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東北森林號子類型及命名的文化解析

      2020-06-29 13:36:04
      中國音樂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號子木頭勞動

      民歌產(chǎn)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不排除民歌走向城市的經(jīng)典化),與勞動人民有著不可分割的文化關(guān)聯(lián)。學界一般將民歌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diào)三種主要類型,而勞動號子又是最早的音樂形式。勞動號子與生產(chǎn)勞動密切相關(guān),主要功能在于協(xié)調(diào)勞動動作,鼓舞勞動士氣,促進生產(chǎn)勞動。除此之外,在一定的情境中,也具有娛樂功能。勞動號子因勞動的差異,形成伐木、打夯、搬運、流送等號子類別。森林號子是林區(qū)伐木、流送、抬木、歸楞、裝車、卸車等林業(yè)勞作時演唱的勞動號子。森林號子稱謂最早見于《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黑龍江卷》①《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黑龍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7年。,之后曹保明的《長白山森林號子》②曹保明:《長白山森林號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進一步強化了森林號子稱謂。之所以稱為森林號子,而不稱為林區(qū)或林業(yè)勞動號子,應該出于文化學的考慮,將森林里的木業(yè)勞動置于山林文化范疇,使其文化意義得以表征,同時其地理空間意義也得以表達。森林號子的文化取向并沒有掩蓋林業(yè)勞動的本質(zhì)以及勞動的價值追求。

      一、前人的研究足跡與成果

      幾十年前,音樂學者和文化學者開始關(guān)注森林號子音樂。趙希孟、葉磊、張玉忠、王之明、王奕秋、劉螢、安波、丁鳴、李曉波、朱鳳榮、馬可、呂驥等對黑龍江的森林號子進行了采集;王冠群、徐國清、張淑霞、羅琳、陳銀河、王娜、臧立、孫朵平、趙云程、李黃勛、金順蓮、韓東吾、高子星、金光日、于國華等對吉林的森林號子進行了采集;深非、黎潔、久盛、吳庚強、張恒臻等對遼寧的森林號子進行了采集。采集的足跡遍及黑龍江的漠河縣、伊春市、綏棱縣、寧安縣、鐵力縣、雙鴨山市,吉林的渾江市(今白山市)、吉林市、舒蘭縣九臺市,遼寧的桓仁、本溪市、新民縣、岫巖滿族自治縣等多地?!吨袊耖g歌曲集成·黑龍江卷》③《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黑龍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7年?!吨袊耖g歌曲集成·吉林卷》④《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吉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7年?!吨袊耖g歌曲集成·遼寧卷》⑤《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遼寧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5年。共收集85首森林號子,為了解東北森林號子的音樂形態(tài)和風格,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趙希孟出生并成長在大興安嶺環(huán)繞的伊春市。獨特的地理空間與山林文化熏染,為他的研究創(chuàng)造了充足條件。置身于局內(nèi)人的情感以及音樂家馬可的鼓勵,更激發(fā)了趙希孟對森林號子研究的熱情。1956年到1961年間,他完成了森林號子音樂研究的初稿,1981年正式出版了《談東北林區(qū)勞動號子音樂》⑥趙希孟:《談東北林區(qū)勞動號子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一書。該書從音樂形態(tài)學的視角對東北林區(qū)森林號子進行了深入研究,為森林號子音樂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該書共收集了41首森林號子,包括蘑菇頭號10首(其中哈腰掛號8首,拉鼻子號2首),大掐子號4首,拽大繩號8首(其中兩把繩號3首,一把繩號4首,一兩把混合繩號1首),了號3首,瓦杠號5首,流送號6首(其中拉羊拽號4首,羊工號2首),喲吚三號1首,朝鮮族號4首(其中拉鼻子號3首,勾蘭呀號1首)。趙希孟的森林號子研究采用了二級分類方法(詳見圖1),處于第一層次的有8種號子,在此基礎上對蘑菇頭號、拽大繩號、流送號、朝鮮族號又劃分出哈腰掛等9種處于第二層次號子。兩個層次共記17種號子。他對森林號子進行了理論體系建構(gòu),為森林號子分類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圖1 趙希孟對森林號子的分類圖示

