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瑛
[摘 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苯處熂纫匾晫滩牡慕庾x,掌握知識的脈絡,又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俯下身子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通過智慧理答,科學地引領學生探索,使他們敢于質疑、勇于提問,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和諧課堂;智慧理答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1-0025-02
一次,教學四年級上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練習課時,我先讓學生練習一組與例1相似的鞏固訓練題,引領學生明確運算順序,分析計算過程;然后讓學生自主思考和研究解決課本第73頁的第11題,并討論交流、展示匯報,很多學生都是按部就班地分析解答(即先求出郵件總量,再算出數碼機處理的速度);最后進行比較,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可謂思路清晰、思考有序、解答嚴密,但我在教學中始終感覺還是有所欠缺,因為學生的思維過程呈現單一化、程式化。于是,我暫緩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對學生進行一些必要的引導。
案例:
習題:郵政局要處理一批郵政快件。如果人工處理,按每分鐘6件計算,需要90分鐘完成;如果使用數碼機處理,9分鐘就能完成。數碼機每分鐘比人工多處理多少件?
師:我發(fā)現大家的解題方法幾乎是一樣的,總覺得不是滋味,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學生小聲地議論著)
生:(異口同聲)是??!
師:那你們有新的想法嗎?
生1:老師,你看我這樣想可以嗎?人工處理時間為90分鐘,是數碼機處理時間9分鐘的10倍,所以每分鐘多處理的件數就是6件的(10-1)倍,即54件,列綜合算式為6×(90÷9-1)。
生2:老師,你看我這種方法行嗎?數碼機處理時間為9分鐘,比人工處理的時間少90-9=81(分鐘),也就是說,將人工處理多出的81分鐘工作量分攤到數碼機處理的9分鐘去,即81×6÷9=54(件),所以列綜合算式為(90-9)×6÷9。
……
生3:從剛才的討論中,我發(fā)現不能人云亦云,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生4:數學很有趣,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去發(fā)現。剛才的討論也讓我明白,學習要多動腦。
……
思考:
回想這道習題的教學,我頗有感觸。這是一道很簡單的習題,對學生來說沒有太大難度,但如何讓它成為課堂訓練的有力幫手,成為激活學生思維的“催化劑”呢?
1.善于解讀教材內涵
教材是教與學的拐杖,如何發(fā)揮這一拐杖的最大優(yōu)勢呢?這不僅需要教師科學謀劃、深度發(fā)掘,更需要教師智慧掌控。如上述案例中的習題看似簡單,學生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常規(guī)解題思路,按部就班地進行解答。但是,教師應該認識到:數學教學不能淪為解題訓練,而要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說出“老師,我不是這樣想的”“老師,我這樣想可以嗎”等話語,以展現學生的個性化思維。雖然學生的想法略顯稚嫩,但教師要看到其中蘊含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并相機啟發(fā)學生、激勵學生,使學生覺得數學學習是件快樂的事情。另外,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有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給予學生必要的方法引領和指明探究的方向,讓學生有機會、有勇氣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從而使數學課堂充滿情趣和人性的光輝。
2.善于建構和諧課堂
當下的數學課堂仍有很多不和諧的現象,如“只練不思”“打乒乓球式的課堂結構”等。因此,教師要思考如何給學生提供安全的心理保障,如何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首先,要克服教師強勢的一面。教師的強勢是一種沿襲多年的習慣,也可稱之為一種詬病,與《數學課程標準》倡導“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的理念相違背。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思維的啟迪者,要用智慧激發(fā)智慧,用思維激活思維,使學生沉浸在探究之中。其次,要喚醒學生的主動意識。自由探究、小組合作學習、“做小老師”等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體現,更是喚醒學生主動意識的途徑。因此,有智慧的教師不僅注重傳授知識,更重視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課堂上,教師應允許學生說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允許學生的回答偏離教學預設的軌道,讓學生有機會說出“老師,我這樣想可以嗎”,從而給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使學生獲得“吃一塹,長一智”的體驗,不斷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再次,要善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數學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挖掘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所以,數學教學中,面對學生不同的聲音,教師不應簡單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學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探索,獲得更多的解題策略。同時,這樣可使學生明白“學會”不是學習的終極目標,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是“會學”,也就是懂得創(chuàng)新求異。
3.善于課堂智慧理答
課堂教學是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其中隱藏著諸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教師要智慧地駕馭課堂,通過智慧理答,讓教學充滿激情與智慧。如上述案例,我問學生:“我發(fā)現大家的解題方法幾乎是一樣的,總覺得不是滋味,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這問話刺激了學生的神經,讓學生意識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并不是唯一的,老師希望我們有更多的探索、更好的表現”。這里,我通過給學生話語權,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哪怕是錯誤的,雖然可能會影響教學進度,但我想數學教學的任務就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于是,我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更扎實的學習資本。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做一位傾聽者,敏于做一位引領者。同時,教師要做到:學生能說的,讓他們自己去議;學生能試的,讓他們自己去嘗試。特別是那些學習匯報或研究總結不到位、不準確的學生,教師要給予他們說出自己思路的機會,這樣可讓學生傾聽其他同學的思路。如上述案例,學生的解答幾乎一樣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思維的碰撞。數學教學,就是教師在學生最困惑時給予必要的引領,在學生“迷路”時給予指路明燈,讓他們自主地去觀察、去研究、去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而發(fā)展思維,增長能力。
“老師,我這樣想可以嗎?”“老師,我不是這樣想的?!薄袄蠋?,我還有一種方法?!薄@是靈動課堂的體現,也是智慧學習的展露。“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這是在提醒我們教師,數學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有助于學生思維向縱深處漫溯的動力之源。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