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山西“霍縣秧歌”藝術特色探析

      2020-07-04 02:24路珺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6期
      關鍵詞:社火藝術特色

      【摘要】秧歌最初是農(nóng)耕勞作時所唱之歌,后以民間農(nóng)歌為基礎,吸收地方小戲、舞蹈表演、角色裝扮等元素,逐漸發(fā)展成為漢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形式。“霍縣秧歌”流行于霍州市大張、靳比、庫拔、北杜比等村一帶[1],風格獨特,底蘊深厚,是山西臨汾地區(qū)眾多優(yōu)秀的社火藝術項目之一。本文從表演形式、人物形象、演唱曲調等方面對霍縣秧歌這一鮮為人知的民間藝術進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引起讀者對這一珍貴文化遺產(chǎn)的關注、研究和重視,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關鍵詞】霍縣秧歌;社火;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霍縣以縣東霍山為名,位于山西中南部,于1990年撤縣建市——霍州市,隸屬山西省臨汾市。這塊古樸而厚重的土地深受黃河文化的熏陶,人文氣息濃郁,名勝古跡遍布四方,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倔強敦厚的民眾性格孕育了當?shù)靥赜械乃囆g瑰寶——霍縣秧歌。當?shù)亓鱾髦欢雾樋诹铮骸靶趴诰幵~無邊無沿,纏絲花鼓好看難演,敲鑼小姐機靈有限,霍縣秧歌不看心念”[2],寥寥幾句便精準地概括出霍縣秧歌的特點和群眾百姓對它的喜愛。

      一、霍縣秧歌的表演形式

      霍縣秧歌是集說、唱、演為一體,融花鼓、歌唱、舞蹈于一爐的民間藝術形式,多于廟會活動日、農(nóng)歷正月鬧紅火時在廣場或游村串戶進行表演。演出形式基本相同,僅時長不一、說唱內容各異。表演流程大致分為三部分:“清場”“走場”和“混場”。第一部分“清場”以個人說唱為主:由鼓手率領花身子、老娘等眾人圍著傘者走圈,傘者即興編詞,說一些迎合人心的吉利話、唱幾段恭賀新禧的祝福歌。隨后傘者“叫場”,用唱詞報名,換老娘、貨郎等其他角色輪流進圈內表演,最后再由傘者結束清場部分表演;第二部分“走場”重在舞蹈表演和變換隊形:鼓手頭舞“纏絲”、擂擊花鼓,一溜“花梆步”沖進圈內進行特技表演,“黑虎掏心”“彈腿掏打”“點槌止步”等動作一氣呵成、矯捷生威,并不時地帶領大家變換“蛇擺尾”“剪子花”“紫金纏柱”“回荊州”等各式隊形;第三部分“混場”即結束部分,以集體歌唱為主:大家以鼓手為中心收成“一字”或半圓隊形,由鼓手起音扎調,一唱眾和或齊聲合唱,所唱內容多為歷史典故、花草人物、社會風情等。一曲唱畢后改變隊形復唱一曲,如此幾輪,最終由傘者上前說收場話結束全場演出。

      二、各角色裝扮及表演特色

      舞蹈表演融合了音樂、服裝、燈光、舞美等多方因素,具有極強的綜合性,但其中最為關鍵的還是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角色是構成舞蹈、戲曲、小說等藝術作品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我國的戲曲藝術就是由角色并通過角色體制構成的。與部分秧歌按所持道具分類的情況不同,霍縣秧歌深受戲曲藝術的影響,演員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表演特色,一般一隊十人,包括傘者、鼓手、老娘(老太婆)、公子(秀才)、小丑(說嘴子)、貨郎各一人,花身子四人[3]。

      (一)“傘者”(指揮)

