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跨文化視域下高職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調查分析*
      ——以廣東A高職學院為例

      2020-07-06 01:47:00張蕾
      關鍵詞:中國文化失語跨文化英語教學

      張蕾

      (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 應用外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0)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不斷深入,國內的一些學者開始看到外語教育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6年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指出學生應“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tài),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目前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己經(jīng)逐漸發(fā)展成為我國外語教育的主要目標一,學界也認為外語教育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渠道[1]。

      但是,中國的英語教育逐漸暴露出文化“逆差”現(xiàn)象,即學習者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往往更多的是單方面地獲取英美文化的信息,被動地去表達一些信息,而無法把本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遞給對方,這種現(xiàn)象被我國學者稱為“中國文化失語癥”[2]。

      1 “中國文化失語”研究現(xiàn)狀

      1.1 “中國文化失語”與跨文化交際

      自“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提出至今(2020年1月),相關論文已有782篇(從中國知網(wǎng)查詢得到)。在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忽視了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的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很多學生對跨文化的理解,只是片面的學習別國文化,忽略了本國文化的學習和傳播。在對大學生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調查中,大多數(shù)受試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語表達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4],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很多,有社會歷史原因,對跨文化交際中多元文化的理解不夠等[5],或是對方文化強勢,而我方缺乏平等交流意識等[6]。正如美國語言學家Claire Kransch[7]所指出的,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必須把文化放在與本民族文化的對比中進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切入包含著對目的語以及母語的再認識。

      1.2 “中國文化失語”與高職英語教學

      相比之下,高職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研究起步較晚,最早從2009年才開始,至今僅57篇,占研究總量的7%左右。相關研究顯示現(xiàn)階段關于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融入的研究大多偏向于母語文化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方面,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如何融入中國文化尚缺乏實質性研究[8]。高職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不足是“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最明顯的體現(xiàn)[9],在高職英語課堂上,西方文化與母語文化處于極不平衡的狀態(tài),文化輸入呈現(xiàn)出失衡狀態(tài)。高職外語教學應采取樹立平等文化觀、增加教材中母語文化的內容等方法在語言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10]。

      在以上研究中,學者們從現(xiàn)象、原因、對策這幾個方面對外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進行了探索。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筆者亦發(fā)現(xiàn),此類研究多數(shù)集中在本科大學英語教學上,而在為數(shù)不多的高職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里,以理論研究為主,實證研究不多,且實證研究的調查對象基本集中在文科生范圍或局限于某個年級,缺乏普遍性。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問題

      為全面了解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此次研究圍繞以下五個問題展開調查:

      (1)高職學生對在英語教學中涉及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以下簡稱“態(tài)度”);

      (2)高職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及主觀意愿(以下簡稱“表達能力、主觀意愿”);

      (3)高職學生學習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主動性(以下簡稱“學習主動性”);

      (4)高職大學英語課堂文化教育現(xiàn)狀(以下簡稱“文化教育現(xiàn)狀”);

      (5)高職不同學科學生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性。

      2.2 研究對象

      此次研究對象為就讀于廣東A高職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共發(fā)出299份,回收有效問卷294份,其中包括文科生153人,理科生121人,藝術生20人,學生年級包含三個年級,其中以大一為主(241人)。此次調查樣本量較充足,基本覆蓋該校各年級各專業(yè)學生,調查結果比較具有代表性。

      2.3 問卷設計及研究工具

      此次研究主要使用問卷的形式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針對上述研究問題,問卷主要包含了學生基本信息、態(tài)度、表達能力、學習主動性、主觀意愿及文化教育現(xiàn)狀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共12個大題。為更加全面有效地采集相關數(shù)據(jù),問卷采用多種測量手段結合的方式,其中“學習主動性及文化教育現(xiàn)狀”采用里克特五點量表進行測量,“表達能力”采用中西文化測試的方式進行對比測量,而“態(tài)度及主觀意愿”則采用多選題及開放性問題來了解。

      最后問卷數(shù)據(jù)通過SPSSAU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主要包括效度、信度、方差、卡方及百分率分析等。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問卷效度及信度分析

      調查數(shù)據(jù)收集完畢后,首先對問卷進行效度及信度分析,測量采用里克特五點量表的形式,將學生學習主動性及文化教育現(xiàn)狀這兩個維度由12個描述項分別體現(xiàn),從1到5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不確定”“同意”“非常同意”。

      在進行EFA分析時,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著變量間的相關性越強,越適合作因子分析。根據(jù)統(tǒng)計學家Kaiser[10]給出的標準,當KMO大于0.8時,做因子分析的效度高。在將12個描述項進行第一次計算時,KMO值為0.848,但其中有2個描述項不符合因子提取要求,雖其因子載荷值大于0.4,但共同度值低于0.4,于是刪除這兩項。第二次分析結果KMO值為0.866,大于0.8,代表樣本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隨后對剩余10個描述性組成的量表進行效度和信度分析。

