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平 劉莉 李麗
【摘要】四川清音進校園應以“課程化”的方式進行實踐探索。對此應厘清四川清音的課程性質和培養(yǎng)目標定位,研究四川清音進校園課程化的系列問題,如課程組織、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師資等。深入推進傳統(tǒng)文化教育,走課程化實施的道路。
【關鍵詞】課程化;曲藝進校園;四川清音
【中圖分類號】G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134-02
【本文著錄格式】魏平,劉莉,李麗.四川清音進校園課程化研究探微[J].北方音樂,2020,06(11):134-135.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中華民族尋根、固本、筑基的教育工程,也是學生健康成長之必需。把四川地方曲藝作為小學音樂課程化研究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為四川清音作為地方文化的親緣性、可接受性,以及課程資源選擇和編排的便利性。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供了基本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發(fā)展方向。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敝泄仓醒胄麄鞑?、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四部委聯(lián)合發(fā)文《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要求:“2020年,戲曲進校園實現常態(tài)化、機制化、普及化,基本實現全覆蓋?!边@無疑為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路徑與方向,也為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研究帶來新的課題與挑戰(zhàn)。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課程化
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課程是對教育的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的規(guī)劃和設計,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諸多方面實施過程的總和。所謂課程化,要具有明確目標、適切內容、有序實施和恰當評價的課程實踐。以四川清音為載體的曲藝進校園的課程化,需明確《四川清音》這一課程的性質與目標,編選適合小學生學習的主題式和結構式的學習內容,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統(tǒng)籌安排課程的組織與實施,與音樂課程融合,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
(二)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是一門傳統(tǒng)曲藝藝術,是以流行于陜西農村的“眉鄠(hù)清唱”(眉鄠戲的前身)為主傳入四川并兼收并蓄明清以來的俗曲及川劇音樂、劇目、江南小調,在長期流傳中逐步融合形成具有四川語言、語音特點的民間曲藝形式9。它由明清俗曲發(fā)展而來,早期稱“唱小曲”“唱小調”,以及按伴奏樂器而稱為“唱月琴”“唱琵琶”,或按藝人組合形式而叫 做“唱海湖”“海湖班”等稱謂。這些名稱在它傳入四川時統(tǒng)統(tǒng)帶入,形成了四川曲藝曲種中唯“清音”有多種名稱的現象。后來,“清音”逐漸流行于四川各地的大小城鎮(zhèn),尤以成都、宜賓、瀘州、重慶、江津、涪陵、萬縣等水陸碼頭為甚。表演者通常以左手打擊檀板,右手持筷敲擊南竹節(jié)鼓,用四川方言演唱,并富有極具特色的哈哈腔及彈舌音。2008年6月7日,四川清音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研究綜述
四川清音是地方文化與多元文化的融合。馮光鈺在其《曲藝音樂的傳播》一文中寫到:流行于長江中下游的四川清音,匯集了眾多的南北牌子曲曲牌。既承襲了北方的單弦牌子曲音樂的傳統(tǒng),又吸收了揚州清曲等江浙一帶的民間音樂,從四川清音曲牌中,很容易尋覓到江浙的音樂種子來。通過藝人的她們把江南一帶的說唱音樂帶到橫貫川江的四川來,經過四川藝人的吸收融化,[鮮花調]、[十杯酒]、[鳳陽調]、[八段錦]等江南一帶的曲調變成了四川清音的常用曲牌。同時,清音的源頭雖可以追溯很遠,但成熟期卻在清代。這是由于清政府“湖廣填四川”的政策,大量移民的遷入,也將他們的曲藝等民間音樂帶到四川,廣為傳播,從四川清音的[麻城調]、[貴州調]、[東北風]、[陜五更]等小調曲牌中,不難看出外地民間音樂的影響。隨著四川清音入選“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四川清音為主題的研究不斷增多,且研究內容也不斷地拓展,相關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
通過專著及相關期刊文獻查閱,大多文獻是關于清音的曲牌、表演、創(chuàng)作類研究。如宋旭峰的《四川清音的歷史淵源》(四川戲劇,2008)、羅承松的《四川清音曲本創(chuàng)作改革思路》(四川戲劇,2013)、馬光華《談“哈哈腔”》(四川戲劇,1988)、廖紅梅的《“哈哈腔”與“花腔”不同的藝術生命力論析》(四川戲劇,2010)等。其中,相當的音樂研究者大量研讀相關文章和譜例,并親自走訪清音藝人,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對四川清音的本體展開廣泛研究,由此,四川清音音樂研究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在國家大力提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景下,這些研究成果對于四川清音的傳承和保護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對于曲藝或四川清音進校園研究的文獻資料較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洛陽師范學院燕翔的《“戲曲曲藝進校園”研究綜述》,總結了“京劇進課堂”活動的展開,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研究的范圍也延展到了戲曲曲藝這兩個大的方向,各界人士對于”戲曲曲藝進校園"這一校園活動紛紛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與討論。目前,學界對“戲曲曲藝進校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承與保護的歷史意義和體現素質教育的教育意義上;在校園實施上主要集中在課堂內校本課程與師資的研究以及課堂外如何培養(yǎng)興趣與實踐活動的相關研究。對于課堂外如何延續(xù)實踐活動的研究相對較少,相應的評價體系近乎沒有??岛甑摹丁胺沁z”進校園的實踐——以“四川清音”傳承為例》對“非遺”的實踐進行了探究,具體為整合優(yōu)化信息資源,建構“非遺”清音課程;優(yōu)化師資,改變課堂結構,打造“非遺”清音課堂;開放管道,采用多元推進,創(chuàng)建“非遺”清音校園。對清音進校園的社團實踐,多為請專家進校園的社團活動,一般20-30人左右,參與人數有限;也有進行四川清音的課堂教學,但多為活動需要、興趣所致或其他,有活動式、即興式、隨性式的特點。
