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要:
客禮制是表面上臣服,實則互不相干互為平等的關系?!笨投Y”的核心有平等之意,比如堯舜禹時期新任位的天子對堯舜之子,比如西周時武王處理箕子的關系,禮節(jié)上也并不實行君臣禮,打破了君臣之間的等級秩序,即客禮的主體與客體是類似于平等的存在?!翱投Y”一詞和“臣禮”是相對立而存在的??投Y,表示“不臣”,表示抗禮?!翱投Y”是一種制度,用來處理中原王朝和少數(shù)民族的特殊政策,且主體與客體之間是一種平等的存在。
關鍵詞:客禮;平等;民族政策
一、客禮的含義
“客禮”是一種制度,用來處理特殊的政治關系,且主體與客體之間是一種平等的存在。本文只討論狹義的客禮制,而不討論廣義的從字面意思上“待客的禮儀”。賓禮狹義上是對待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和外國的禮節(jié)制度,包括朝貢關系和藩屬關系的禮節(jié)。賓禮有明確的君臣之分。
古代交通不便,中央王朝對周邊民族政權(quán)鞭長莫及,所以他們總是言而無信,“荒忽亡?!?,時而臣服,時而反叛。這個時候中央王朝“讓而不臣”,對之行使客禮制,并沒有把周邊民族政權(quán)的臣服當真。漢朝,面對居住于邊遠之地且時臣時叛的匈奴,自漢宣帝時期起,漢朝開始對之實行“臣而不名”的客禮政策。即匈奴假裝稱臣以此來獲得好處與賞賜,漢朝也并不當真,不給封號,保持平等客氣的關系。
一般認為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政權(quán)的關系只有兩種——敵對和臣屬,客禮事實上介于兩者之間,既非嚴格的臣屬也非公然敵對,有時看似臣屬,有時看似敵對,隨著當時雙方實力對比以及諸多因素的變化,這種客禮關系經(jīng)常游走于臣屬與敵對之間。
“臣禮”與“賓禮”的內(nèi)核一致,都標志著君臣之分,是為了維持中國古代王朝嚴格的等級秩序而存在的。而客禮與前兩者最為不同的一點,是實行客禮的雙方是平等的存在,并不存在君與臣的分別。
趨拜是臣禮中使用最為廣泛的一個禮儀。上達臣見君,平民見官員,下級見上級。民間的晚輩如若見到長輩,都會用到趨拜的禮節(jié),代表著一種恭敬。古代有“九拜”,禮儀之中稽首是最恭敬不過的,如若臣下見到皇帝必會稽首拜見?;滓彩亲畹湫筒贿^的臣禮儀式。
宋史浩《尚書講義》:“稱拜稽首,臣禮也?!?/p>
賓禮狹義上是對待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和外國的禮節(jié)制度,包括朝貢關系和藩屬關系的禮節(jié)。賓禮有明確的君臣之分。
如果我們僅從字面含義去理解“客禮”這個具有政治意義的詞,很容易讓讀者混淆“客禮”和“賓禮”,使讀者認為兩者的含義基本一致,但事實上兩者的內(nèi)核是完全相反的,前者代表著政治上的平等,而賓禮(僅從狹義義的朝見禮和朝貢禮來看)強調(diào)的是嚴格的君臣之分,維護了古代社會森嚴的等級秩序。
需要注意“秦有客卿之官,以待諸侯來者,其位為卿,而以客禮待之也①”。中的“客禮”和樂毅“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禮待之。毅辭讓,遂委質(zhì)為臣”中,此處的“客禮”反映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客卿制度,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為了爭奪人才發(fā)展國家,對于真正的人才都禮遇有加,以“客禮”待之。要注意這里的“客禮”是狹義的字面意思上的待客的禮儀。
二、歷史上的客禮
客禮這種特殊的制度從堯舜禹時期就有淵源,此時的客禮是獲得王位者,對王位禪讓者的感恩以及對王位禪讓者后代失去王位的補償。西周時周武王對如何處置先朝遺民箕子,也采用了客禮的政策,此時的客禮一方面是為了安撫殷商貴族后裔,穩(wěn)定新王朝的統(tǒng)治局面;另一方面,也是對邊遠的少數(shù)民族的特殊統(tǒng)治政策。
西周時周武王對如何處置先朝遺民箕子,也采用了類似于客禮的政策,此時的“客禮”一方面是為了安撫殷商貴族后裔,穩(wěn)定新王朝的統(tǒng)治局面;另一方面,也是對邊遠的少數(shù)民族的特殊統(tǒng)治政策??梢姟妒酚洝罚骸拔渫跄朔饣佑诔r,而不臣也?!?/p>
政權(quán)更替之間,后朝對前朝遺民的客禮相待,在堯舜禹時期早有先例,古代使用這一成例最為頻繁是在魏晉南北朝之時。這段時期政權(quán)交替大多為禪讓的方式,新朝皇帝都用客禮來待已退位之君。如晉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封魏帝為陳留王”,詔曰:“……永為晉賓,載天子旌旗,乘五時副車,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魏帝永遠都是晉的客人,且一切禮樂出行制度都和舊朝皇帝同樣的等級。
