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驕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本文主要通過對柴可夫斯基生平事跡、在鋼琴作品《杜姆卡》中使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這部作品的曲式結構的分析,來探究這首作品背后所蘊含的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征和他們使用的演奏方法從而幫助演奏者在理解這部作品上找到突破口,為以后掌握這部作品中的演奏技巧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鋼琴作品;杜姆卡;
【中圖分類號】J65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034-02
【本文著錄格式】劉炫岐.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曲式特點與演奏探析[J].北方音樂,2020,06(11):34-35.
一、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創(chuàng)作背景
(一)柴可夫斯基的生平簡介
彼特·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ich Tchaikovsky)既是浪漫樂派最后階段的悲觀主義作曲家,又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開創(chuàng)代表作曲家之一。在他的音樂中,旋律非常優(yōu)美并且通俗易懂,因此,他又被成為“旋律大王”。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天賦是受他的母親啟發(fā),母親在他幼年時就教他學習鋼琴,畢業(yè)后柴可夫斯基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中并擔任教授一職。他曾游歷于西歐各個國家,并于1893年首次指揮《第六悲愴交響曲》,在演出不久后便與世長辭。
(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簡介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涉及到非常廣泛的領域,有交響曲、芭蕾舞劇、歌劇、協奏曲、交響序曲、室內樂、管弦樂等體裁。莫扎特是他十分喜愛的作曲家,甚至在他的管弦樂作品中有一部組曲就是模仿莫扎特的作曲風格來寫的。柴可夫斯基善于把人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情感體現在他的音樂中,因此,他常常用現實主義手法來刻畫歌劇中每一個人物的形象和特點。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并受到好評,不僅在俄國甚至在歐美等地都進行了頻繁演出,例如歌劇《黑桃皇后》、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交響樂《第五交響曲》《第六“悲愴”交響曲》等。
(三)《杜姆卡》的創(chuàng)作背景
《杜姆卡》又可譯為“悲歌”,指的是音樂富有沉靜、陰郁的意味,而后逐漸轉變?yōu)闊崆橛茡P的民間敘事歌。這首副標題為“俄羅斯鄉(xiāng)村風景”的鋼琴曲創(chuàng)作于柴可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巔峰時期,是根據故事敘事詩改編而成的曲子,這首作品帶有十分鮮明的俄羅斯鄉(xiāng)村音樂風格,描寫的是一幅有著美麗的俄羅斯鄉(xiāng)間自然風景和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著的既熱情又淳樸的俄羅斯人民的美好畫面。
創(chuàng)作這首曲子的時候柴可夫斯基正處于一個十分矛盾的境地,社會各個階層的矛盾日益尖銳,柴可夫斯基一方面十分憎惡黑暗專制統(tǒng)治,另一方面也對平民階層的老百姓充滿同情。所以,他在作品《杜姆卡》中描寫了一幅幅理想中的美好景色,他把對生活的全部向往用最動人的音樂語言描寫出來,同時又把打破他的理想生活的現實因素作為矛盾的對立面用音樂表達出來。于是,悲劇的沖突性和抒情性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就成為了這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基礎。
二、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作品分析
(一)《杜姆卡》的曲式分析
全曲一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45小節(jié)):降E大調,Andantino cantabile意為“如歌的行板”。這一部分充分體現了“悲歌”的主題,柴可夫斯基在這里用動人的旋律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陰郁和壓抑的情緒,這個部分的主題為1—16小節(jié),在旋律中具有十分鮮明的俄羅斯民族音樂的風格特征,也呈現出了非常濃厚的鄉(xiāng)村氣息。
第二部分(第46—113小節(jié)):Con anima的意思是“富有靈魂地”,這部分的音樂開始呈現出較大起伏,情緒波動非常大,色彩也較為明亮,與陰郁而平穩(wěn)的“悲歌”主題的第一部分比較,這一部分則具有典型的俄羅斯民間舞曲的特色,表現出來的情緒非常熱烈,也非常歡快,描寫的是年輕的少年們在美麗的鄉(xiāng)間快樂地圍在一起跳舞的情景,具有較強的節(jié)奏感,速度和力度都明顯增加。
第三部分(第114—138小節(jié)):這部分包括了再現部分和尾聲,從114小節(jié)至129小節(jié)是對呈示段的再現,相比第一部分的主題,這里的音樂減少了和聲織體,音符的時值也縮短,出現了許多休止記號,這就意味著音樂變得更加短促和簡單,力度也由之前的p變成了pp,整體的情緒顯得更為悲傷和陰郁。
(二)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征