      在對量表的結構效度分析中顯示(見表1),2個潛變量均由相應題項測得,所有因子負荷在0.519~ 0.872之間,大于0.5。另外,2個因子的方差解釋率值分別是36.515%,30.825%,旋轉后累積方差解釋率為67.339%>50%,Bartlett球形值為1 632.852,意味著研究項的信息量可以有效地提取出來。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這2個潛變量的結構效度良好。

      表1 高職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調查問卷因子效度分析結果

      注:因子1= 學習主動性、 2=文化教育現(xiàn)狀

      隨后對問卷量表進行了信度檢驗,即檢驗量表內部一致性,在探索性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數(shù)高于0.8,說明信度高。結果顯示(見表2),本次調查所用測量表中2個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數(shù)介于0.839 ~ 0.897之間,整體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55,表明該量表是可信度較高的測量工具。

      表2 高職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調查問卷因子信度分析結果

      3.2 高職學生學習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主動性及文化教育現(xiàn)狀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見表3),部分學生(37.54%)表示會主動搜索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英文表達,而不搜索的占31.06%。平時在看到和中國文化相關的英文表達時,會特別留意的占55.77%,不留意的占17.13%。有12.93%的同學表示不會去主動了解和學習相關內容。很多同學(35.71%)對相關知識只是“偶爾感興趣”。多數(shù)學生(71.33%)表示大學英語課本中有涉及中國文化的內容,略少于西方文化(77.14%)。同時課堂上,老師也會拓展相關的中國文化知識(73.04%),與西方文化基本持平(72.26%)。除了課本教學途徑外,僅44.03%的同學可以容易或相對容易地獲取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英文讀物。

      由此可知,大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方文化輸入目前基本處于平衡狀態(tài),教科書及教師拓展內容均涉及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內容,但高職學生學習主動性并不明顯,課堂學習是獲取相關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其他途徑獲取并不容易,或者嘗試不多。

      3.3 學生對在英語教學中涉及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相比西方文化,大多數(shù)同學(81%)認為中國文化更豐富親切,并期待老師在英語課上講述和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81.89%)。在相關開放性問題中學生們認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需要傳承”“有興趣去學習”“我愿意去學習(相關英語表達)讓我們弘揚中華文化”“想學習更加地道的英語口語以便讓外國友人更加清楚地聽我了解中華文化”,但很多同學也表達了相關的擔憂,如“轉化過程中存在比較大的問題”“ 中華文化用英語表達比較難”“ 太難了!”。由此可以看出,高職學生對于中國文化有較深的認同感和自信,對在英語教學中涉及中國文化及跨文化交流方面均持有積極態(tài)度,但對自身語言水平及轉化難度有所擔憂。

      3.4 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在這個部分的調查采用中西文化測試的方式,測試和對比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和西方文化詞匯的掌握情況。要求學生在不借助字典或他人幫助的情況下,自測能否用英文表達中西文化的代表詞匯,自測標準分為5個等級,包括“可以說出并寫出”“可以說出,但不太會寫”“可以寫出,但不太會說”“大概可以表達,但不太確定是否正確”及“完全不知如何表達”。選取代表中西方文化的詞匯各8個,其中代表節(jié)日的各兩個(春節(jié)、中秋節(jié)和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代表飲食類的各四個(餃子、饅頭、腸粉、筷子和漢堡、面包、牛排、刀叉),著名人物各1個(孔子和耶穌),民俗文化各1個(祠堂和教堂)。其中,為考察學生對地方文化英語表達的掌握情況,鑒于學生以廣東地區(qū)生源為主,因此在飲食類中選取了廣東地區(qū)代表飲食“腸粉”,民俗文化選取了“祠堂”。

      表3 高職學生學習主動性及文化教育現(xiàn)狀量表

      數(shù)據(jù)顯示(見表4)在這16個詞條中,“可以說出并寫出”的前五詞條分別是:春節(jié)(73.81%)、面包(71.33%)、中秋節(jié)(63.23%)、感恩節(jié)(60.62%)、餃子(59.93%),“完全不知如何表達”的前五詞條分別是:腸粉(58.56%)、祠堂(43.15%)、饅頭(41.64%)、耶穌(30.48%)、孔子(25.34%)??梢钥闯?,高職學生的中國文化英文表達十分有限,覆蓋面窄,僅限于熱點詞匯掌握(如春節(jié)、餃子),而對于文化領域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代表詞匯掌握情況堪憂,尤其對地方文化類詞條掌握較弱(如腸粉、祠堂)。將學生的中西方文化英文表達掌握情況數(shù)據(jù)匯總后對比可以看到,總體而言,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英文表達好于中國文化的表達。

