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旖旎
【摘要】關(guān)于此文的解讀,知網(wǎng)里論文大部分以“人生的境界”為主題展開,教學案例中也大多將重點落實在“人生的境界”上,大加拓展各種關(guān)于“境界”的內(nèi)容,對于文本本身的解讀卻多有欠缺。本文擬立足文本,探究文本內(nèi)在的邏輯結(jié)構(gòu),以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本思想,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關(guān)鍵詞】馮友蘭? 人生的境界? 圖式邏輯? 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5-0085-02
一、問題的提出
關(guān)于此文解讀,筆者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的解讀都以“人生境界”為主題展開。筆者在反復研讀后發(fā)現(xiàn),如此切入,并不能很好地梳理全文,難以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往往容易疏漏。
二、文本邏輯探尋
在第一段,作者已告訴我們本文要議論的是“哲學的任務”。作者清晰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辈⑶?,本文是要“更清楚地解釋一下這話的意思”。我們可根據(jù)“我曾提出”這一句話推測,作者可能已經(jīng)在別的文章中專門論證過這個問題,本文是以文化隨筆,即議論性散文的形式來對這個觀點進行進一步的“解釋”。
抓住了“解釋”這個關(guān)鍵詞,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據(jù)此進行推測了。《現(xiàn)代漢語字典》對于“解釋”一詞釋義如下:(1)分析闡明;(2)說明含義、原因、理由等。由此可見,作者要在文中進一步分析、說明這個觀點的含義、原因及理由。
我們首先把這個觀點當成一句話。要想解釋清楚一句話,首先是關(guān)鍵詞,或解釋其中晦澀難懂的詞語;其次,解釋句間關(guān)系,搞清句子結(jié)構(gòu);最后,解釋表達技巧,由此我們才能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在這句話中,關(guān)鍵詞是“精神境界”??晌覀儼l(fā)現(xiàn),作者在第2段并未提及這個概念,而是提到“人生境界”。這段話可以分為三層:“人生境界”的概念/“人生境界”的分類標準/“人生境界”的分類。在第3段到第6段,作者分別闡述了以“覺解”能力為分類標準得出的四類不同的人生境界分別有何行為特征。在第7段,作者將這四種境界歸為兩類:自然的產(chǎn)物、精神的創(chuàng)造。由此,我們得知,“精神境界”是“人生境界”中較高層次的那兩類。
按照解釋一句話的步驟,接下來作者需要解釋句間關(guān)系。這個句子是主謂結(jié)構(gòu),謂語部分是陳述主語部分的。謂語部分包括動賓兩部分,“是”為判斷動詞,無實際意義,所以重點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那么,解釋這個動賓關(guān)系,就要解釋“誰提高?為何能提高?如何提高?”在第8段,作者談及對于天地境界,只有通過哲學,才能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了解了宇宙,才能到達天地境界。而對于道德境界,也需要哲學,因為到達了道德境界的人是指覺解了道德原理的人,而覺解道德原理,就需要哲學。因此,這一動賓結(jié)構(gòu)也解釋清楚了:因為哲學能給予人覺解,而覺解能力與人生境界成正比,所以哲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學通過提高人的覺解能力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第9段,作者用國人熟悉的“賢人”“圣人”概念闡釋了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并說明,哲學就是教人如何成為圣人。作者做此說明,并非重復繁冗,而是切合“解釋”之意,用熟悉的概念來對應陌生概念,讀者更易明白。
邏輯上來說,文章已完成。可后面還有兩個段落,它們分別是談什么內(nèi)容?
我們先看這兩段話的內(nèi)在關(guān)系。最末段開頭說“所以中國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蹦敲?,前兩段肯定是談原因。帶著這種預設,我們再讀前兩段,就可發(fā)現(xiàn):1.在“出世”方面,中國哲學中“天地境界”的最高成就已超越了柏拉圖所言的“理智世界”,比它更深廣;也就是說,從古至今,外國哲學能做到的,中國哲學都能完成;2.在“入世”方面,強調(diào)“覺”的意義,不需要表演奇跡,只要在平常生活中擁有高度的覺解,就能構(gòu)成他最高的人生境界。結(jié)合第12段,作者言及“人的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币簿褪钦f,中國哲學在未來也是可以完成“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任務的。
總結(jié)三個段落來看,作者是在解釋這個觀點的可行與嚴謹。既然是論點,就要足夠嚴謹。檢驗一個觀點嚴謹與否,可由兩個角度入手:一是時間維度,過去、現(xiàn)在、將來,這個觀點是否都成立?二是空間維度,是否放之四海皆準?作者通過末三段解釋了哲學不僅在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可以完成“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這個任務。至此,對于這個觀點的解釋才算周全。
結(jié)語
學習完此文后,我布置學生討論“如何在生活中貫徹馮友蘭所言的四種境界?”。有一位同學的話讓我很是觸動:“在生活中,我們難以到達天地境界,道德境界貌似也遙不可及,也許我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處在功利境界。但功利境界界域?qū)拸V,我們應以利己不損人為底線,以利己利人為目標,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蔽蚁耄@就是學習此文最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主編.語文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63—65
[2]付媛.魏書生的《人生的境界》課堂案例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年8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