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俠客作為一個群體形象,承載了不同的社會精神和社會意義。關于俠客的記載,早在先秦的文學作品中就已經初見端倪。司馬遷等人在《史記》等正史中為之立傳,唐代傳奇小說也有以俠客為形象的作品?!妒酚洝放c唐傳奇中書寫和塑造的俠客形象體現了不同時代文人的心態(tài)。在對這一群體形象的書寫和塑造上《史記》與唐傳奇存在差異性。本文從俠客這一群體形象出現的原因出發(fā),對《史記》和唐傳奇小說塑造的俠客形象作原因分析比較,借以透視其中的社會內涵與文化意義。
關鍵詞:《史記》;唐傳奇;俠客形象
作者簡介:陳家壽(1994.12-),男,漢族,四川通江人,學士,研究方向:古典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8-0-02
引言:
俠客和俠客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極為久遠的淵源,傳世文獻與典籍中最早關于“俠”的記載的是《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盵1]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之立傳,同時也總結和概括了先秦以來的俠客形象內涵,塑造了一大批的俠客形象。其中在《游俠列傳》與《刺客列傳》等許多的傳記中就描寫塑造了一大批的俠客,其中不乏有春申君、孟嘗君等這樣的卿相之俠;還有郭解、劇孟這樣的布衣之俠;更有專諸、預讓、荊軻這樣的暴虐刺客之俠。司馬遷在《史記》中給予了他們相當高的評價,同時也為后來的文學作品書寫和塑造俠客這一形象提供了范例。東漢時班固《漢書·游俠傳》中也有關于“俠客”的記載“由是列國公子,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勢,竟為游俠,無不賓禮?!盵2]3697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則出現了收集于《搜神記》《世說新語》等志人志怪的小說,以及被收集在《樂府詩集》中的游俠詩歌基本上構成了魏晉時期俠客文學的主體,這些作品中塑造的俠客形象對后世的武俠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有了前面一定的播種與萌芽,唐代的傳奇小說自然就成為了武俠小說的正式開端。產生了《虬髯客傳》《昆侖奴》《聶隱娘》《霍小玉傳》等有著不同主題分類的優(yōu)秀傳奇?zhèn)b客小說,當然也就塑造和書寫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俠客形象。
關于俠客的起源各有所論,但尚無定論。翻遍先秦時代的歷史,春秋以前的歷史是沒有關于“俠客”這一說法的。至于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群體,目前較為客觀的說法就是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極大的關系。
一、《史記》中俠客形象出現的原因
1.動亂不堪的社會環(huán)境
春秋戰(zhàn)國時的中國無疑是大動蕩大分裂的時期,關于這一時期的形勢呂思勉在《先秦史》中有這樣的論述“春秋之世,所謂五霸迭興者……至于各霸一方,如秦長西垂,楚雄南服,則雖當他國稱霸之時,情勢亦迄未嘗變,即由是也?!盵3]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基本就是恃強凌弱、合小攻大。由于社會的動蕩以及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社會階層開始逐漸分化,逐漸產生了“士農工商”這樣不同的階層?!笆俊边@一階層的出現為俠客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人物原型。同時,此時的周王室逐漸衰落使得整個社會處在禮崩樂壞的一種狀況之中。諸侯國的逐漸強大使得周王室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控制,同時各大諸侯國之間開始了不斷的爭霸戰(zhàn)爭,大國兼并小國,強國兼并弱國。對于這樣的狀況,司馬遷在《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盵4]3297動亂的社會環(huán)境和無休止的爭霸戰(zhàn)爭,如此殘酷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一批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志之士出現在歷史舞臺。
2.養(yǎng)士和任俠之風的興起
俠客之興,除了越來越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外,戰(zhàn)國時期盛行的養(yǎng)士之風也是重要因素。戰(zhàn)國時許多的封建貴族特別是諸侯王,以養(yǎng)士的多少來展示自己的地位和實力。因此,這就促使那些一直處在無處展現雄心壯志和抱負的下層之士有了機會。那些四處尋找機會的游俠開始受到尊崇,并且一時間成為了社會風尚。封建貴族如此,封建君主更是如此。戰(zhàn)國初期的趙襄子、魏文侯以及后來的戰(zhàn)國四公子、燕國太子丹等人,更有人稱門下養(yǎng)士三千。漢朝初年社會經濟條件得到了明顯地改善。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養(yǎng)士之風和任俠之風再次興盛。關于這樣的現象班固在《漢書·游俠傳》中有如此記載:“俠者極眾,而無足數者。”[2]3705并且這時候的俠客群體名聲顯赫,在社會上有著極高的社會威望。春秋戰(zhàn)國乃至西漢初年時期特殊的社會文化和歷史環(huán)境為俠客的產生和壯大提供了適宜的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
3.司馬遷的創(chuàng)作心理
秦朝重法,焚書坑儒的專制政策對當時士人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包括司馬遷在內的一大批士人產生以拯救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司馬遷本人身上潛移默化地帶有了“游俠”的氣質。加上漢朝初年盛行的游俠之風,司馬遷難免會受到當時游俠之風的影響。司馬遷曾在年輕的時候還游歷了大半個當時的中國,南下江淮,到會稽,渡過沅江、湘江,過汶水、泗水??疾爝^當年大禹治水的遺跡,到達過齊魯大地,拜訪孔孟之鄉(xiāng),游歷數年而歸長安。就是在他游歷中國名山大川的歷程中,不但增長了自身的見識,而且還廣泛接觸和結識了一大批的下層之士。從而也就親眼見證了那些出自于社會底層的俠義之士的行為,對俠士的結識更加深了他對俠客精神的理解,從而逐漸產生了對這個群體的崇敬。司馬遷身懷曠世之才,然而卻因為心中的俠義之氣而慘遭非人之刑罰。在經過了李陵之禍后太史公司馬遷的內心比誰都需要一個俠客來拯救他,“司馬遷也幻想能有一位俠客來拯救他于水火之中,因此對俠客的書寫就成了精神上的需求?!盵5]李陵兵敗一事原本與司馬遷并無多大關系,他本可以得過且過。但是因為司馬遷骨子里的俠義之氣和他對李陵的敬仰還是讓他站出來為李陵辯解。司馬遷在漢武帝面前為李陵辯解,這本身就帶有俠客的精神,同時他還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心理。司馬遷這樣的精神,如此的俠義心腸正是“急人所急,難人所難”的俠客精神的真實寫照。其實司馬遷在《報任安書》提出的“發(fā)憤著書”說更體現了他與《史記》中俠客群體的深厚淵源。
