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臨摹是學習書法的重要途徑之一,創(chuàng)作可以說是書法臨摹的根本目的,二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對學習書法者而言,臨摹是書法學習過程中的必經之路,無論從哪個年齡階段開始學習,或者已經達到了何種程度,書法的學習都需要從臨摹入手。只有打好堅實的臨摹基礎,才能為書法的創(chuàng)作提供條件。
關鍵詞:書法;臨摹;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5-00-04
1 臨摹和創(chuàng)作的內涵
1.1 臨摹
通常來講,臨摹是指學書者模仿字帖中的例字,原封不動地用毛筆仿寫一遍。而嚴格來說,“臨”“摹”是兩個詞匯。宋代黃伯思有言:“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R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紙覆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拓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又有以厚紙覆帖上,就明牖影而摹之,又謂之向拓焉?!R之與‘摹,二者迥殊,不可亂也。[1] ”
在學習書法的各個階段中,臨摹可謂是最基本的途徑。書法的藝術性和美的界定、判斷標準,基本上都來自歷朝歷代書法名家的經典代表作。沈尹默先生曾說:“臨帖可以從帖中吸取前人的經驗,容易得到他們用筆和結構的繩墨規(guī)矩,便于入門踏穩(wěn)腳步?!庇纱丝梢钥闯?,臨摹是一門基本功,學書者需要通過臨摹字帖,重新建立正確的法度與審美認知,為自己后續(xù)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確定方向。
1.2 創(chuàng)作
本文所說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綜合性的闡述。書法創(chuàng)作并不是簡單地將單個筆畫和各個偏旁部首死板地拼湊在一起,而是要求學書者將筆畫、結構、章法布局等等內容相互協(xié)調,實現高度統(tǒng)一,從而形成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因此,相較于臨摹而言,無論是在學書者自身的技法水平方面,還是在其文化素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綜合素者等方面,創(chuàng)作對學書者的能力要求都更高。學書者常常會在創(chuàng)作中遇到這樣的情況,自身的臨摹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準,但一旦開始創(chuàng)作,卻發(fā)現自己在筆畫、結構、章法布局等方面的處理均難以掌控。究其原因,是學書者在剛開始的學習中忽視了臨摹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把臨摹當成了目的,沒有在臨摹中思考、體悟、總結規(guī)律,因此缺少了創(chuàng)作所需要的應變能力。
2 臨摹
2.1 臨摹中的筆法
筆畫是每一種書體共同的基本構成要素。即使是同一種書體、同一個單獨的筆畫,書法家也會在寫法上避免完全雷同的情況。學書者對一本字帖的初步臨習,都需要將筆畫作為突破口。這就要求學書者在臨摹時觀察每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長短、粗細、方圓、正斜等方面的變化。
筆者將筆畫分為3個部分來闡述:起筆,行筆,收筆。
2.1.1 起筆
不同的書體對相同的筆畫都會有不同的起筆方法。以楷書為例,楷書的起筆筆畫分為露鋒起筆、藏鋒起筆、順鋒起筆、逆鋒起筆等不同的起筆方法。不同的起筆方法會給欣賞者帶來不一樣的視覺美感,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會不同。舉例來說,露鋒起筆出現的線條是爽朗硬氣、剛勁挺拔的,書寫者的情緒更為激昂;而藏鋒起筆則會讓人感覺到線條收斂含蓄、圓潤渾厚、力含其中。
2.1.2 行筆
起筆之后便是行筆,在每一個筆畫行筆的過程中,均要勻速緩慢地前行。學書者在剛開始的練習中,并不需要過于強調節(jié)奏感,而應當更偏重于筆畫行筆過程的穩(wěn)、準。書法家在行筆的過程中,常會運用多種筆法來改變線條的質感。如中鋒、側鋒、逆鋒等,不同的筆畫會使毛筆的線條在質感方面出現方圓、粗細、毛糙、光潔等對應的狀態(tài)。因此,學書者在臨習時,需要將毛筆與紙面摩擦形成的線條形態(tài)一一表達出來。
2.1.3 收筆