      民俗學家曹保明對東北的行幫文化做了系列研究,其中木幫⑦木幫,指舊時在一定地域內(nèi),從事木業(yè)生產(chǎn)與勞動的人群或小團體。文化的代表專著當屬《長白山森林號子》。該書共收集了49首號子,其中記譜的有14首,其他為文獻摘錄和口述文本。曹保明主要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對森林號子進行了研究,對森林號子的文化屬性及人類學意義進行了系統(tǒng)闡釋。在號子分類上,曹保明也采用了二級分類方法。第一層次分成9類號子,第二層次分成16種號子,共計21種號子(一級分類和二級分類重復者省略)。

      圖2 曹保明對森林號子的分類圖示⑧同注②。

      二、東北森林號子分類研究的不足

      在現(xiàn)有比較系統(tǒng)的森林號子理論研究中,能看出森林號子的豐富形態(tài),但由于不是專門的分類研究,因此在分類方面存在一些缺失。

      (一)種類不夠全面

      在對《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談東北林區(qū)勞動號子音樂》《長白山森林號子》中的森林號子分類進行分析后,筆者認為現(xiàn)有研究都是在田野調(diào)查的基礎上,經(jīng)過整理形成的分類體系。《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的森林號子是以黑龍江、吉林、遼寧三個省為單位行政區(qū)劃的基礎上進行的調(diào)查,收集的森林號子存在著省域之間的種類、數(shù)量、命名等方面差異。此省有的種類,彼省未必有?!墩剸|北林區(qū)勞動號子音樂》雖然在興安嶺一帶森林號子縱深研究的基礎上,也涉獵了遼吉兩省的森林號子,但從其種類數(shù)量來看,還有一些森林號子未能納入研究視野。而《長白山森林號子》盡管在考察基礎上加入了對歷史角度的探究,但還存在分類研究上的盲點。現(xiàn)有森林號子研究有的旨在音樂文本的收集,有的旨在音樂形態(tài)研究,有的旨在文化的全面解析,分類只是承載其研究旨趣的依托形式,而并不是類型學意義上的理論建構(gòu)。所以,以往的東北森林號子的分類缺少一個全面的集合,缺少一個整體的理論建構(gòu)。

      (二)種類混淆重復

      曹保明在《長白山森林號子》一級分類中的風情號子、人物號子、歷史號子基本源于《東海沉冤錄》⑨富育光、于敏:《東海沉冤錄》,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的記載,《贊美人》《娘娘車》只有音調(diào),而無歌詞,難以確定是號子,《渡東?!贰囤s南?!贰杜苣虾!返榷际堑湫偷拇瑵O號子。如果確如作者把風情號子、人物號子、歷史號子置于“號子種類”之下,無可厚非。如果把它們置于森林號子之下,顯然解釋不通。此外,一級分類與二級分類還有重復,同一種號子能不能分成二級關(guān)系,兩種號子到底是二級關(guān)系還是并列關(guān)系,難以捉摸。而有些分類,又過于瑣屑。比如《挺起腰》《前后貓腰號》《往前走吧號》都是抬木號子的具體過程,如果把這些動作肢解成若干號子種類,未免有些牽強。

      (三)分類缺少依據(jù)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黑龍江、吉林、遼寧三卷,是對森林號子從若干個體分別記錄的,雖然種類不少,但并沒有分類學意義上的理論結(jié)構(gòu)。而《談東北林區(qū)勞動號子音樂》《長白山森林號子》雖然做了二級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的分類,但分類依據(jù)不足,同一級別的比對,往往不在一個層面上。比如大掐子號、流送號和朝鮮族號都是森林號子,但它們之間毫無聯(lián)系,也不能形成比較。大掐子號是在工具大掐子介入后形成的一種抬木號子,流送號是通過水路進行的號子,朝鮮族號是一個族群號子的泛稱。風馬牛不相及的幾類號子放在同一層面上難以歸類。這恰恰反映出,從哪些角度去進行分類的必要性,即找到分類的明確依據(jù),并將處于同一層面的號子進行比較研究,這樣才能使其分類變得清晰合理。

