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發(fā)
摘要:合作循環(huán)練筆是筆者所在課題組探索的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習作練筆是初心,合作循環(huán)是手段。如果忽視教師的引導,合作循環(huán)就有可能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文章結合研討課例,探究習作教學課引導策略,以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關鍵詞:習作教學引導合作循環(huán)
“通過合作循環(huán)練筆,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研究與探索”是蕪湖市石硊中心學校和南關小學聯(lián)合申報的市級課題。在合作循環(huán)練筆模式實施過程中,如果忽視教師的引導,那么,合作循環(huán)就有可能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為提高合作練筆的有效性,一年多來,課題組成員在引導策略上從不同側重點進行探究。最近,課題組開展了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上冊習作教學研討活動,我聆聽了偶玲老師第六單元《記一次游戲》和蔣一敏老師第七單元《寫信》習作教學課,我也執(zhí)教了《記一次游戲》習作講評課。通過聽課、執(zhí)教和研討,課題組成員達成共識,在合作循環(huán)練筆活動中,教師加強引導是根本保障。只有引導有方,合作循環(huán)練筆才會有效,才能達到提高習作能力的初衷。如何才能做到引導有方?我想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結合生活實踐,引導提煉素材
習作水平能夠體現(xiàn)語文的綜合能力。在加強語文實踐應用的當下,它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合作循環(huán)練筆只是模式的創(chuàng)新嘗試。然而,無論模式如何改變,習作教學歸根結底要解決“言之有物”的問題,也就是讓學生習作內容更加具體。平常習作練筆時,學生總覺得無話可說,所寫作文內容空洞。這就需要教師利用有限的習作課堂教學時間,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提煉作文素材。
偶玲老師《記一次游戲》習作課教學做了有效探索。導入階段,老師問:“同學們,你們喜歡玩的游戲有哪些?”這個問題直面學生的生活實際,激起興趣。于是,學生暢所欲言,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學生意猶未盡時,老師播放一段微視頻,頓時教室熱鬧了。聽課老師還沒明白怎么回事,就有學生大聲說:“老師怎么把我拍上去了?”原來,老師視頻錄制的就是本班學生下課玩游戲的片段。課中,老師適時點撥:“剛才同學們把‘丟沙包游戲說得那么豐富,你們課余生活中玩的游戲肯定也一樣精彩?!边@樣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得到擴展。
通過課堂教學,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課間十分鐘進行的普通游戲,不但成為老師教學素材,而且也可以作為自己作文的材料,原來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這讓學生從中受到許多啟發(fā),他們認識到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瑣碎小事,偶然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可以成為練筆的內容。
二、關注前后聯(lián)系,引導寫作方法
統(tǒng)編本教材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組織單元,內部形成一個系統(tǒng),各部分內容聯(lián)系比較密切,單元各個板塊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教師要注意單元內部的整合,在引導習作練筆時關注教材前后聯(lián)系。單元課文中訓練的語文要素與讀寫方法密不可分,在習作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抓住單元語文要素,緊密結合本單元課文進行引導。如《記一次游戲》單元,“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體會人物的心情”是本單元語文要素之一。習作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來表現(xiàn)人物的心情,從而讓語文要素在語言文字實踐中運用。偶玲老師指導習作時,回顧單元課文《牛和鵝》,讓學生再次找描寫人物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的語句,從中體會人物被鵝襲擊時的心情,通過對單元精讀課文的分析,找尋寫作的表達方法,為單元習作描寫游戲中人物的心情提供了直接的方法,進一步強化了語文要素的落實。
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已學知識或方法加以引導。蔣老師執(zhí)教《寫信》習作時,將二年級所學的留言條和書信進行比較,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二者格式差不多,但內容上區(qū)別很大。書信除了留言條中的稱呼、正文、署名和日期,還有問候語和祝福語。教師通過利用學生所學知識,使學生明確了書信的格式和內容要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講評習作引領,引導學會評價
在習作教學中,我們一貫注重加強對學生習作內容和習作方法的指導,往往忽視習作的講評。其實,習作講評對于提高習作能力大有裨益。講評可以對習作審題、立意、內容、書寫、標點等項目進行常規(guī)診斷,還可以對單元語文要素運用情況進行反饋,因為習作是對本單元語文要素的實踐運用,通過講評可以總結,明確得失,是對課文教學的另一種檢驗形式;習作講評也是搭建學生習作展示的平臺,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提高習作興趣,促使學生樂于表達;習作講評可以引導學生尊重他人,提高鑒賞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直觀形象的勞動成果有比較清晰的判斷和認可,對于意識形態(tài)類的勞動成果容易忽視。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習作就是一種勞動成果,認真對待他人習作,也是對勞動成果的尊重。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增加學生創(chuàng)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绷曌髦v評教學為學生合作循環(huán)練筆時互相評改指明方法。我在講評《記一次游戲》時,出示本班兩位同學的習作,首先讓全班同學給作者鼓掌,感謝他們用自己的勞動成果為教學服務;接著請同學說說從兩篇習作中得到什么幫助;最后再集體修改。兩位同學習作的信心增強,修改習作的積極性也得到提高。
教師的習作講評給學生合作修改提供了可以模仿的藍本。練筆時可以互相評價、修改彼此的作文,賞識他人、提高自己,共同提高習作水平。
四、借助輔助手段,提高引導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庇信d趣才有內心的驅動力。教師在引導時,應努力提高效率,激發(fā)學生習作的興趣,合理利用輔助手段,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fā)興趣點,提升專注力。
偶玲老師教學時,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課前深入學生中間拍攝學生課間玩游戲的瞬間,利用微視頻作為教學資源來開展教學活動;在引導學生觀察游戲動作時,使用視頻播放器慢放功能,人物動作、神態(tài)等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覺的細節(jié)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下得以清晰展示。蔣一敏老師引導學生了解書信格式時在黑板出示橫格信紙,讓學生將書信稱呼、問候語、正文等六方面內容,用磁性條粘貼在相應位置。別的學生發(fā)現(xiàn)位置錯誤,及時上黑板更正重新粘貼。這樣,書信的格式直觀展現(xiàn)在黑板上,相對于老師在黑板上畫信紙直接演示,效果更明顯。
總之,教師要理清合作與引導之間的關系,合作是“放”,引導是“扶”,作文教學應該是扶放結合。“扶”到位了,“放”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引導策略的探究,以提升合作練筆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