      另外在對“可否用英文口頭表述一段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的問題中,僅2.38%的學生表示“完全可以”,不到一半的學生(47.96%)表示“大致可以”,而表示“不可以”或“完全不可以”的占19.04%??梢钥闯?,高職學生英語水平的薄弱也是影響文化輸出的原因之一。

      3.5 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主觀意愿

      在了解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主觀意愿時,數(shù)據(jù)顯示,如果與外國人交流,25.17%的學生表示更愿意聽對方說他們的文化,只有17.69%的學生更愿意講述中國文化,有33.33%的學生表示因為語言受限,無法表達中國文化,表示沒興趣的僅占2.38%。在開放性問題里,學生也表示“雖然想,但做不到”“我想表達,但能力有限”。由此可以看出,高職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主觀意愿并不強烈,而語言水平亦是影響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主觀意愿的原因。

      3.6 不同學科學生之間的差異性

      為了解不同學科學生之間在態(tài)度、表達能力、學習主動性、主觀意愿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使用SPSSAU的方差和卡方分析對各組數(shù)據(jù)進行了對比分析。從數(shù)據(jù)結果上看(見表5),不同學科學生之間在態(tài)度、主觀意愿及學習主動性方面差異性不大,但在表達能力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性。如:在“因為語言受限,無法去表達中國的文化”調查項目中,數(shù)據(jù)呈現(xiàn)出0.05水平顯著性(F=4.041,P=0.019),對比差異可知,組別之間平均值對比結果為“藝術生>文科生;藝術生>理科生”。而在調查學生“可否用英文口頭表述一段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時,數(shù)據(jù)呈現(xiàn)出0.01水平顯著性(F=6.247,P=0.002),有著較為明顯差異的組別平均值得分對比結果為“文科生>理科生;文科生>藝術生”。由此可以看出,在表達能力方面,文科學生優(yōu)于其他學科同學,藝術學生則略低于其他學科同學。

      表5 方差分析結果

      注:*表示在0.05的水平上顯著,**表示在0.01的水平上顯著

      4 結論

      從此次的調查研究中可以看出,現(xiàn)階段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大致呈現(xiàn)為:(1)高職學生對于中國文化有高度的認同感和自信,對在英語教學中涉及中國文化及跨文化交流方面均持有積極態(tài)度,但學習主動性并不明顯,且對自身語言水平及轉化難度有所擔憂;(2)高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英文表達好于中國文化的表達,中國文化表達十分有限,覆蓋面窄,僅限于熱點詞匯掌握,而對于文化領域、日常生活中以及地方文化類的一些代表詞匯掌握情況堪憂;(3)高職學生英語水平的薄弱是影響文化輸出的原因之一,亦影響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輸出的主觀意愿;(4)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現(xiàn)狀有所改善,中西方文化輸入目前基本處于平衡狀態(tài),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相關知識的主要途徑,學生如要通過其他途徑獲取相關知識并不容易;(5)不同學科學生之間在態(tài)度、主觀意愿及學習主動性方面差異性不大,但在表達能力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性。文科學生優(yōu)于其他學科學生,藝術學生則略低于其他學科學生。

      總體來說,調查情況顯示目前高職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較于之前,無論是在教材內容、課堂教學文化拓展及大環(huán)境導向(四六級考試引入中國文化元素)等方面均有所改善,但在學生學習主動性、英語水平及表達等方面還是不盡如人意。作為一線教師,應該針對以上情況,更深入地挖掘中國文化中可以吸引年輕學生的元素,從而引導學生增強學習主動性,在平時教學中有意識地拓展和文化相關的,或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教育,傳授一些實用積極的文化傳播技巧,建立學生的表達信心。同時也應針對不同學科的學生,因材施教,真正意義上改善高職英語教育中的文化失語現(xiàn)象。

      猜你喜歡
      中國文化失語跨文化英語教學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語教學為例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現(xiàn)象及對策
      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研究現(xiàn)狀及思考
      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調查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09:58
      大學生英語學習中“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成因分析
      考試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3:53:32
      Long的互動假說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济宁市| 新乡市| 扶余县| 苗栗县| 青岛市| 海阳市| 开化县| 图木舒克市| 长治县| 华安县| 吉木乃县| 襄城县| 高要市| 晋宁县| 祁连县| 通化市| 云阳县| 象山县| 石屏县| 葵青区| 安塞县| 门源| 鹿泉市| 牙克石市| 建宁县| 周口市| 佛冈县| 江北区| 贺州市| 三亚市| 梁平县| 寻乌县| 南华县| 建宁县| 海原县| 黔西县| 封开县| 长治市| 岗巴县| 饶平县| 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