      本文正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在分類上從類型學視角作出更全面、更細致的類型分化,以揭示東北森林號子的豐富樣態(tài),呈現(xiàn)其清晰的脈絡。

      三、東北森林號子分類的探討

      森林號子種類繁多,既有自然環(huán)境與勞動程序相呼應的宏觀層面理論觀照,也有同一勞動不同時空轉(zhuǎn)換的命名差異;既有慣用的稱呼,也有同一種勞作不同角度的多重民間定義。整體看,既體現(xiàn)局內(nèi)人的地方知識,又含有學者的歸納總結(jié),筆者欲從以下八個方面進行分類規(guī)劃:

      (一)空間轉(zhuǎn)化分類法

      東北的長白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有著茂密的森林。林木是城鄉(xiāng)建筑、基礎設施建設、家具等的重要原料。從自然林木的采伐、穿山過江的運輸再到人工化的木質(zhì)材料,無不滲透木把⑩是舊社會東北林區(qū)對伐木工人的一種稱呼,因其在木幫中流行,屬于民間的一種行話。雖然現(xiàn)今口語運用漸少,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行幫隱語,有必要在研究中保留。們的辛苦汗水,也離不開如影隨形的森林號子的功能支持。不同的勞動伴有不同的號子,勞動空間的轉(zhuǎn)換促進勞動性質(zhì)發(fā)生變化,森林號子為了適應勞動而發(fā)生變化。(見表1)伐木號子、運木號子、流送號子是對森林號子總的分類。

      1.伐木號子。木幫中,專門有選木頭的木把,一般天不亮就上山選擇等待采伐的木頭,并刻上標記。待樹木要倒時,木把要喊號子,以提醒過路人注意安全。據(jù)吉林省撫松縣的伐木工人姜言生講,樹倒時以巨大的力量砸向雪地,打折的樹枝瞬間像利箭一樣朝四周飛射,木頭也會快速滑向山下,很危險。木把依據(jù)樹的倒向分為迎山倒、順山倒、橫山倒三種。伐木號子沒有曲調(diào),只在一個音上吆喝。如:“順山倒嘞—”其中“嘞”字是拖腔。伐木人喊出的號子與空曠的山谷形成回音,這是一種最自然而原始的溝通方式。

      2.運木號子。運木號子是將采伐的木頭運往江河流送的中間過程所產(chǎn)生的號子。木頭作為勞作與號子的實體,從山林到江河的空間轉(zhuǎn)移離不開運木號子。正是鑒于地理空間的轉(zhuǎn)換的重要性,突出空間的變化,筆者在前人基礎上將這一過程統(tǒng)稱為運木號子。運木號子具體包括下文的串坡號子、抬木頭號子、轱轆木頭號子等等。

      3.流送號子。流送號子是指將木頭綁定成排通過自然的江河進行運輸,為了調(diào)整行進方向,處理暗礁等自然障礙時演唱的號子。木幫很早就掌握了科學的勞動規(guī)律,利用水路解決運輸困境。木幫一般在冬天開始采伐,將伐好的木頭運到臨近江河的儲木場。待到漲桃花水?東北春季冰雪消融時,江河水流上漲,是木幫流送的最佳季節(jié)。這個季節(jié)因處于桃花開放時節(jié),因此稱此時的江河水為桃花水。時,將木頭流送。流送號子風格較為豐富,既有遇見險灘拼命勞作的吶喊,也有“極目楚天舒”的愜意。