俄羅斯是一個地域遼闊且氣候寒冷的國家,無論其歷史文化還是生活習慣都與西歐其他的國家都有相當大的差異。俄羅斯的人民群眾都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他們身上蘊含著戰(zhàn)斗民族的精神。同樣,他們的藝術觀也建立在這樣的精神上,自始至終都在為國家和人民服務,心系國家。而俄羅斯民族樂派始終都關注著自己國家的未來和百姓的命運。所以,沉重的社會現實與人內心的豐富情感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之間的矛盾常常成為俄羅斯文藝界的重要題材。在俄羅斯藝術家們的表演中總是蘊含著巨大而飽滿的能量,他們之所以能夠深深地感染著聽眾,不僅是因為他們骨子里對音樂的激情,還有他們身上所展現出來獨特的藝術家的魅力。他們注重研究本民族的音樂特點并將其與其他地區(qū)的優(yōu)秀音樂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一種融合了眾多地區(qū)的音樂元素,并且能夠在全世界都收到諸多贊譽的音樂。他們以自己民族偉大而悠久的音樂文化而感到無比自豪,在談論到來自俄羅斯的作品時,無論是已經獲得許多榮譽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還是默默無聞的熱愛音樂的教師,都會洋溢著對本民族音樂的無限熱情和自豪。
因為有這樣強大的民族歷史和文化,所以,民族性在柴可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中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民族性在他的音樂中就像是靈魂般的存在,同樣,在俄羅斯其他作曲家的音樂作品中也存在著這一元素。俄羅斯的音樂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拒絕刻板和程式化,音樂強調寫實,追求對原始的形象最大程度地還原和對內心感受以及情感的刻畫。俄羅斯的民間歌曲往往能反映出整個社會的風氣和現狀,對于寫實的柴可夫斯基來說,民歌無疑是最好的音樂素材,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發(fā)現俄羅斯民間歌曲的元素,例如他的弦樂四重奏《如歌的行板》就是一個典型的作品。
在這首《杜姆卡》中同樣引用了俄羅斯民間歌曲的素材,在音樂結尾處出現的變格終止以及音樂中歡快熱烈的民間舞蹈元素,都具有鮮明的俄羅斯民族特色,柴可夫斯基運用自己絕妙的作曲技法將這些元素完美的與“悲歌”這一主題融合在一起。同時,在這首作品中也揭露了他性格中的矛盾因素,這也許與他復雜而波折的感情經歷有關,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展現的是苦難和憂愁的情緒,描寫的是沉重的社會現實以及對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而第二部分則體現出他豐富的感情和心里波動。
三、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演奏分析
(一)踏板的運用
在小節(jié)中的強拍、標注了重音記號的音、以及主旋律與伴奏模糊不清的時候,可以點一下踏板增加效果。在33小節(jié)處,主旋律是由每一拍的第一個音組成的,為了突出主旋律,踏板應踩在標記有重音記號的音上。
但在音階進行和和弦發(fā)生變化時要注意踏板的使用,否則會產生不和諧的效果;其次,在使用踏板時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踏板要控制好踩下去的程度,盡量不要踩到底,可以根據音樂的變化控制踩踏板的力度,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都是常用的力度。
第二部分多次出現連續(xù)的跳音和斷奏,同時也有許多長時值有強的力度記號的和弦,所以,在這部分要有節(jié)制的運用踏板,不可造成混亂的音響效果。
(二)音色的把握
《杜姆卡》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主題情緒大致上是相同的,都是要營造出沉靜而壓抑的氣氛,不僅要突出最上方的主旋律,還要把主旋律中悠揚的味道表現出來,在移動時盡量貼著琴鍵移動,這樣比較容易彈奏出流暢且連貫的旋律,這一點尤其適用于有連線的地方。
在彈奏主題部分的時候,旋律在最上方,下面的都是和聲,因此,在彈奏時要注意最上方的音和下面的和弦要用不同的觸鍵方式,不僅要突出最上方的主旋律,而且要使下方的和聲音色和力度都保持統(tǒng)一。這一方法也適用于78小節(jié)處。
第二部分的風格是屬于舞曲的風格,既活潑又歡快,所以應在這部分轉變觸鍵方式,觸鍵的位置要換成指尖,減少觸鍵面積;離鍵速度也要非???,手腕保持平穩(wěn),由手指獨立彈奏。這一部分出現了許多小連線和跳音連續(xù)快速的交換,在彈奏的時候要區(qū)分好。
(三)力度和速度的分析
演奏中在保證音樂整體性的情況下處理好速度變化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第20—24小節(jié)處合適的處理速度就能將前后兩種不同的情緒銜接得十分自然。這里節(jié)奏由八分音符轉為十六分音符,切忌突然加快,那樣會顯得后半句十分突兀,而應該慢慢從八分音符過渡到十六分音符,保持旋律的連貫性。
在這首作品中的力度對比十分強烈,出現了pp和fff這樣極端的力度。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盡管都用了p或是pp,但給人的感覺依舊是非常沉重的,第二部分則頻繁出現fff,與前后兩部分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也突出了作曲家當時十分復雜矛盾的心情。我們在演奏中應嚴格遵守譜面上的力度記號,準確地把作品中的情緒表達出來。
四、結論
《杜姆卡》作為柴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巔峰時期的作品,果敢地將沙皇專制統(tǒng)治下的俄國作為創(chuàng)作背景,同時又充分表達了人民對光明的未來和理想生活的向往。悠揚的旋律仿佛把人們帶入一個沒有紛爭和專制的理想世界,又巧妙地通過音樂情緒的變化描寫出對黑暗現實的憎惡。柴可夫斯基用音樂描繪出來的俄羅斯美麗的鄉(xiāng)村風景和熱情的人民畫面形象生動,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文獻
[1]逸文.柴可夫斯基論音樂創(chuàng)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2]蔣振瑞.論柴可夫斯基鋼琴作品《杜姆卡》的演奏[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8.
[3]王巍.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藝術特色及演奏探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1.
[4]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
作者簡介:劉炫岐(1996—),女,漢族,湖南省湘潭市人,湖南工業(yè)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