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蘋
[摘 要] 活動型學科課程強調(diào)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活動體驗,力求做到“課程內(nèi)容活動化、活動設計課程化”。以高中思想政治課“文化生活”為例,從在賞析活動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在辨析活動中明確文化的價值取向、在分析感悟中涵養(yǎng)文化創(chuàng)新的能力等三個方面闡明了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策略。在此基礎上,提出應從“講好故事”和“做好實踐”兩方面彰顯活動型學科課程效果,并提出了處理活動型學科課程三大關系的實踐反思。
[關鍵詞] 活動型學科課程;文化生活;教學實踐
一、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方法路徑
(一)在賞析活動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中華文化以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nèi)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1]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民族歷來有很強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鴉片戰(zhàn)爭時期,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中國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嚴重損害?!盵2]因此,有必要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領會中華文化的價值理念、鮮明特色,重拾文化自尊,激蕩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認同感。
(二)在辨析活動中明確文化的價值取向
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凸顯價值引領的意義。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交匯、沖擊更加頻繁,文化生活紛繁復雜,使學生在文化方面產(chǎn)生了很多認知沖突,對于這些沖突,教師應通過傳遞積極的價值觀為學生引領方向,通過辨析活動,讓學生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引領學生認同、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價值。
以“文化因交流而多樣,文化因互鑒而豐富”為議題,教師可以設計學生喜愛的課堂討論、辯論活動,啟發(fā)認知、矯正認知,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探究“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這一內(nèi)容時,教師在向學生展示了中外一些民族節(jié)日蘊含的民族宗教信仰、風土人情和道德倫理的對比后,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喜歡過洋節(jié)日,而忽視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現(xiàn)象,以“如何對待西方感恩節(jié)”為話題,組織學生分組對“觀點一:感恩無國界,過感恩節(jié)無可厚非”以及“觀點二:過感恩節(jié)是崇洋媚外,應抵制感恩節(jié)”進行辯論,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文化的多樣性。有了辯論前的知識鋪墊,再經(jīng)過小組合作探究和課堂辯論,教師的引導就是水到渠成了。
(三)在分析感悟中涵養(yǎng)文化創(chuàng)新的能力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只有在實踐中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使民族文化充滿活力、日益繁榮。高二學生由于生活經(jīng)驗不足、認知水平有限,難以把握“怎樣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這一知識點。為此,教師應該從學情出發(f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造活動中體驗、感悟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激發(fā)學生投身于社會實踐、勇于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的熱情。
二、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效果彰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樹立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典范,也給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了深刻的啟迪。
首先,要講好故事。教師在“文化生活”的教學中,要巧用“講好中國故事”的理念,要通過一個個富有感染力的小故事、要用形象生動的細節(jié)、深入淺出的表達,把中國故事講得激蕩人心,把中國道路講得引人入勝,做到既有思想的說服力、文化的感染力,也有道德的感召力、情感的穿透力,讓學生想了解、聽得懂、愿接受,產(chǎn)生情感共鳴,感悟“故事背后的道理”。除了教師親自講述故事,還可以利用微視頻發(fā)聲講故事,最精彩的還是開“故事會”“演講會”,發(fā)動學生圍繞主題講故事,例如,在引導學生探究“什么是新時期的愛國主義”這一議題時,可以選用《大地之子黃大年》《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等故事,生動展現(xiàn)這些時代楷模愛國、敬業(yè)、奉獻的精神,讓學生領悟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涵,從中汲取豐富的文化養(yǎng)分,并在見賢思齊中提高自覺踐行的能力。
其次,要做好實踐。要從知行合一的角度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的廣闊天地,參與社會調(diào)查、專家訪談、宣傳倡議、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和諧統(tǒng)一。在開展系列活動時,應積極引導學生探究“如何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覺踐行者和傳播者”這一議題。例如,我們組織學生參加“尋根廈門記憶,趣探本土文化”的社會調(diào)查,當學生走進廈門大學校園,聆聽專家講解享譽海內(nèi)外的廈門大學早期建筑群的傳奇故事時,被創(chuàng)辦者、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寧可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感動;當學生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中走訪了廈門各界抗敵后援會會址、中共廈門工委聯(lián)絡站舊址、廈門總工會舊址等革命文化印記后,革命精神銘記在心;當學生走進廈門規(guī)劃展覽館,身臨其境地了解經(jīng)濟與文化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進程時,愛國愛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走過歷史的路,吹過文化的風,學生真切地觸摸家鄉(xiāng)文化的歷史底蘊,感受廈門這座文明城市的精神意蘊,堅定了傳承城市文脈的決心。
三、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實踐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作為一門“活動型學科課程”,目前還屬于新生事物,難免出現(xiàn)認識和實踐上的偏差,需要對相關問題做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為優(yōu)化活動型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要注意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正確處理好“知識”和“活動”的關系
“學科課程”是思想政治課的本質屬性,學科知識在活動型教學中是必要的理論工具,“活動”是實現(xiàn)這一本質屬性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學生在活動中獲取和掌握知識,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xiàn)實問題。教師不能偏離學科內(nèi)容單純地搞各種活動,任何在教學中只講授知識、不設計教學活動,或者將“活動”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以“活動”代替和沖擊知識教學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因此,教師只有正確處理好“知識”和“活動”二者的關系,才能使教學實現(xiàn)“學科課程”和“活動”的有機結合。
(二)正確處理好“議題確定”和“活動設計”的關系
議題即活動圍繞的主題、合作探究的課題、展示交流的話題、評價測量的命題,好比是一條貫穿教學全過程的紐帶,因此確定恰當?shù)淖h題是實施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前提。確定了開展活動的議題,就抓住了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的關鍵,引領著教學設計沿著活動型教學的思路展開。所選議題應具有引領性、探究性、開放性和有效性的特點,教師既可以充分利用課程標準中的議題,也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緊扣社會熱點和學生實際自主開發(fā)議題。在此基礎上,圍繞議題堅持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合,設計序列化活動。
(三)正確處理好“課內(nèi)活動”和“課外活動”的關系
活動型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有在課堂中進行的“思維活動”,也有在校內(nèi)進行的實踐活動,還有走出校門的社會實踐活動。其中,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學生活動的主陣地,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課堂教學要適當?shù)叵蛘n外延伸和拓展,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合理策劃、精心組織,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實施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是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一種有益嘗試,教師還要精誠合作,發(fā)揮集體的智慧,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學生活動的樂園,讓學生身處其中體驗到思想政治課學習的樂趣和意義。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國文聯(lián)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xié)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EB/OL].(2014-03-07)[2019-04-29].
https://news.qq.com/a/20140307/023367.htm
[2]金黔在線.習近平參加貴州團審議:弘揚傳統(tǒng)增強文化自信[EB/OL].(2016-11-30)[2019-04-29].
http://www.gov.cn/xinwen/2016-11/30/content_5140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