      安工老生裝扮,頭系古銅色鴨尾巾,戴滿髯,彩色衣褲搭褶裙,黑色快靴。右手所持道具是用彩紙糊制的花傘,頂平圓,上有可插放燈燭的方口,傘面一圈吊有各種掛件裝飾;另一道具為“響環(huán)”,乃一內有若干滾珠的銅制空心圓環(huán),舞者左手四指插于響環(huán)內,將環(huán)卡在虎口處,以便控制隨時搖擺。傘者是整個秧歌隊的指揮,負責總控全場演出,雙手不時地轉動花傘、搖甩響環(huán),動作簡單流暢、舒展優(yōu)美,顯得矜重穩(wěn)健。此角色的魅力不在于動作表演,而是幽默風趣的即興說唱,傘者所述無所不包,上到歷史典故,下至民間傳聞,從恭賀五谷豐登到演唱男女愛情,那些順耳的贊語、稀奇的軼事,甚至尖酸的嘲謔都能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歡樂,故而此角表演者大多博聞多識、能說會道、才思敏捷,如此方可勝任。

      (二)老娘(老太婆)

      彩旦中婆子裝扮,盤發(fā)髻、戴頭箍,身穿斜襟大褂、中式寬褲,纏裹腿、繡花彩鞋。老娘表演既有生活又有規(guī)范,左手花指捏手帕,右手搖著羽毛扇,在行進過程中始終以腳后跟走路,收屈雙臂,上身略微摳胸,聳肩搧扇、扭臀擺胯、左搖右晃、前撲后閃,動作夸張詼諧,乃一滑稽搞笑無拘無束的逗樂角色。

      (三)小丑(說嘴子)

      小花臉中茶衣丑扮相,鼻梁上畫一方白,額頭上綴一紅點,頭扎朝天辮,身穿藍布褂,肩背褡褳,拿一根棒槌。小丑表演輕松自如,言談舉止貼近生活,行進時上身挺直,拔背收腹,腿半蹲,腳向后稍抬,腳步快碎,雙臂配合邁步前后搖擺,并不時地轉動手中棒槌,頭隨之伸縮來回張望,動作靈動、表情豐富、活脫不羈、自然成趣。

      (四)貨郎

      小生裝扮,黑色羅帽,深棕衣褲配白色百褶裙,黑色便鞋。左手舉根貨架上下抖動,上面吊掛了些手鐲、荷包、絲線等各種小貨物,右手搖一改良式撥浪鼓,長柄頂端穿一牛皮蒙制的撥浪小鼓,下面掛一兩邊綴有靈活小耳的銅鑼。貨郎時而跳步踢腳,時而快步行進,十分歡快,充滿生機活力。

      (五)鼓手

      武丑裝束、俊臉扮相,頭扎方巾,天藍對襟衣搭黑色燈籠褲,圍白色百褶短裙,黑布快靴,腰部左垮大紅花鼓,頭戴“纏絲”——竹制外框,青竹幾蒸幾晾后制成內在纏絲,彈性良好、伸縮自如,端尖點綴一紅色絨花。鼓手的表演既要突出武丑的靈巧還要展現(xiàn)武生的俊秀,需身手敏捷、擅長轉打跳躍之人。此角動作技巧性極高,在表演中有驚人絕技——頭部用梗勁前后移動或劃圓,使額前纏絲飛舞旋轉的同時兼顧手腳動作,快速變換各式姿態(tài)花樣擊鼓,“甩纏絲擊鼓”“漫頭花子”“大海撈針”“麻雀蹦”“蘇秦背劍”“懷中抱月”等動作,干凈利落、輕盈快捷、英姿颯爽、粗獷樸實。

      (六)公子(秀才)

      扇子生扮相,清秀英俊,頭戴小生巾,綠色花褶子套繡花長袍,敞懷,云頭靴。公子慢時行臺步,快時行圓場步,左手提袍襟上下抖動,右手或是搖折扇、或是“五指夾扇”橫劃8字,或是在“揚掌位”快速抖扇,盡顯一番瀟灑爽朗、風流倜儻之姿。

      (七)花身子(小旦)

      閨門旦扮相,粉紅繡花衣加藍色花邊彩褲,腰間垂一繡花彩巾,表演道具為小斗鑼,左手執(zhí)鑼、上回下轉反復舞弄,右手持鑼簽擦擊鑼心,簽上彩綢帶隨之搖擺飄舞。隊伍中四名“花身子”即既是伴奏者又是伴舞者,體態(tài)婀娜多姿,表演動作與戲曲中小旦動作相近,例如:亮相舞姿“踏步擺手”——左腳踏步位半蹲,左手托鑼于所肩上方,頭隨身體右擰看斜下位右手;“騰跳步”——上身順風旗,下身立身射燕。行進時,花身子雙手或在胸前擊鑼、或在頭左側擊鑼,“攤掌”“托掌”“分掌”等上身舞姿配合腳下行云流水般輕快平穩(wěn)的“圓場步”,可謂是“上俏下穩(wěn)”。

