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摘要:《浮生六記》有諸多英譯本,雪莉·布萊克的譯本與其他譯本相比在譯文標題、譯文內容和注釋方法上的不同。借助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對其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雪莉·布萊克譯本對文章內容的大量刪減是弱勢文化對強勢文化的適應,即譯者對于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翻譯生態(tài)和翻譯環(huán)境的選擇和適應。同時指出,不僅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譯者的行為,譯者也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因此,翻譯現(xiàn)象的研究應該放入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進行多方考量。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 浮生六記 雪莉·布萊克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0-0064-03
生態(tài)翻譯學是一門具有跨學科性質的翻譯理論,它將生態(tài)學和翻譯研究結合起來,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生態(tài)翻譯學是基于翻譯適應選擇論建立起來的翻譯學研究理論?!吧鷳B(tài)翻譯學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態(tài)學途徑的翻譯研究,抑或生態(tài)學視角的翻譯研究”[1]。生態(tài)翻譯學的核心理念是“翻譯即文本移植,翻譯即適應/適應選擇,翻譯即生態(tài)平衡”[2]。本文旨在運用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探究雪莉·布萊克譯本的特殊性。
一、《浮生六記》和雪莉·布萊克譯本
《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散文,記錄了作者沈復的一生。文筆清新簡練,記錄的內容平淡卻不平庸。這種娓娓道來的文筆加上貼近普通人生活的記載,不僅引來一眾文人墨客的關注和贊賞,也讓它得到了普通讀者的喜愛。沈復從小人物的角度記錄了生活的點點滴滴,他的記載為窺探清朝歷史和生活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浮生六記》出版至今,經由不同翻譯家之手譯介到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qū)。資料檢索,共發(fā)現(xiàn)日譯本、瑞典譯本、丹麥譯本、法譯本和德譯本各一本,英譯本四本,分別為:林語堂1935年譯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雪莉·布萊克1960年譯本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白倫、江素蕙1983年合譯本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格雷厄姆·桑德斯2011年譯本Six Records of a Life Adrift。在這四個譯本中,雪莉·布萊克譯本在譯文題目、譯文內容和注釋方法三個方面與其他譯本不同,表現(xiàn)出明顯的特殊性。
二、雪譯本的特殊性
(一)“別具一格”的譯文標題
原文題目《浮生六記》意為六篇關于“浮生”的記載。通過對比四個譯本的題目可以發(fā)現(xiàn),林語堂譯本,白倫和江素蕙合譯本以及格雷厄姆·桑德斯譯本的題目均采用相同結構,且都沒有副標題。這三個譯本的題目均為“six(表示六篇記載)+chapters/records(表示章節(jié)或篇章的詞)+of+floating life(表示‘浮生的短語)”。但是雪譯本不同,這一譯本并未將原文題目中表示章節(jié)數(shù)量的“六”翻譯出來。介詞也由“of”變?yōu)椤癴rom”,同時增加副標題“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最終的譯文為“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
(二)“改頭換面”的譯文內容
相較于譯文題目而言,譯文內容的不同更加明顯。《浮生六記》原文中前四個章節(jié)分別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游記快”,四個章節(jié)各有側重,分別講述了沈復和陳蕓夫婦之間的愛情,文人墨客日常的閑情,生活中的不如意帶來的傷情,以及周游各地的怡情。從內容上來講,每一個章節(jié)都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章節(jié)融匯在一起,記錄作者的一生。從文化上來講,“閨房記樂” 描摹了夫妻之間的愛情和清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閑情記趣”則展現(xiàn)了清代文人的愛好和習慣,“坎坷記愁”則間接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浪游記快”則展現(xiàn)了風景名勝。這些內容都是《浮生六記》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但與其他三個版本不同,雪莉·布萊克版本對原文第四章“浪游記快”幾乎全部刪除,對第二章“閑情記趣”大量刪減,并刪除第一章“閨房記樂”中探討文體的部分。同時,雪莉·布萊克還打破原文的敘事手法,按照時間順序對原文事件進行排列,完全摒棄原文按照事件主題歸類的敘事手法,
(三)“另辟蹊徑”的注釋方法
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多差異,中國現(xiàn)代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也有很多不同?!陡∩洝肥乔宕髌?,對西方讀者來說自然會有很多難以理解的內容。因此,譯者便要提供相應的注釋幫助讀者理解這些閱讀難點。林語堂譯本,白倫江素蕙合譯本和格雷厄姆·桑德斯譯本均采用腳注或尾注的方式為這些內容加注。相比之下,雪莉·布萊克譯本另辟蹊徑——將注釋隱藏在文內。