二、唐傳奇中俠客形象出現的原因
“治世稱唐代,緣何俠義多”似乎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中俠客的出現都與動亂的社會有關,然而這樣的傳統(tǒng)仿佛在唐代有所突破?!翱v觀唐代任俠風氣的興盛流變,我們會不難發(fā)現在這個當時世界中心的強盛帝國中,任俠風氣至少成了這種強盛氣象的時代表征之一”。[6]
1.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唐代初年,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極大地恢復和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在發(fā)展農業(yè)的同時,其中商業(yè)和手工業(yè)更是達到空前繁榮的局面。據歐陽修《新唐書》記載“至大歷末,歲入六百余萬緡?!盵7]而這還只是當時鹽業(yè)這一個官營項目的稅收。不僅如此,在當時甚至還出現了像都城長安和東都洛陽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此繁榮的經濟勢必會催生藝術的發(fā)展,當然與此同時在社會風氣極度開放的唐代社會重視享樂也就順理成章了。在物質生活被極大地滿足之后就想要追求更為充實的精神生活,高度繁榮的社會經濟,極度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自上而下地形成重視娛樂的社會風氣,唐傳奇?zhèn)b客小說的創(chuàng)作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影響。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層出不窮的新事物刺激了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體驗,這樣的變化促使了唐傳奇小說將俠客作為書寫的對象,也就誕生了一大批的豪俠傳奇小說。這類作品篇目較多,如李朝威《柳毅傳》、杜光庭《虬髯客傳》、王定?!缎人麻T子》、康駢《田膨郎》、皇甫氏《車中女子》《義俠》等,塑造工一大批各具風姿的豪俠義士和刺客形象。所以,唐傳奇小說中的俠客形象被書寫更源自于當時文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他們設幻傳奇而創(chuàng)造出寄托理想與精神的俠客形象。而這也成為了唐傳奇小說中塑造俠客形象的重要動因。唐傳奇的創(chuàng)作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唐傳奇的創(chuàng)作更是當時文人心境的一個集中反映,當然這和司馬遷“發(fā)憤”作《史記》的心理是完全不一樣的。
2.崇武尚俠的社會風氣
強大的唐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時代,不僅經濟繁榮,文化強盛。其實更在于他的軍事力量的強大。從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到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長期的對外爭霸和擴張以及對內的平叛戰(zhàn)爭中,唐朝君臣百姓自上而下地都表現出了對武力的崇尚。如歐陽修《新唐書》所記載:“三子元吉,猜鷙好兵,常令奴客諸妾數百人被甲習戰(zhàn),相擊,死傷甚眾”。[7]3545統(tǒng)治集團在長期的戰(zhàn)爭中認識到武力是維護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以至于到后來唐代統(tǒng)治者將這種自上而下的尚武社會風氣上升到了國家制度的層面。同時兵役制度的變化,如唐太宗時期的“府兵制”和武則天時代開創(chuàng)的“武舉制”,也使得原本崇尚武力的社會更加重視軍事訓練和選拔武將,因此這樣的精神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地融入到了當時人們的精神血脈之中,甚至在當時的文壇還形成了有名的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而這與《史記》中的那些俠客出現的原因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一個國家不可能長期處于戰(zhàn)亂之中,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繁榮就意味著有一部分人無法通過戰(zhàn)爭來實現自己理想。當全社會形成的尚武風氣得不到有效的宣泄時,那“俠客”這一社會群體的出現就顯得理由充足了。同時,在繁榮鼎盛的唐代社會中崇尚俠客的社會風氣和思想淵源也頗深。據《舊唐書》記載:“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jié)下士,推財養(yǎng)客,群盜大俠,莫不愿效死力”。統(tǒng)治集團對社會群俠偷盜之人地重視和養(yǎng)豢任用,使得“俠客”這一形象群體的社會地位有了提高,逐漸地在各個社會階層就對俠客和俠義精神產生崇拜和向往。從而任俠之風逐漸興盛,甚至還產生了像李白、高適等眾多類似的追求游俠精神的詩人,同時也產生了如李白的《俠客行》《白馬篇》等眾多書寫俠客形象的文學作品。這樣的社會風氣為唐傳奇?zhèn)b客小說的出現播下了種子,在這一點上《史記》中俠客形象的出現和唐傳奇相比較有巨大的差異。
綜上無論是社會環(huán)境還是作者的主觀創(chuàng)作心理,《史記》與唐傳奇小說塑造俠客形象的原因是有巨大差異的。
參考文獻:
[1]韓非.韓非子[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180.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呂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40.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丁靜.論《史記》俠客的精神特征[J].渭南師范學院報,2012.27(5):29-32.
[6]汪聚應.唐代俠風與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2.
[7]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