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達(dá)
一、臂法
虎鶴門臂法,以長橋居多,本自佛門羅漢手法,由鐘雄山之佛家拳法變化而來。
其法有七:一曰托天羅漢手;二曰醉羅漢手;三曰星槌拋手;四曰冚責(zé)手;五曰直拳臂;六曰一字臂;七曰十字臂。
分述如下。
1.托天羅漢手
托天羅漢手,即兩手握拳上舉,狀似托天。
見虎鶴雙形拳中之“羅漢曬尸”一勢。
相傳該勢取自托天羅漢之形象。
【功用】
此勢主練握拳撐臂及上下進(jìn)擊之功。一般用于撞頭或打陰。
【練法】
立定子午馬,探身直腰,不斷以直臂握拳撞打木人樁之上、下二路。初發(fā)柔力,繼以重力,至力發(fā)千鈞為止。
2.醉羅漢手
醉羅漢手,即兩臂拉開,一手斜飛向上撞出。見虎鶴雙形拳中之“羅漢出洞”一勢。
【功用】
此勢主練斜臂撞擊之功。一般用于打人下腭。
【練法】
以斜飛手臂連撞單柱樁,始柔后剛,最后靠身而擊。
3.星槌拋手
星槌拋手,亦即拋槌手。
見虎鶴雙形拳中之“一星拋槌”一勢。
此勢不論左右拳出,皆稱星槌拋手。
【功用】
此勢主練向上拋打之臂力與拳法。
【練法】
練功時分四步。第一取定勢;第二臂套鐵環(huán);第三手拋石鎖;第四拋?zhàn)材救耸直?。久練則臂出風(fēng)生,臂硬似鐵,常人不能靠近。
4.冚責(zé)手
冚責(zé)(廣州方言,砸壓之意)手勢,即以單臂向下面壓。
見虎鶴雙形拳“連環(huán)責(zé)冚”一勢。
【功用】
此勢主練直手向下冚擊之功。一般用于攔拳截腳。
【練法】
以直橋冚手,運(yùn)臂打木人樁身前之中臂;久則橋落如棍。
5.直拳臂
直拳臂一勢,乃以直拳帶橋打出得名。
見虎鶴雙形拳中之“連環(huán)火箭”一勢。
【功用】
此勢主練直臂沖拳之功。一般用
【練法】
初取定勢不動,后套鐵環(huán)于手臂上,向前打出。久則自成鐵臂。
6.一字臂
一字臂勢,即兩手左右橫伸,狀似“一”字。
見工字伏虎拳中之“橫迫三株標(biāo)串掌”一勢。
【功用】
此勢主練橋手外撐擔(dān)起之功。
【練法】
初以三展手法,臂套鐵環(huán)而練;后用吊提石鎖之法練之(即兩手橫開一字提吊石鎖)。
7.十字臂
十字臂勢,即手臂交加一疊,成十字剪狀。
見鐵線拳中之“抽手護(hù)胸”一勢。
【功用】
此勢主練金剪閘法。一般用于截橋斷臂。
【練法】
雙手如勢剪閘木人手臂。
二、肘法
虎鶴門肘法,常與虎爪合化,故有“凡爪必有肘”之說。
其常練者共有五勢:一曰橫肘手;二曰直肘手;三曰沉肘手;四曰傍肘手;五曰后肘手。
分述如下。
1.橫肘手
橫肘手,即手肘橫出之勢。
見虎鶴雙形拳中之“搖龍歸洞”一勢。
【功用】
此勢主練手肘左右橫撞之功。
【練法】
練習(xí)此手,一是以手肘橫擊沙包;一是于肘上放置沙包由輕漸重而練,至肘穩(wěn)如山為止。
2.直肘手
直肘手,即手肘向前拋出之勢,故又名“拋肘”。
見鐵線拳中之“虎嘯龍吟”一勢。
【功用】
此勢主練手肘拋?zhàn)仓Α?/p>
【練法】
如勢以手肘撞擊懸吊之沙包。
3.沉肘手
沉肘手,即手肘往下沉擊之勢。
見鐵線拳中之“韋陀獻(xiàn)杵”一勢。
【功用】
此勢主練雙肘下沉撞擊之功。一般用于貼身近打。
【練法】
將沙包置于木凳上,如勢以雙肘沉擊之。
4.傍肘手
傍肘手,即兩手(或單手)握拳向外一抽,手肘從旁而起之勢。
見鐵線拳中之“老僧挑擔(dān)”一勢。
【功用】
此勢主練手肘向外撞擊之功。一般用于側(cè)攻來敵。
【練法】
左右各吊一沙包,然后如勢一抽兩手,以雙肘撞擊之。
5.后肘手
后肘手,即雙肘向后撞擊之勢。
見鐵線拳中之“二虎潛蹤”一勢。
【功用】
此勢主練手肘向后撞擊之功。一般用于解脫后抱之危。
【練法】
如勢以雙肘撞擊身后之吊沙包。
三、膀法
膀法也叫膊法。
虎鶴門膀法有二:一曰外膀手;二曰內(nèi)膀手。
分述如下。
1.外膀手
外膀手,即出手時肩膊外展,腋下含空。
見鐵線拳中之“外膀手”一勢。
【功用】
此勢主練膀力外展之功。
【練法】
兩手臂戴鐵環(huán),由輕而重,如勢展膊練之。
2.內(nèi)膀手
內(nèi)膀手,即出手時肩膀內(nèi)挾、雙膊擔(dān)起之勢。
見鐵線拳中之“柔橋內(nèi)膀”一勢。
【功用】
此勢主練膀力內(nèi)挾之功。
【練法】
手戴鐵環(huán),如勢由輕至重而練。
(編輯/高翔)
立定子午馬,探身直腰,不斷以直臂握拳撞打木人樁之上、下二路。初發(fā)柔力,繼以重力,至力發(fā)千鈞為止。
虎鶴門肘法,常與虎爪合化,故有“凡爪必有肘”之說。于打人中、上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