三、雪譯本特殊性解讀
在生態(tài)翻譯學中,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指的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xiàn)的世界,是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lián)互動的整體”[3],也可以理解為“影響翻譯主體生存和發(fā)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4]。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翻譯生態(tài)和翻譯環(huán)境兩個方面;其中翻譯生態(tài)指的是“翻譯主體之間及其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狀態(tài)”,而翻譯環(huán)境指的是“翻譯活動所涉及外部環(huán)境(客觀環(huán)境),包括經濟環(huán)境、文化語言環(huán)境及社會政治環(huán)境等的總和。”[4]雪譯本的獨特性,便是譯者受到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對翻譯生態(tài)和翻譯環(huán)境作出的適應和選擇。
(一)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的適應
“譯者在特定的生態(tài)場中起作用,受其他翻譯主體的牽制?!盵4]在翻譯生態(tài)的各個主體中,讀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體。譯本的受眾便是讀者,譯本能否吸引讀者閱讀,讀者對于譯本的評價等都會影響到其他文化人群對譯本的接受度。因此,譯者在翻譯中會考慮讀者這一重要因素,作出對讀者的適應。
1.譯文標題對讀者的適應
各譯本的題目:
林譯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白江譯本: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格譯本:Six Chapters of a Life Adrift
雪譯本: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
從原文題目《浮生六記》的字面意思來看,題目應為“六篇關于空虛不實的人生的記載”,直譯應使用of表示“關于”,records表示“記載”,six表明卷數(shù)。其中白江譯本題目便由這幾個詞直譯而來。林譯本和格譯本也只是在life的修飾語和“記”的表述上有所不同。但雪譯本的介詞是from,并將表示“六”的six去掉,只使用單詞chapters,并且添加了副標題。
介詞的輕微改動只是將原來“關于”“floating life”的記載,改為書中事件的記載“來自于”“floating life”。雖然兩種譯法都能表明本書內容,但并不能表明本書的文體——自傳,即真實的故事。很多描述虛構人生故事的小說也可以使用of或from、“…life”來翻譯。這模糊了譯本的文體,使讀者單憑題目難以分辨書中內容是真實還是虛構。雪譯本增加的副標題便點明本書是autobiography。通過增加副標題,雪譯本相較于其他譯本更加明確地指出本書的文體——自傳,這可以避免讀者因為在閱讀中忽略書中事件的真實性而減少對清代生活的認知。
去掉six則是為了避免誤導讀者。雖然原書為“六記”,但是該書問世時只有“四記”。并且在譯者打亂原文順序后,只有三個章節(jié)。因此,如果譯者增加數(shù)量詞,上述數(shù)量詞都會造成歧義。而使用“chapters”這一復數(shù)名詞便可以規(guī)避這一問題。
2.譯文內容對讀者的適應
上文已經提到,《浮生六記》四個章節(jié)是按照事件主題歸類的,這樣歸類有利有弊。優(yōu)點是六個章節(jié)和書的題目“浮生六記”相互呼應,并且從敘事角度來說,結構和主題更清晰。弊端是不按時間排序會使事件的時間線錯綜復雜,使讀者難以明確事件的先后順序,在閱讀時產生困惑。因此,雪莉·布萊克將書中的事件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3.注釋方法對讀者的適應
雪莉·布萊克譯本注釋未采用腳注或尾注形式,而是借助書中人物的口吻或作者的口吻將注釋融入原文;或是當前文已經出現(xiàn)某一閱讀難點時,直接在這一詞語出現(xiàn)的段落之后增加一段解釋。
例如,對于原文中的典故“鴻案相莊”的解釋,便借助了作者的口吻。
We lived the years of our short married life with a courtesy and harmony worthy of 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whose story is told in the Records of the Han Dynasty.Here is the tale as I remember it.
Meng Kuang ...Or so the story goes!
文中講到陳蕓喜歡李白的詩歌時,為了向讀者傳達陳蕓所描述的李白詩作“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的感覺,借助陳蕓的口吻增加了李白的詩作《春夜洛城聞笛》的譯文來佐證這句話。
"Hearing the Flute on a Spring Night" has always been one of my favourites.
Tones of a jade flute—flying from whose hidden garden—
Floating on the breeze—scattering over Lo City.
I listen in darkness to "Breaking of the Willow"—
And memories of home fill my heart.
而在解釋“牛郎織女”的故事時,因為“牛郎織女”一詞已經在前一段提到,譯文便直接在這一段之后解釋這一故事。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 of the Herd-boy and the Weaver-girl,...so that she and I could pay our respects to the Heavenly Lovers together.
The story goes...