      (二)身體動作分類法

      1.抬木頭號子。抬木頭號子是抬木頭時演唱的號子??此坪唵蔚亩x,實質(zhì)包括一同使勁抬起、穩(wěn)步向前、通過跳板上垛或上車等具體勞作過程。通過號子聽從指揮、協(xié)調(diào)動作、鼓舞士氣,以順利完成抬木任務。

      2.轱轆木頭號子。轱轆木頭號子也稱滾木號子,是人們通過撬杠滾動木頭,為了協(xié)調(diào)動作而演唱的號子。

      3.抬原木號。抬原木號與抬木頭號子基本相同,命名見于《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吉林卷》?同注④,第54頁。。但在具體文獻語境中,區(qū)別有三:一是強調(diào)抬的動作;二是強調(diào)原木,即比較大的木頭;三是抬時唱的號子,不含放下等過程。

      4.放原木號。放原木號是指抬木結(jié)束時間單元演唱的號子,也見于《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吉林卷》,是與抬原木號相對應的劃分??梢姡鸭咴诓娠L過程中,敏銳地感知到兩種號子在勞動及音樂風格之間的差異,故做出細致的分類。

      5.了號。了號又稱撩號,用于歸楞、裝車等滾木勞動形式,主要是將瓦杠插入原木下往起“撩”,并配有扳鉤、壓角子等輔助工具,勞動時一領眾合,合號人在唱“撩”的同時一起將原木“撩”起向前滾動,“撩號”由此得名。當?shù)胤ツ竟と舜蠖鄶?shù)來自山東,多將撩音讀了liǎo,所以也稱記成“嘹號”“了號”的。?同注①,第93、66頁。從勞動形式看,撩號與瓦杠號基本相同,主要區(qū)別在于撩號在唱號子時強調(diào)了“撩”的語義及其動作,而瓦杠號則常唱“瓦起來”及“挖”的動作。

      (三)勞動工具分類法

      木幫在長期勞作過程中,掌握了利用工具運木的勞動規(guī)律。他們的勞動工具主要包括掐勾、大杠、小杠、瓦杠、壓角子、游子、大繩等。在助力與解放身體的過程中,這些勞動工具的實用價值凸現(xiàn)出來,也成為號子類型劃分的現(xiàn)實依據(jù)之一。

      1.大掐子號子。掐勾,也稱大掐子,以一點為軸的鐵掐,似雙臂合圍摟住木頭,鉤尖牢牢鎖住木頭。掐勾上端與大杠相連,木把用力抬肩,木頭隨力而起。大掐子號與抬木號子勞動性質(zhì)相同,唯獨強調(diào)角度不同罷了。

      2.瓦杠號子。瓦杠號亦稱挖杠號子,因其流傳于長白山南部鴨綠江、渾江一帶原遼東省管內(nèi)各林區(qū),所以又稱“遼東號”?同注⑥,第143頁。。瓦杠號是通過工具瓦杠翹起木頭,使其向前滾動時唱的號子。這種勞動主要用于裝平車的平地勞動。

      3.拽大繩號子。拽大繩號子因勞動工具“大繩”而得名。拽大繩號一詞出現(xiàn)在趙希孟《談東北林區(qū)號子音樂》一書中,而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吉林卷》中有拉大繩一詞,兩者實為同種類型的不同稱謂。拽大繩號主要是將幾十米長的兩根繩子一頭固定住,一頭由兩伙木把拽住,將木頭兜住向楞場木垛或車載木堆上滾動時演唱的號子。拽大繩號又分為一把繩號子、兩把繩號子、一二把混合繩號子三種形式。

      4.串坡號子。串坡號子是在通過牛拉馬拽的方式將木頭運往儲木廠時產(chǎn)生的號子。

      (四)聲音分類法

      1.哈腰掛號子。哈腰掛號子是指用“哈腰掛”一詞開頭,指揮木把們抬木頭時演唱的號子。這種號子在抬木作業(yè)中最為常見。

      2.拉鼻子號子。拉鼻子號是一種演唱時只有諸如“唉嗨”“咳咳”等沒有語義的虛詞構(gòu)成的號子。據(jù)考證,拉鼻子號產(chǎn)生于修筑大浦東省鐵路時期,使用工具與大掐子號相同,最多不超過十二人,系抬木號子之一。?同注①,第93、66頁。

