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三實驗幼兒園 林琛琛
小班孩子們?nèi)雸@快一個月了,他們基本適應了幼兒園里的生活,有一些調(diào)皮的孩子也開始“嶄露頭角”了。
諾諾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孩子,但他卻是適應幼兒園生活最快的小朋友。每到戶外活動的時間,他就像一匹脫韁的小馬到處亂跑,我的視線必須一直跟著他,不然就不知道“他跑哪里去了”。
今天的戶外活動時間,諾諾依舊“放飛自我”到處亂跑。不到一會兒,我聽見他在喊我,卻看不見他的人,于是我四處尋找,最后跟隨他的聲音在綜合玩具的大桶里找到他。
我說:“你怎么在這里面呢?”
諾諾委屈地說:“我自己爬進來的,但現(xiàn)在出不去了!”這時,還沒等我抱他出來,哲哲和幾個小朋友就走了過來,他們發(fā)現(xiàn)了諾諾。于是,我決定先觀察一下“他們會怎么做”,再考慮抱諾諾出來。
哲哲對其他幾個小朋友說:“諾諾在里面,我們必須要救他!”
接著,大家搬來許多玩具進行壘高,然后燁燁站在上面,向諾諾伸出手:“抓住我的手,我把你給拉出來!”
可是,燁燁試了幾次都失敗了,其他小朋友見狀,也來拉諾諾,但最后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是孩子們的力氣不夠。
這時,煜煜突然說:“我們把桶搬開吧!”
于是,幾個小朋友一起嘗試搬開這個桶,可是這個桶實在是太重了,孩子們嘗試了好多次,怎么搬也搬不動。
正當孩子們準備放棄的時候,哲哲發(fā)現(xiàn):用力推桶,桶的一邊就會被抬起。想到辦法的他,大喊:“我們一起把桶推倒吧!桶倒了,諾諾就能出來了?!?/p>
于是,大家趕緊一起用力推桶,桶開始翹起了一個邊,慢慢地桶被小朋友們推倒了,諾諾終于出來了,他露出開心的笑臉!孩子們各個歡呼雀躍,臉上都洋溢著勝利的喜悅之情。
在整個過程中,我沒有提出任何意見,也沒有去干預孩子們。當孩子們發(fā)現(xiàn)同伴被困在桶里感覺著急的時候,這是一種富有同情心的表現(xiàn);大家一起努力“救出”同伴(團結協(xié)作),這也是孩子們社會性發(fā)展的表現(xiàn)。
他們看到同伴需要幫助,就向同伴伸出了援助之手,這是多么善良的品行?。?/p>
在“營救”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嘗試多種“營救”方法,探索出最佳“營救”策略:先翹起桶的一個邊,然后把桶推倒,這是一個“杠桿原理”。
雖然孩子們不懂什么是“杠桿原理”,但是他們通過嘗試用實際行動做到了,這是一個科學探索的過程。
最后,孩子們“救出”了自己的同伴,心里特別有成就感——在不知不覺中,語言、思維、行動方面都得到了發(fā)展。
教育感言
有的時候,老師應該做一個“觀察者”,去認真觀察孩子們的行為,不要干預他們的活動過程。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問題,留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可愛的孩子們就能更好地發(fā)展自我,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