收筆是筆畫的最后一個階段。收筆的方法有多種,如回鋒收筆、露鋒收筆等。收筆不同,給欣賞者帶來的沖擊力也是不一樣的。除此之外,筆畫的形態(tài)也極為重要。比如在楷書中有8個基本筆畫,橫、豎、撇、捺、折、勾、點、提。歷代的楷書書法家因其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閱歷有別,在書寫這些筆畫時,不會完全一致,但其中有相同之處。在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楷書中,筆畫整體偏細,瘦勁有力。而在顏真卿的《顏勤禮碑》楷書中,筆畫偏重,粗細變化極為明顯,顯得渾厚樸拙、圓潤飽滿。學書者臨摹的字帖不同,筆畫的風格、形態(tài)也各不相同。唯有在掌握了各種筆畫的規(guī)律寫法之后,日積月累,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下一階段的書法創(chuàng)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2.2 臨摹中的結構
2.2.1 字形
有了對筆畫的相關認知,學書者便要開始注重每一個字的結構,即整體觀察每一個字的基本形態(tài)和大致框架。例如在楷書中,大部分楷書字形是偏正方形的,比如“大”“固”等。但倘若將所有的楷書字形全部寫成方方正正的正方形,那就背離了結構中的多元變化。盡管楷書在結構上的變化不如行草書豐富,但其字形也兼?zhèn)溟L、扁等多種結體規(guī)律。在大部分楷書字形都偏正方形的前提下,部分楷書字形是偏長形的,如“驚”“書”字等;部分楷書的字形是偏扁形的,比如“四”“如”等[2];部分楷書的字形是偏正三角形的,比如“品”“森”等;部分楷書的字形是偏梯形的,比如“直”“宮”等。但無論結構方面怎樣變化,都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前提條件:字不能寫倒、寫散。
書法中的漢字在形體結構上可分為上下結構、左右結構、上中下結構、左中右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等。每一種結構,都有其不同的處理方式。同時,不同書體結構的細節(jié)也可以分為多個方面,因篇幅有限,本文仍以楷書為例。
2.2.2 筆畫組合
楷書,也稱為“正楷”“真書”“正書”,從這一名稱上便可以知曉,“形體方正、筆畫平直”是其最明顯的結體特點。對這樣一種可以作為“楷?!钡臅w來講,學書者應當研讀在每一個字的結構中筆畫之間的組合關系是怎樣的、筆畫之間的交接位置是如何的。臨寫過程中,時刻保證自己書寫的楷書字形端正工穩(wěn),不可有半點差失。除此之外,筆畫之間間距的安排,也就是空白處,也是非??季康摹V袊鴷ㄖv求“計白當黑”,空白的部分要如筆畫的部分一樣重視。楷書在“黑”“白”的分布上是較為勻稱的,這種勻稱感平衡了多個筆畫組合在一起時的凌亂感,呈現出一種端莊、平和、沉穩(wěn)的視覺效果。
楷書的結構規(guī)律極為復雜,這就要求學書者在臨寫楷書字帖時,不僅要將重點放在筆畫上,更需要關注筆畫組合、偏旁部首的大小、所在的位置等要素。甚至學書者可以對某些例字的結構特征,用夸張的手法進行臨習。學書者在初學時,對字體的結構意識相對模糊,這種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將結構意識灌輸于學書者的腦海中。結構意識越強,也就越能在創(chuàng)作中迸發(fā)獨特的靈感。
2.2.3 臨摹中的章法
許多學書者在剛開始臨摹時,會過多地關注筆畫、結構,而忽視整幅作品的章法。這里的章法指的是單獨的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列與列之間的結構。清代的劉熙載有言:“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數字,大如一行及數行,一幅及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闭路ú季衷跁ㄗ髌分?,流露出的是行氣貫通的美感。
章法并不僅僅只是字與字之間的排布關系,如單個字在橫向、縱向上的收放變化,行與行直接的排布、組合規(guī)律,上下字穿插的左右關系等。學書者在起步臨摹階段,因書寫水平和觀察能力有限,首先要開始單個字的臨摹練習,在總結了單獨字的規(guī)律之后,便可以嘗試用相同章法臨摹整本字帖。學書者若想掌握不同的章法形式,還可以學習其他名家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長此以往,才能提高自身的臨摹能力?;A扎實了之后,再臨摹其他的字帖、書體,就能化繁為簡,從容不迫。
3 從臨摹過渡到創(chuàng)作的階段
從臨摹到創(chuàng)作的過渡,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學書者自我體悟、自我感知的過程。每一位學書者的素質、文化修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等方面的不同能力,都會對書法的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本文將從臨摹到創(chuàng)作所要經歷的過程分為了3個階段:
3.1 臨摹式創(chuàng)作
學書者在完成所有的臨摹階段之后,開始進行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應該選擇臨摹式創(chuàng)作。即選擇一個臨摹的字帖作為素材,改變其原有的行文格式,書寫成另一幅作品的形式。例如,臨摹的字帖格式是斗方,那么在臨摹式創(chuàng)作中,則可以將其改為條幅的行文格式。