      趙希孟把哈腰掛和拉鼻子統(tǒng)稱為血蘑菇號子,還將其差別從音樂的角度做以比較。認為,哈腰掛是一領眾合的演唱形式,拉鼻子號是四人對四人兩副架的輪唱形式。更為突出的差異在于前者通過唱詞指導抬木過程,后者沒有明確的語言介入,根據(jù)號子頭的身體動向進行暗示。

      (五)喊號節(jié)奏分類法

      1.單號。單號是指號子頭喊兩拍號,跟號的眾人喊一拍應和節(jié)奏規(guī)律的號子。如果號子頭唱出的節(jié)拍為二拍,跟號子眾人則為一拍,如此循環(huán),形成整體三拍子的節(jié)奏規(guī)律。如譜例1:

      譜例1

      2.雙號。雙號是指號子頭喊兩拍號,跟號的眾人喊相同的拍子應和節(jié)奏規(guī)律的號子。如果號子頭唱的節(jié)拍為二拍,跟號子眾人也唱二拍,如此循環(huán),就形成整體的四拍子節(jié)奏規(guī)律。

      (六)流送性質(zhì)分類法

      1.拆垛號子。拆垛號子是指放散羊時因礁石等自然阻礙導致木材堆積,木把拆開淤堵木頭時演唱的號子?!墩剸|北林區(qū)勞動號子音樂》一書把拆垛號子稱為“拉羊拽號”。趙希孟認為,“在流送作業(yè)中,拆垛這種勞動是個技術(shù)性很強,同時也比較驚險的一種勞動。在這種環(huán)境中進行勞動和唱歌,其氣氛是比較緊張和激烈的。因此這種號子速度較快,曲調(diào)進行也是比較急促的,聽起來昂揚激憤、雄壯有力。”?同注⑥,第156頁。

      2.羊工號子。羊工號子是指流送木材過程中,將擱置在淺灘或水岸邊的部分木材推拉回江河時演唱的號子。木幫稱這種勞動為“撈旱灘”。羊工號子速度較慢,八拍的一個樂句木幫才拖拽一次木材。

      (七)質(zhì)量分類法

      1.抬小木頭號。抬小木頭號子因抬的木材個頭較小、質(zhì)量較輕而得名。在勞動過程中,抬小木頭壓力不大,走路速度較快,所以號子風格較為活躍、明快。

      2.重運號。重運號是與抬小木頭號子相對的概念,是指抬質(zhì)量較重的木材時演唱的號子。由于勞動強度較大,號子更為沉穩(wěn)、堅定、有力。

      (八)族群分類法

      在目前搜集到的文獻中,能夠找到漢族、朝鮮族、滿族的森林號子。而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未見東北地區(qū)的蒙古族、回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錫伯族等民族的森林號子的記載。

      1.朝鮮族森林號子。朝鮮族生活在長白山脈,以長白山、圖們江、鴨綠江為界形成跨界民族,他們在伐木勞動中有著相同的民族習慣?!堕L白山江岡志略》?[清]劉建封:《長白山江岡志略》,闞世鈞校,撫松縣長白山文化研究會內(nèi)部資料,2018年。中就有朝鮮木把伐木的記載?!墩剸|北林區(qū)勞動號子音樂》中有勾蘭呀號、拉鼻子號的記載。勾蘭呀號是以“勾蘭呀”為主要襯詞的號子。拉鼻子號與漢族的拉鼻子號基本相同,為四分之二、四分之四拍的號子。而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吉林卷》中收集的《抬木索里》《運材索里》《集材索里》等三首號子為四分之二、八分之六、八分之九拍的號子,更凸顯出朝鮮族的音樂節(jié)奏特點。