綜上所述,對于曲藝進校園,各界專家學者基本都是持支持的態(tài)度,其探索研究都是在意義、傳承和保護、課內外的相關研究上較多,對于曲藝進校園的課程化的研究難以查閱。因此課題組期望,本課題的研究為能曲藝進校園提供一條新思路,更好地將我們的地方曲藝文化發(fā)展傳承下去。
三、結語
(一)立足家鄉(xiāng),熱愛本土
四川清音,不僅學生與四川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紐帶,愛家鄉(xiāng)、愛四川的具體體現,也是學生在國內展演、國際交流中的自信之源。2016年,成都蒙彼利埃小學把四川曲藝引進學校社團,其中有金錢板、四川清音、諧劇。學校采用請專家進來,帶學生出去的傳承獲得方式,請成都曲藝團專家為學校進校園社團指導專家,進行提升與精品訓練活動,同時也聘請其他專家對學校所有音樂教師進行培訓。經過幾年探索,現在實驗效果最好的是四川清音。課題組不僅在社團進行四川清音傳承,而且把四川清音引進課堂,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學習。不僅學校跟隨清音社團的老師能唱清音、上清音課,就連學校來自外省的音樂老師也開始能唱四川清音并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普及教學的嘗試。
(二)曲藝進校園應以“課程化”的樣態(tài)實施
雖然學校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但從課程性質和目標來看,學校和教師對四川清音的課程性質定位模糊不清,在實施四川清音教育的過程中對課程目標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進而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往往會產生偏誤。從課程內容來看,學校和教師在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內容的選擇時往往呈現隨意、零散的特點。從課程組織和實施來看,學校在開展四川清音教育過程中缺乏統(tǒng)籌安排。因此,要想真正深入推進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必須走課程化實施的道路。
(三)學生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四川清音課程化管理與課程化的實施,讓戲曲進校園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成為四川曲藝的學習者、欣賞著、表演者、傳承者和傳播者。讓從生活中來的傳統(tǒng)曲藝文化,重新走進學生生活,品味本土曲藝精髓,做有底蘊、有品質的傳承人。也讓傳統(tǒng)文化擺脫曲高和寡的尷尬境地。學生們有了傳統(tǒng)文化的修養(yǎng)、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當傳統(tǒng)文化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時,在國際國內交流的平臺上,傳統(tǒng)文化會伴隨學生的生命而流淌,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作為中國人自己的本土文化方能散發(fā)出獨特的文化魅力,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傳播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A].2014-3-26.
[2]馮光鈺.曲藝音樂的傳播(下)[J].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1):42-47.
[3]孟青,楊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程化實施策略[J].教育評論, 2018(5).
[4]《辭?!肪庉嬑瘑T會.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P1381.
[5]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編.說唱藝術簡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1.
[6]姜昆、戴宏森.中國曲藝概論[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2.
[7]吳文科.曲藝綜論[M]. 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24-25.
[8]馮光鈺.曲藝音樂的傳播(下)[J].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1):42-47.
[9]蔣守文.四川清音溯源.巴蜀文化與四川旅游資源開發(fā)[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0]蔣守文.四川曲藝史話[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P116-117
[11]燕翔.“戲曲曲藝進校園”研究綜述[J].藝術評鑒,2017(7):133-135.
[12]孟青,楊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程化實施策略[J].教育評論,2018(5).
作者簡介:魏平,副教授,工作單位:成都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李麗,高級教師,工作單位:成都蒙彼利埃小學;劉莉,音樂教師,工作單位:成都蒙彼利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