      三、演唱曲調及打擊伴奏分析

      霍縣秧歌演員在表演過程中所唱之歌多為當?shù)氐奶厣窀?,曲調婉轉,流傳甚廣,遍及全縣,幾乎家家都會,成為當?shù)卮硇缘泥l(xiāng)樂。演唱曲牌現(xiàn)有《悠藍腔》《旋風調》《夢五更》《鏡里栽花》《八仙過?!贰短接H》《小寡婦哭靈》《萱花》《破赤?!返榷嗍?,均屬于聯(lián)曲體。按唱腔曲調分類,包括硬調(即原來的秧歌調)十七首和軟調(一般的民歌小曲)十余首,節(jié)奏形式多變,有2/4、3/4、4/4、2/8、3/8、4/8等節(jié)拍,多種節(jié)拍的變化融合構成了霍縣秧歌曲調的獨特之處。

      霍縣秧歌每支表演隊伍通常都配有一支打擊伴奏樂隊,由五人組成——一鼓一鑼三小镲,烘托各種情緒,渲染表演氣氛。擊鼓者擊打與演員花鼓相應鼓點,以增強音響效果,并補救花鼓手因動作表演而遺漏的鼓點,俗稱“救鼓子”。大鑼音色低沉渾厚,為主奏樂器。小镲三人中一人為單拍,叫“挽镲”或“拍镲”,音色酥散,用來擊節(jié)拍,掌握速度;另外兩人叫“填镲”,發(fā)音剛脆,打花拍以豐富伴奏[4]。常見的打擊樂曲牌有《繞路》《截斷橋》《三翻腰》等八首,其中:《走流水》是常用點,用于開場和曲牌之間的過渡;《收尾流水》用于每個曲牌后的中止;《打閃腰》則用于變換隊形前的暗示。這些曲牌根據(jù)表演動作和程序變化配合使用,有的活潑緊湊、跌宕起伏;有的流麗舒暢、張馳有致,使秧歌柔中見剛、剛中帶柔、剛柔并濟、韻味獨特。

      四、結束語

      霍縣秧歌集說唱舞于一體,內容豐富、表演精湛、套路成熟、觀賞性強,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但是在當下對民間傳統(tǒng)文化進行非遺保護的進程中,霍縣秧歌卻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盡管是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也具有一定社會認同和傳播空間,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列入非遺保護范圍。這一寶貴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扶持,更離不開民間力量的廣泛參與。故此,筆者希望通過本文能為后來學者的傳承、研究和霍縣秧歌的保護、發(fā)展略盡綿薄之力,助其能更加長久地綻放。

      參考文獻:

      [1]王九篩,田彩鳳,李華平.山西民間舞蹈學[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

      [2][3]宋慶云,宋汾云.秧歌·河蚌·麒麟[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

      [4]王振湖,楊迎祺.臨汾民間藝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路珺(1992-),女,研究生在讀,現(xiàn)就讀于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與教學研究。

      猜你喜歡
      社火藝術特色
      隴 州 社 火
      隴州社火
      社火鬧春
      隴州社火
      基于女性主義批評視域看《啼笑姻緣》的藝術特色
      江西安義糕點印模的藝術特色
      淺談《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
      《瑯琊榜》淺評
      田名瑜寫景詩的藝術特色
      社火,耍起來
      黎平县| 积石山| 资中县| 澄城县| 潼关县| 巩义市| 大余县| 全南县| 灵台县| 江北区| 荥阳市| 南通市| 健康| 无极县| 晋中市| 五原县| 梓潼县| 鄄城县| 甘孜| 吉安县| 固始县| 隆德县| 连城县| 日土县| 苗栗市| 措美县| 凉城县| 台东市| 临武县| 特克斯县| 灵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水富县| 衡阳市| 克东县| 罗江县| 葫芦岛市| 宁海县| 精河县| 睢宁县| 德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