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楨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闭Z文教材不應該僅僅是例子,更應當是引子。何謂“引子課文”?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教材成為學生的向導,靠著它可以節(jié)省時間,少犯錯誤。教師和書本不再是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實際上整個身體都成了知識的源泉,而教師和教科書分別成為發(fā)起者和檢驗者。任何書本或地圖都不能代替?zhèn)€人的經驗,它們不能取代實際的旅行?!狈侗窘虒W,就是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出與選文相關的其他文本,激發(fā)學生學習同類或相似作品的閱讀興趣和寫作興趣,進而實施閱讀和寫作。充分挖掘課文當“引子”的功能,讓學生經歷“由節(jié)選引向全篇,由選篇引向全書的閱讀”,能促使學生擴大閱讀面,進一步印證在課文學習中所形成的認知,加深對文本表達形式的認識。
一、以讀促讀,在讀中延伸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yǎng)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閱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所以,只讀課本是遠遠不夠的,要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語言材料,只有讀得多,才有可能培養(yǎng)閱讀興趣,才有可能提高閱讀能力。這就是課堂上的延伸閱讀,它體現了一種更闊大的語文教育視野,它指向的是新課標所說的“語文素養(yǎng)”。
如:學習《暮江吟》一詩后,學生沉浸于白居易“殘陽斜照新月明露”的情境中,適時引入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引領學生探尋含“月”古詩經典意象的況味;學習了巴金的《繁星》后,閱讀方向便是讀一些巴金寫的其他文章,如《海行雜記》《海的夢》《家》等和一些寫關于巴金的文章,從而更能了解巴金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習了《盤古開天地》,孩子們對盤古頂天立地的形象嘖嘖稱贊,我們便可以不失時機地向他們推薦整本《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了。充分利用課文為范本載體,為進一步閱讀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方法,使閱讀真正向縱深行進。這樣,學生自主閱讀的空間更大,進行自主閱讀的時間更長,培養(yǎng)學生欣賞、評鑒、創(chuàng)意閱讀能力的機會更多。不僅讓學生積累了知識、拓展了視野,還促進其心靈和思想的成長,在閱讀中提升了語文能力。
二、以讀促寫,在讀中續(xù)寫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聽說讀寫能力的和諧發(fā)展已經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語文課堂上,不但要書聲朗朗,還要潛心靜寫。在小學階段的讀寫結合,指的就是把閱讀與寫作的教學方式進行融合。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寫作的素材進行積累,對寫作的方法進行總結,并運用到自己寫作的去中,進而提升自己的文章質量,提高寫作的效果。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并不高,所以受到這方面的限制,很難自主地在文章閱讀之后,總結并提煉出寫作方法,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在課堂上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讓學生意識到在閱讀過程中,對寫作素材積累和寫作方法所具有的重要性。拓展延伸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拓展延伸既是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點,也是文本理解向習作練筆過渡的有效落腳點。
如教學《觀潮》一課,課后學生學習場面描寫。教師教學完后先作總結:場面描寫在習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寫作技法,它能渲染氣氛,讓畫面變感、可知,它能震撼人心,讓人身臨其境,它能呈現別樣的精彩,定格在讀者心中。場面描寫一般稱為面的描寫,與之相輔相成的還有一個點的描寫。然后課外拓展,舉例示范,說到場面描寫,我們課外也很常見,如《灰椋鳥》作者運用排比、聯(lián)想等修辭手法,按時間的先后順序寫出了眾鳥歸林的熱鬧場面。如《紅樓夢》中劉姥姥第二次進大觀園的一處場面描寫,作者采用分鏡頭的寫法,一連寫了8個不同人的笑,千姿百態(tài),這精彩的笑的場面描寫構思精巧,仿佛讓時間定格。再如選自《家教世界》的作文,作者采用多角度、多層次寫場面,不僅運用正面描寫寫選手,也有側面描寫寫觀眾,還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具體描寫,渲染了激烈的比賽氣氛。最后拓展延伸、學習寫作:運用場面描寫寫自己熟悉的場景,如快餐店真熱鬧,勞動真快樂,上課鈴聲響起……
在語文教學中把讀和寫緊密相結合,持之以恒,就能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較快地提高口頭表達以及書面表達的能力,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學生學習語文興趣高,樂于學,情感語感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作為教師,應該用心鉆研教材,根據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努力挖掘課內外的結合點,立足小語文課堂,形成大語文的教學模式,才能有效地推動小學語文的課程發(fā)展,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靈動,更加有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欲成事者必得持之以恒,也就是說凡事貴在堅持,堅持在讀中延讀,拓展閱讀面,在讀中學習,做到學語文,用語文,讓閱讀為寫作服務,讀和寫相得益彰,所以,我們教師的探究是永無止境的,是任重道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