三、 西漢對匈奴的客禮
漢對匈奴實行平等的客禮制度,把漢與匈奴擺在平等的位置,客禮此時可以理解為一種尊重的民族政策,由王朝內(nèi)部的政權(quán)接替者對禪讓者的客禮擴大到對周邊民族的客禮。
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中央王朝對周邊民族政權(quán)鞭長莫及,所以他們總是言而無信,“荒忽亡?!保瑫r而臣服,時而反叛。這個時候中央王朝“讓而不臣”,對之行使客禮制,并沒有把周邊民族政權(quán)的臣服當真。漢朝,面對居住于邊遠之地且時臣時叛的匈奴,自漢宣帝時期起,漢朝開始對之實行“臣而不名”的客禮政策。即匈奴假裝稱臣以此來獲得好處與賞賜,漢朝也并不當真,不給封號,保持平等客氣的關系。
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王朝就認為“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不干涉周邊少數(shù)民族內(nèi)政,但也不許他們擾亂中原。而周邊各族尚武好斗,反復無常。衰弱時就假意臣服中原,以獲得中原王朝的賞賜。強盛時便舉族進犯。各朝君主皆被周邊民族侵擾所困擾。西晉江統(tǒng)《徙戎論》云:“《春秋》之義,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薄?弱則畏服,強則侵叛……當其強也,以殷之高宗而憊于鬼方,有周文王而患昆夷、獫狁,高祖困于白登,孝文軍于霸上。及其弱也,周公來九譯之貢,中宗納單于之朝,以元成之微,而猶四夷賓服?!?匈奴來臣服漢朝,漢并不當真,“臣而不名”,也并不冊封匈奴土地,以“客禮”待之。肖“望之議以不臣”。蕭望之據(jù)“戎狄荒服”之古訓,認為“單于非正朔所加,故稱敵國,宜待以不臣之禮,位在諸侯王上。即匈奴”稱臣”但漢朝不給封號,既不承認匈奴臣屬國的關系,也并不冊封匈奴土地,以“客禮”待之。匈奴自身也并不使用漢朝的年號,雙方絕不是藩屬關系。漢匈雙方是互相防備的敵國關系,是平等的。漢宣帝神爵四年(即公元前58年),由于匈奴內(nèi)訌連起,短時間內(nèi)形成五單于爭立局面,因此勢力逐漸衰弱,在“逐鹿中原”中力不從心,明顯處于下風。單于呼韓邪于是實施“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的漢、匈一統(tǒng)政策。甘露三年(即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親至漢朝奉國珍朝拜,宣帝在都城長安接見并待以厚禮,同時也規(guī)定了匈奴王之位在諸侯王之上——“外夷稽首稱藩,中國讓而不臣?!痹t準:“寵以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笔捦畵?jù)“戎狄荒服”之古訓,認為“單于非正朔所加,故稱敵國,宜待以不臣之禮,位在諸侯王上。外夷稽首稱藩,中國讓而不臣”。漢宣帝聽從蕭望之議,下詔曰:“今匈奴單于稱北藩,朝正朔,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禮待之,令單于位在諸侯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边@一策略之后被東漢、曹魏所繼承,北魏對柔然也一度采用漢待匈奴的政策。
[注釋]
①見《資治通鑒·周顯王三十六年》胡三省注言.
[參考文獻]
[1]李無未.《中國歷代賓禮》[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2]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天繼周等.《中國歷代民族政策研究》[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4]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王子今.《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7]彭建英.《中國古代羈縻政策的演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8]盧勛等.《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fā)展》[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山東 煙臺 2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