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鷹 王文玲 賀曉燕 趙恒飛 安坤寶 段慶紅(通訊作者)
(貴州省腫瘤醫(yī)院影像科 貴州 貴陽 550003)
直腸癌在臨床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消化道腫瘤,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是能夠對病癥及早發(fā)現(xiàn),盡快進行診斷和治療[1]。在臨床中術前對患者病灶范圍及其準確評估對最終手術治療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在直腸癌術前均需要進行分期診斷[2]。結果如下。
篩選2018年4月—2019年7月我科室收治的直腸癌手術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在33~57歲,平均年齡(49.2±2.3)歲,患者一般資料對比沒有顯著性,符合研究對象選取標準,院方倫理委員會同意開展此次研究,研究有意義。
3.0T MRI高分辨率掃描:采用佳能3.0T超導MR掃描儀對患者進行檢查,1體部相控陣表面線圈選擇16通道。檢查前1天,要求患者在飲食選擇上清淡少渣,檢查前一晚,患者服用清腸藥物,禁食、禁水。掃描序列:矢狀位T2WI,TR 3050ms,TE 57ms,NAQ 2次,層厚:4mm,層間距:1.5mm;軸位T2WI,TR 3284ms,TE 80ms,NAQ1次,層厚:6mm,層間距:1mm;軸位T1WI,TR 440ms,TE 10ms,NAQ1次,層厚:6mm,層間距:1mm;高分辨軸位靶向T2WI,TR 3000ms,TE 80ms[3],NAQ2次,層厚:3mm,層間距:0.8mm;軸位多B值DWI,選取擴散敏感因子b值分別為0、300、500、800、1000s/mm2,TR 3600ms,TE 80ms,NAQ 4次,層厚:6mm,層間距:1mm;動態(tài)增強軸位T1WI,肘靜脈注射造影劑Gd-DTPA使用高壓注射器,注射速率和劑量分別為2mL/s,2mmol/kg,首先掃描一期未注射造影劑,之后進行注射,同時啟動掃描,軸位連續(xù)掃描10個時相,之后行常規(guī)增強矢狀位和冠狀位T1WI掃描序列。影像學分期標準制定的依據(jù)是AJCC2010版癌癥分期手冊[4]:T1期,黏膜下層已被腫瘤侵襲;T2期,肌層已被腫瘤侵襲,腫瘤光滑,與周圍組織邊界清楚。腸內(nèi)病變外脂肪間隙清晰,未見突出壁外結節(jié)影,肌層低信號帶完整;T3期,肌肉層被腫瘤信號穿透,瘤體形狀不規(guī)則,腫瘤與周圍脂肪空間界限模糊,腸道外壁粗糙,肌肉層外緣被腫瘤穿透脂肪空間,呈結節(jié)狀;T4期,腫瘤信號直接侵入周圍正常組織,周圍器官與病變腸之間的脂肪間隙消失,T1WI腸壁信號與高信號脂肪層已消失,T2WI病灶與肌肉出現(xiàn)高危信號[5]。
分析兩項掃描技術在臨床中對直腸癌術前分期的相關數(shù)值,了解其對T期與N期的分期狀況。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6]。
參照美國直腸癌TNM分期,比較50例直腸癌術前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的結果:術后病理分期T1期6例,其中磁共振術前診斷T1期4例,T2期2例,診斷符合率66.7%(4/6);術后病理分期T2 18例,其中磁共振術前診斷T2期16例,T3期2例,符合率為88.9%(16/18);術后病理分期T3期20例,其中磁共振術前診斷T3 期18例,T2期2例,符合率為90%(18/20)。術后病理分期T4期4 例,磁共振術前診斷4例,符合率為100%(4/4)??偡下蕿?4%(42/50),具體見表。
表 MRI分期結果和術后病理分期結果對比
直腸癌在臨床中比較多見,手術治療是臨床中主要采取的治療方式,直腸結構較為復雜,與周圍組織貼合較為緊密,整體生理結構復雜,在徹底清除腫瘤組織手術中治療難度較大,術前對腫瘤的侵及范圍以及周圍組織狀況的了解對手術的順利開展有較大幫助[7]。
此次研究結果為:選用3.0T MRI高分辨 T2WI掃描技術聯(lián)合多B值DWI成像技術能夠較好的在直腸癌術前進行分期診斷。
綜上所述,我院應用高分辨3.0T MRI 進行矢狀位T2WI,軸位T2WI,軸位T1WI,軸位高分辨T2WI,軸位多B值DWI,動態(tài)增強軸位T1WI,常規(guī)增強矢狀位T1WI,常規(guī)增強冠狀位T1WI掃描,能準確評價直腸癌的侵襲程度,完成較好的評估患者的術前分期,還可測量腫塊下緣與肛緣的距離,指導直腸癌患者的手術,這樣的優(yōu)化序列,即減少掃描時間,又提高檢查效率。因此,它是一種安全的直腸癌術前檢查方法,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