      2.滿族森林號子。滿族森林號子在現(xiàn)有的文獻中雖有收錄,但數(shù)量較少。《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遼寧卷》中收錄有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吳庚強唱《抬木號》(吳庚強記)和杜傳平唱《抬木號》(張恒臻記)各一首。?同注⑤,第644-645頁。這兩首號子也被收集在《滿族民歌選集》?參見黃禮儀、石光偉:《滿族民歌選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第31-32頁。中。

      3.漢族森林號子。上述七類的森林號子大多數(shù)都是漢族人民森林勞動中產(chǎn)生的號子。除了以上提及的號子,還有呦咿三號等幾個不好歸類的號子類型,放在這里加以闡述。呦咿三號因接號時反復再現(xiàn)“呦咿三”這句唱詞而得名。據(jù)趙希孟考證,呦咿三號主要流傳在長白山南部鴨綠江、渾江一帶,適用于裝平車、歸楞、平地運木以及流送等各項勞動。?同注⑥,第171頁。

      四、號子命名的文化解析

      從上面8類23種號子來看,它們的命名帶有明顯的所指,屬于號子命名的淺層表達,具有直接性特點。從分類學的角度把23種號子歸納到8種類型,有利于厘清號子作為勞動及音樂的內(nèi)在屬性。筆者把這8種類型假設為中層表達,因為在8類23種號子背后,其命名還有其更深的文化背景。假設用深層次的文化來分類,則不能清晰表達類型和具有感官特征的種類。而朝向命名文化背景的深層探討又是有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哼吁杭呦”勞動命名背后,承載著依附于自然與社會的人類文明。

      (一)自然化傾向

      長白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三大山系縱橫東北大地,既是我國東北的天然屏障,又是撫育東北族群的父親山。而鴨綠江、松花江、圖們江、嫩江、黑龍江等水系則是東北民眾的母親河。人們依山而住,向水而居,在山水之間建設自己的物質(zhì)家園和精神家園。東北人依托著大自然的天然物產(chǎn),維系著族群的延續(xù),也在與自然的密切接觸中形成了親近自然的人文情懷。東北森林號子命名的自然化傾向,就是東北人在觀察自然、體驗自然、融入自然,不斷汲取自然能量的過程中,形成的自然人文化的表象。

      木幫的森林勞動本來就是開發(fā)自然、利用自然,使之成為屬人世界的一部分。木幫在冬季開始上山采伐,春季流送木材,初夏開始利用木材建筑,秋季進行農(nóng)業(yè)活動,恰恰構(gòu)成了一個合理而高效的生產(chǎn)勞動邏輯鏈,同時也是在科學地掌握自然規(guī)律基礎上的生活設計。在春季流送木材就是利用自然的一個表現(xiàn),用松花江、嫩江、鴨綠江等江河運送木材更是利用自然的突出表現(xiàn)。江河漲水的時候恰恰是山里桃花初發(fā)的時節(jié),而將春天的水流稱為“桃花水”,則體現(xiàn)了自然與人文思想的巧妙結(jié)合。木幫用“桃花水”指代“漲水”,不僅消除了可能因“漲水”而帶來自然災害的一層負面意義,也流露出他們在艱苦勞動中期盼美好生活來臨的向往。

      在木幫森林勞動中,還將很多勞動與悠閑散漫的牧歌式意象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種巧妙而真切的通感。這里有四個聯(lián)系緊密的詞匯“放羊—趕羊—羊工—磨洋工”。木幫把通過江河水流運送木材的勞動,稱為放羊。從其勞動形態(tài),尤其是處理流散木材使之歸隊等情形來看,與草原牧羊倒也頗有相似之處。木幫放羊的過程被稱為趕羊。從事放羊的木把,則被稱為羊工。更有意味的是,羊工勞動的懈怠狀態(tài)“磨洋工”,被引申到很多勞動中,指代一種散漫的勞動狀態(tài),其命名就是源于森林號子。正如馬克思所說:“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chuàng)造。”?參見楊柄:《馬克思恩格斯論文藝和美學》(上),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2年,第15頁。這也是森林號子命名自然化傾向的深刻解釋。

