建筑?!睂W生反應黯然。教師繼續(xù):“但是,今天有個特殊的要求不能用剪刀?!睂W生在短暫的驚訝后想出了用撕的方法。這樣的導人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順利地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五、啟發(fā)導入
啟發(fā)性的關鍵在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這便為學生順利地理解新的學習內容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使課堂教學獲得好的效果,所以,導入要善于質疑設問。如在《建筑藝術的美》一課中,先請學生與老師一齊數(shù)7個數(shù),感受一下7秒鐘有多長。然后,教師講述:一個城市的建筑,吸引了大批參觀者。然而一群群看客走馬觀花地經過了座座閃耀著光環(huán)的建筑面前,嘻嘻哈哈地完成了欣賞,都說好。再問他們好在哪里啊,卻又說不出為什么。他們參觀的平均時間沒有超過7秒。同學們想不想知道7秒鐘之外,那些建筑中到底藏了些什么?今天老師就來領大家欣賞幾幅作品看一看。
六、觀察導入
觀察是認識事物主要特征的有效方法。通過觀察,會在大腦中留有清晰、深刻的印象。低年級的手工課,會經常運用這種方法。如:《機器人》一課,教師首先出示一個小機器人,讓學生觀察,它有什么特點?而后把課前準備好的紙彈簧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拆一拆,再折一折,自己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弄清了折的方法,即而也攻克了本課的難點。這種方法是美術課教學中切實可行的一種方法。運用該法導入,首先教師要準備好觀察目的;再次是觀察實物時,不要打斷學生思路,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七、欣賞導入
欣賞引導學生從形象感知入手,再經過教師的綜合分析,獲得理論知識,并使學生在對藝術作品的欣賞中,能夠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調動起來,達到創(chuàng)新與實踐的目的。此導入可利用電化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感官,強化刺激,加深記憶,展開想象的翅膀培養(yǎng)形象的思維。如:《下雨了》和《媽媽和孩子》兩課都是以播放歌曲導入,暗示本節(jié)內容與歌曲內容有關。還可利用學生的范畫,教師的作品作為學生欣賞的內容,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這樣做可以突破時空局限,及時迅速地傳遞信息,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增強感性認識。
八、演示導入
演示是學習表達的基本方法,教師演示的過程要使學生能積極地、自覺地領會要求,避免機械摹仿。比如《有趣的拓印》一課,教師手拿一枚一元硬幣、一張薄紙、一根削尖的鉛筆。將紙蒙在硬幣上,用鉛筆在有硬幣的部位上面不停地磨擦,讓學生仔細觀察,紙上會出現(xiàn)什么?老師邊講邊操作,直觀而有趣,學生馬上會產生想試一試的想法,把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了過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一堂美術課的導入,有時并不是一種方法孤立出現(xiàn),而是多種方法并用。課堂導入的順利實行,表明了這節(jié)課已成功了一半。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才能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促進學生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在不斷的觀察、想象、表現(xiàn)、創(chuàng)造中主動地獲取美的知識,得到美的熏陶。導入環(huán)節(jié)要遵循趣味性、啟發(fā)性、目的性和量力性四原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啟示我們導入新課的“寓教于樂”尤其重要,最好做到語言風趣,方式新穎,引證生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要求我們導入環(huán)節(jié)要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處于“憤”“悱”的心理狀態(tài),再給予點撥引導,使其“心求通”而得“通”,“心欲言”而能“言”。
課堂教學導入對于一節(jié)美術課來說只是個鋪墊和“橋梁”,這座“橋梁”搭建的好,對于老師其后的課堂教學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教學的核心還是應該擺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是門藝術,新課的導入更是門藝術,只有做到言簡意賅而又不失靈活多變,才能真正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美術教學效率,讓美術教學煥發(fā)出無窮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王大根,《美術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
[2]李永正,《小學美術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8.
[3]《小學美術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5]烏美娜李芒主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基礎》,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7.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7]毛可敏編,《師生口才的訓練術》,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8]龍漢宸,《論語》,北京燕京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孫夢星(1988.10-),女,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武漢市光谷湯遜湖學校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