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玲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綜合發(fā)展,在課堂上教師也不能一味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不注重他們對知識的消化及應用。本文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闡述,基于此提出相關改善策略,旨在為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策略實效性探究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校和教師都將應試教育作為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單一死板,教師普遍采用“填鴨式”教學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對于知識的進一步利用則沒有引起過多重視。隨著社會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種應試教育教出來的學生終將被社會淘汰。解決問題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給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他們在此過程中通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了解數學知識點,進而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了解知識點的含義,將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極大程度地轉變傳統(tǒng)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提出問題,給學生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讓他們切實地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一、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四個層面構成,經調查顯示,小學數學教師比較注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則重視度不夠。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少設置問題情境,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教師拋出的問題,并非學生通過思考自主提出。另外,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帶有較強的目的性。例如在學習計算章節(jié)時,教師比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至于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則重視度不夠。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分析,而忽略學生在此過程中的反思與積累。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通過對上述問題進行仔細分析,發(fā)現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情境創(chuàng)造意識,教師很少在課堂上給學生開展情境教學,為數不多的情境教學通常也是在數學教師的不斷提示下完成,教學效率不高;二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過程講解和結果,對于學生在此過程中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則沒有引起重視;三是在問題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教師提出問題,沒有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主動提出問題的氛圍;最后一個原因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設置問題時不夠靈活和多樣,這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一定限制。
二、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很必要的,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極為重要的。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質是指給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讓他們在某一情境中進行自主思考進而尋找問題的答案。小學生好奇心比較重,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身邊生活為基礎,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生活情境,從而消除他們的畏難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
比如在學習“周長”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以下情境:將校園內長方形花園照片通過多媒體展現給學生,然后讓學生給花園制作一個柵欄,制作柵欄的第一步就是要計算所用到繩子的長度。當學生看到本校園內熟悉的景色時,就會產生一種熟悉感,并且這個問題與他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所以很多小學生都會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將校園內長方形花園的各個邊長都測量出來,然后把這些邊長相加,最終所得的和就是繩子所需要的最終長度。為了驗證他們的猜想,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自主測量,讓他們通過這樣的活動總結出周長的概念,這對他們理解周長的含義是極為有利的,同時也為他們后續(xù)周長的運用打下堅實基礎。
(二)開展綜合性教學實踐活動
讓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質,就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因此,開展綜合性教學實踐活動是落實解決問題活動的第一步。雖然綜合性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各個學科的配合,但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要突出數學教學的趣味性,開拓學生的數學思維。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知識點都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展開,比如在學習“長方形的面積”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家中、學校中有哪些地方用到長方形,讓他們拿著測量工具去測量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計算該物體的面積。這種實踐活動不但能夠鍛煉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開拓他們的思維,同時也能夠提高他們的數學運用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組織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
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指小學生通過學習數學所練就的一種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充分將數學知識應用至身邊的生活中?;诖?,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和問題的難易程度調整學生的參與方式和探究計劃,比如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至教學課堂,在潛移默化當中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能力。
比如在學習《圖形的變換》中“軸對稱”這一課時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軸對稱這個概念,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想象的軸對稱圖形通過畫、剪的方式表現出來,然后讓學生就近組成一個小組在組內展開討論,對他們得出的結論仔細交流。比如,有個同學畫了一個長方形,其認為長方形的對角線也是一個對稱軸,但組內其他成員不這樣認為,為了驗證其是否正確,小組內成員裁剪出一個長方形,并將其沿對角線對折,經實踐發(fā)現長方形的對角線也是一個對稱軸。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他們可以了解到與自己想法不同的觀點,進而在之后的學習中就會多思考。
三、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為其之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上述策略,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對他們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很有利的。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鼓勵他們自主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案,讓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在此過程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胡淑梅.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培養(yǎng)[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3).
[2]盧映芬.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實踐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9(35).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