      (二)身體化傾向

      勞動是在人的大腦支配下,通過身體與物質(zhì)接觸,造成物質(zhì)形態(tài)、空間或性質(zhì)的變化,以達成大腦指令性方案的具體行動。任何傳統(tǒng)勞動形式離不開身體的行動,木幫的森林勞動亦是如此。沒有健壯的身體以及靈活的思維,任何勞動難以進行。正如伊壁鳩魯所言:“身體的健康和精神的安詳是成為受保佑的生命的雙重哲學目標?!?參見〔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程相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31頁。

      同樣是抬木頭,它既是一個統(tǒng)一的模糊稱謂,又有很多細節(jié)傳遞著多樣化的勞動信息。細數(shù)抬木頭、轱轆木頭、拽大繩、哈腰掛、放小木頭等都是運送木頭勞動,但是勞動存在著很大差異,這就是木幫文化值得研究的理由之一。更重要的是,這些勞動與號子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超越了勞動形式本身,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音樂文化,使得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層面有機結(jié)合。讓我們看看這些森林號子—抬木頭號、轱轆木頭號、撩號、哈腰掛、放小木頭號、蘑菇頭號,它們是依據(jù)身體動作命名的。還有就使用工具命名的,如瓦杠號、拽大繩號、拆垛號子,也能看出這幾種號子隱含著身體動作,如拽、拆??梢?,森林號子的命名與身體動作密切相關(guān),具有強烈的身體化傾向。

      提起森林號子的命名,它既是與勞動相配合,也是與演唱分不開的。抬小木頭號,就能聯(lián)想起輕快的音樂;抬大木頭號,就能聯(lián)想起緩慢而深沉的音樂;拆垛號子,就能聯(lián)想起激烈的音樂。這充分說明森林號子是在勞動基礎上產(chǎn)生的音樂形式,音樂形式又反過來作用于勞動。

      (三)符號化傾向

      法國學者于貝斯菲爾德(Anne Ubersfeld)認為,戲劇符合代碼通常由兩部分構(gòu)成: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語言信息有著屬于自己的表達材料,即聲學材料,并包含著兩類符號:組成語言信息的音樂語言符號和本義上的音樂聲學符號(聲音表達、節(jié)奏、音高、音色)。?參見趙書峰:《儀式音樂文本的互文性與符號學闡釋》,《音樂研究》,2013年,第2期,第24頁。森林號子的演唱及其命名還具有明顯的符號化傾向,包括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種。

      森林號子中典型的語言符號是哈腰掛。哈腰掛是森林號子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它內(nèi)在所指是“預備”,而預備動作恰恰是勞動開始的發(fā)出指令。不論是抬木的木把,還是身在場域之中的他者,聞聽“哈腰掛”的歌聲,自然就知曉了抬木勞動即將開始。可見,“哈腰掛”具有很強的符號性。因為它內(nèi)含明確的“哈腰”“掛鉤”等指令,所以它屬于一種語言符號。當然,在勞動實踐中,它伴隨著音高、節(jié)奏、力度變化,自然也攜帶了音樂聲學符號特征,從而構(gòu)成雙重符號特征。

      非語言符號,主要體現(xiàn)在森林號子的稱詞上。恰如魯迅先生談及勞動號子的“杭育,杭育”?參見魯迅:《且介亭雜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就是非語言符號,而在東北林區(qū)的森林號子中這種非語言符號種類很多。筆者在大陽岔林場采訪時,木把們演唱的一些“詞”,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清。就是在清晰的語言和難以辨別的“呵咧”中,木幫能夠成功地完成勞動任務。一般來講,領號的號子頭演唱的號子,有比較清晰的語言表達,跟號的木把一般都用非語言性的“呵咧”呼應,具有音樂聲學符號特征。