這種創(chuàng)作的方式,從表面上來看還是在重復第一階段的臨摹,但實際上其難度要遠高于臨摹。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改變了原有的行文格式,包括正文與紙張邊緣的距離不同,每個單獨的字在左右排布、上下排布的位置不同,每一行的行數、每一列的列數不同,每行字、每列字插入的字數不同,正文內容與落款的協(xié)調不同,印章的位置擺放不同等。整體上的章法布局全部被推翻,所有的關系都發(fā)生了變化。這些調整都需要學書者根據第一階段的臨摹,加上自己對美的認識,在新的行文格式中創(chuàng)作出一幅嶄新的書法作品,確保行氣的貫通流暢、通篇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3.2 集字式創(chuàng)作
在經過了第一階段的臨摹式創(chuàng)作之后,大部分的學書者在觀察、運用、思考方面的能力都會有所提高,臨摹字帖的準確性和熟練性也有了提升。此時,便要在忠實于原帖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原帖的能力,對原帖的筆法、結構、章法都做到了如指掌、控制自如[3]。
集字式創(chuàng)作是創(chuàng)作中的第二個階段,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是從原帖中選出一些單字,如“月”“花”“水”,并將這些字重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篇全新的詩詞或文章段落。在這一升級了的創(chuàng)作方式中,學書者可以改變文字的前后組成關系,在創(chuàng)作時,不僅要考慮幅式、行款的變化,還要考慮字間關系的變化;每個字在句中所起作用不同,要考慮如何改變寫法;考慮如何協(xié)調文字之間的結構、布局;考慮如何使挑選出來的單字能夠相互配合,組合出新的文字表達,使行、列之間平衡有序,保證整幅作品的協(xié)調與完整。
3.3 自由創(chuàng)作
在自由創(chuàng)作階段,不再需要字字尋求字帖的幫助,學書者已經對臨摹的字帖有了自身充分的體會與感悟,逐漸脫離原帖,開始模仿這一風格進行創(chuàng)作。在這一階段,學書者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不僅需要完全消化字帖,而且還要具有相當強的整合能力。這便需要學書者將自己在前面的臨摹過程中所歸納、總結、升華的各種思想,貫徹于此,有我及他,由他及我,融匯合一,形成專屬于自己個人的風格和審美特征。不僅如此,對文言文的攻讀與理解,對書法理論、書法審美意識、藝術的揣摩和探究,都會深刻地影響學書者在創(chuàng)作上的精神狀態(tài)。唯有將這些內容合而為一,才能達到藝術的巔峰。
在這里需要注意,雖然這一階段的學書者看似不再需要字帖的幫助,逐漸脫離了原貼,但仍然需要學書者不斷地回歸到臨摹中,同時,若在創(chuàng)作時出現了問題,也能通過反復臨摹尋求相應的解決方法。
自由創(chuàng)作作為創(chuàng)作中的最后一個階段,可以學書者說到了這一階段,便達到了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最高境界。這一階段中,書法作品的形式、風格、形與神、意境與抒情的高度統(tǒng)一,才是學書者應追求的最高境界。
4 結語
無論學書者處于書法學習的何種階段、自身的技法水平達到了多么高的境界,對書法的臨摹都不可忽視。如果想要使臨摹發(fā)揮作用,則必須從每一個字的細節(jié)上下功夫,繼而才能毫厘不差地用毛筆在紙面上呈現出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學到字帖的精華之處,在創(chuàng)作時得心應手、不慌不亂。
從臨摹走向創(chuàng)作,是一條漫長、艱辛的探索之路。書法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知法守矩,而不會為之所困,達到書人合一。學習的過程既是對技法的不斷錘煉,更是對生活體驗、人生感悟的考驗。每一位學書者都需要摒除浮躁之心,潛心臨摹字帖,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理論修養(yǎng),提升藝術品位、審美情趣[4]。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格調高雅、品位不俗的書法作品。
參考文獻:
[1] 李唐.試論書法的臨摹與創(chuàng)作[J].晉東南師范??茖W校學報,2003(04):79-80.
[2] 呂衛(wèi)寰,徐遠斌.在書法臨摹中應注意細節(jié)的體現[J].大眾文藝,2019(18):152-153.
[3] 張濤.淺析臨摹在書法學習中的重要性[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4):58-60.
[4] 吳健.有意無意之間——淺談書法創(chuàng)作與臨摹[J].江蘇教育,2018(93):26-27.
作者簡介:侯松宜(1998—),女,江蘇徐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書法教育,書法創(chuàng)作與技法,書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