這些注釋雖然與常用注釋方法不同,但很好地解釋了原文內容,通篇又看不到“注釋”的模式,給讀者提供更加流暢的閱讀體驗。
(二)譯者對翻譯環(huán)境的適應
在翻譯中,譯者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也會影響譯者的翻譯行為。“譯文必須遵守譯入語文化規(guī)范或社會政治權力的制約”[4]。因此,研究雪譯本的獨特性,還應將當時社會經濟環(huán)境等客觀環(huán)境考慮在內。
雪莉·布萊克譯本成形于1959年,出版于1960年。在雪莉·布萊克譯介《浮生六記》時,中國經濟力量尚未取得大幅度提高,發(fā)展水平并不能與當時的英國匹敵。經濟上尚不能在國際取得強有力的位置,作為上層建筑的文化更不會引起國際的高度關注。相較于當時的英國本土文化,那時的中國文化是一種弱勢文化。因此,雪譯本中大量的刪減便可以找到解釋。
雪莉·布萊克刪減的內容含有大量的中國文化信息。第四章對于旅游景點的記載和評價被悉數(shù)刪除,第二章中關于插花、園藝和盆栽的內容都被刪除,第一章中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評價論述也被刪除。
在中國文化中,名山大川和山水園林不僅僅承擔審美的功能,更是人們精神文化的載體。《浮生六記》第四章中對于景色的記錄和描寫,包含作者的評價和景物本身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些內容都不應刪除。
第二章閑情記趣中對插花、園藝和盆栽的描寫,雖然是對作者日常生活的記錄,但從中可以窺探到清朝文人們的閑情逸趣,知曉那個時代文人閑暇時間的愛好品位。相較于第四章的內容來說,這其中的文化信息更為豐富,無論是作為作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還是作為清代文人生活的一面鏡子,這部分內容都不應刪除。
第一章中對于詩詞歌賦的評價論述,涉及中國古代的常見文體。這些評價論述并非單獨列出,而是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在夫妻二人的日常對話中。并且這一部分內容并不像第二章和第四章內容一樣占據大量篇幅,不會對翻譯造成太多困擾,理應保留在譯本之中。
對刪除原文內容的行為,譯者在前言中給出了解釋。作者認為第四章整體內容較為相似(rather alike),同時對于不了解文中描述景觀的讀者來說沒有什么意義(would not mean much to the reader unacquainted with the actual places described);而第二章和第一章內容的刪減則是因為這些內容太專業(yè),大眾不會感興趣(of too specialized a nature to be of general interest)。從表面來說,刪除原文內容的原因和讀者直接相關,是對讀者的適應。但是很顯然這并不是深層原因。對于讀者來說,一種尚未了解的異域文化理應是迫切想知道的,有強烈好奇心想要了解的,而不應是被漠視的內容。同時,譯者將原文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列時,第四章“浪游記快”的內容便穿插在全書中,雖然內容都是記述游歷經歷,但穿插在全書中并不會產生枯燥的感覺。由此可見,“rather alike”“would not mean much to the reader unacquainted with the actual places described”和“of too specialized a nature to be of general interest”只是刪減原文內容的表層原因。當時的中國文化處于弱勢文化,不能引起強勢文化的強烈關注才是深層原因。譯者對文章內容的大量刪減是弱勢文化對強勢文化的適應,即譯者對翻譯環(huán)境的適應。
四、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雪莉·布萊克譯本特殊性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是譯者對讀者的適應,即對翻譯生態(tài)的適應;也是弱勢文化對強勢文化的適應,即對翻譯環(huán)境的適應。讀者作為翻譯生態(tài)中的重要主體,是譯本能否被接受,能被接受多少的主要評價主體。因此,譯者翻譯這一作品時,充分考慮讀者這一主體。同時,社會環(huán)境作為翻譯環(huán)境中非常重要的客觀環(huán)境之一,也對譯者的翻譯行為產生了很大影響。
雖然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適應選擇行為,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譯者永遠都是被動的。譯者的選擇直接影響譯本的最終形態(tài),而譯本也是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重要組成元素。作為翻譯活動的重要主體之一,譯者在受到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的同時,也可以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能動的反作用。由此可見,對于翻譯現(xiàn)象的分析不應局限于某一個方面,而應該將這一翻譯現(xiàn)象放入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進行多方位的分析考量。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
[2]胡庚申.芻議“生態(tài)翻譯學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42(2):129-135+164.
[3]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方夢之,F(xiàn)ANGMeng-zhi.論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J].上海翻譯,2011(1):1-5.
[5]Shirley Black.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M].Martino Publishing,2012.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