      有時,跟號木把唱出極具符號特征的稱詞,卻成了號子命名的依據(jù)。趙希孟《談東北林區(qū)勞動號子音樂》中收集的兩首《吆咿三號》中具有符號性質(zhì)的“吆咿三”均是唱詞的重要組成部分。領號的號子頭喊出具有指令性的號子,跟號的木把們反復應和“吆咿三哪”。雖然領號具有語義性,在勞作中起主導作用,但不具語義性的“吆咿三”因反復強調(diào),留給人們深刻記憶,反客為主具備了典型性。如:

      《吆咿三號》唱詞

      (領)哥們兒的卯點勁啊,(合)吆咿三哪;

      (領)這就翻過來呀, (合)吆咿三哪;

      (領)大頭卯點勁啊, (合)吆咿三哪;

      (領)這就上來溜啊,(合)吆咿三哪。?同注⑥,第171-172、181頁。

      朝鮮族的《勾蘭呀號》也是同樣道理。如《勾蘭呀號》開頭句:

      吆依剎哪歐勾蘭咿呀,

      吆依剎哪歐勾蘭咿呀。

      大家都卯勁的吧,

      吆依剎哪歐勾蘭咿呀……?同注⑥,第171-172、181頁。

      結(jié)語

      為什么那么多的學者深入東北林區(qū)采集森林號子?難道只是為了集成編撰工作?筆者以為,是東北森林號子凝聚了東北人開疆擴土,尤其是現(xiàn)代社會為國家建設鞠躬盡瘁的精神感染著研究者,木幫發(fā)自靈魂深處的歌唱深深地吸引著他們。森林號子的命名多數(shù)是局內(nèi)人定義的,看似不經(jīng)意的命名,卻準確地反映出木幫對采木勞動的深刻體驗。森林號子分類的精細化,反映了勞動性質(zhì)的多樣化與勞動方法的科學性,現(xiàn)代運輸技術(shù)取代了木幫勞作,使人從伐木勞動解放出來,但人工勞動中的一些細節(jié)卻是現(xiàn)代機器所不能及的。正如木把們所說,人工裝車與吊車裝車相比更整齊、更合理。號子分類的精細化在音樂層面體現(xiàn)出號子的快慢,號子的強弱,號子的語義與非語義性,曲調(diào)差異,領合差異,接號方式差異等多個方面。正是由于號子種類多,且具有風格多樣化特征,才使森林號子具有了更大的研究空間。盡管森林號子所依附的森林勞動逐漸減少抑或普遍轉(zhuǎn)換了勞動形式,但這種傳統(tǒng)的森林號子仍會在一定區(qū)域遺存(目前黑龍江地區(qū)還有一些地區(qū)仍保留人工采伐方式)。此外,現(xiàn)代語境中,東北森林號子在攜帶著傳統(tǒng)基因的同時,也會以新的音樂形態(tài)和表現(xiàn)形式發(fā)展起來,正如所有傳統(tǒng)音樂一樣,在繼承中變化,在變化中形成新的藝術(shù)生命。

      猜你喜歡
      號子木頭勞動
      砍根木頭去打仗
      一二三,變木頭
      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搬來搬去的木頭
      唱起號子走漢江
      吳城排工號子
      心聲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6
      時代號子
      心聲歌刊(2019年2期)2019-05-09 03:06:14
      熱愛勞動
      搬運號子(龍骨坡抬工號子)
      腾冲县| 同德县| 景东| 高要市| 南投市| 深泽县| 什邡市| 大新县| 扶绥县| 崇明县| 大冶市| 潞西市| 朝阳区| 莫力| 贵阳市| 龙泉市| 临汾市| 积石山| 钟山县| 福清市| 密云县| 宁陕县| 新和县| 丹凤县| 大悟县| 华蓥市| 丽江市| 六枝特区| 泽库县| 太康县| 五河县| 泾源县| 建宁县| 大姚县| 乐至县| 淮阳县| 共和县| 镇赉县| 基隆市| 北流市| 揭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