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蘭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chuàng)造,那他的一生就永遠是模仿和抄襲。因此,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品質、科學探究思維和科學探究精神等科學探究能力出發(fā)。那么,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如何在科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呢?
一、激發(fā)欲望,賦予動力
學生在剛接觸科學這門課程時,對這門課程會感到很新鮮,對這門課程會抱有很高的學習熱情,甚至超過了對語文、數學等學科的學習熱情??茖W教師應該保護好學生的這團學習之火,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原動力。
俗話說:一個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筆者特別重視年段的第一節(jié)科學課。為了引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筆者做了充分的準備,先精心設計了一組幻燈片演示給學生看,內容有:世界各地著名的四季風景圖,各種天氣變化圖(包括龍卷風、冰雹等異常天氣),學生喜愛的各種動物圖、植物圖,以及火箭、人造衛(wèi)星等圖。學生看得津津有味。然后筆者問:“你們最想了解什么?”學生踴躍發(fā)言,有說想知道人造衛(wèi)星是怎么飛行,有說袋鼠胸前怎么有個袋子,有說龍卷風為什么像個漏斗……學生七嘴八舌,氣氛非常活躍。在接下來的后半節(jié)課里,筆者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并要求學生邊觀察邊思考有什么問題要問。筆者在一個圓形餅干盒中事先用膠布粘上一塊小石頭,再蓋上蓋子(不讓學生看見里面的石頭),然后把圓盒放在一個木制的斜板上,讓學生猜測筆者放開手后,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不假思索,異口同聲地說:“圓盒會滾下來?!钡谝淮?,筆者松開手后,圓盒停在半空中不動了;第二次,筆者把盒子悄悄轉動一個位置再放在斜板上,松開手后,盒子朝上滾了;第三次,筆者再悄悄移動盒子的位置,松開手后,盒子滾了下來。三次分別出現不同的現象,學生大為驚異,紛紛提出心中的疑問。其實,這是重心位置不同造成的。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意猶未盡,都盼著下一節(jié)科學課的到來。
二、悉心指導,授之以漁
保持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欲望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動力。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寬泛而盲目,有時候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往往會破壞大自然的和諧,從而導致不良的后果。因此,教師既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又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他們懂得愛護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主動參與的探究能力,應從指導學生觀察入手。比如,在三年級的“觀察活動”中,要讓學生觀察許多植物和動物。在讓他們觀察樹葉時,如果事先沒有強調不能破壞樹木,很多學生會摘來一片又一片的樹葉進行觀察。而在讓他們觀察小動物,如觀察蝸牛、螞蟻、菜青蟲、蝴蝶等時,學生會想當然地認為,要對它們進行觀察,就要先把它們抓回來,然后再進行科學觀察。但實際上,這樣的觀察方式既不全面,又會對樹木和動物們造成傷害,破壞自然環(huán)境。為此,筆者要求學生靜靜地站在樹下觀察樹葉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在不影響小螞蟻正?;顒拥那闆r下,悄悄地觀察小螞蟻是怎么生活的,如它們是怎樣尋找食物,又是怎樣將食物運回家的;悄悄地觀察蝸牛的外殼是什么樣的,它們是怎樣爬行、怎樣進食的……
科學課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們某些道理。就好比觀察活動,要使學生懂得大自然中的每一種生物都是有生命的,它們的存在與我們人類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我們應該保護大自然中各種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就會破壞大自然的平衡。
三、享受過程,體驗成功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米飯是學生熟悉的食物,學生熟悉米飯的顏色、形狀、大小、味道。如果米飯咀嚼的時間再長點,口腔內的米飯還會出現甜味。學生通過回家咀嚼米飯初步感受甜味后,又通過閱讀書本的資料,了解了米飯產生甜味的原因,知道是因為米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于是,筆者開始引導學生探究米飯、淀粉間的化學關系?;顒忧?,筆者先讓學生觀察淀粉,摸一摸淀粉,感受一下淀粉,再一起合作探究當淀粉遇到碘液會變成什么樣。碘酒滴下去,可以觀察到淀粉的顏色發(fā)生了神奇的變化。在這變化的過程中,學生享受著探究帶給他們的奇妙之感。也許一次的探究過程就可能激發(fā)他們探究的樂趣,將他們探究世界的熱情就此點燃。
四、引建基地,快樂探究
科學實驗課上的量杯、燃燒匙、滴管等實驗儀器讓學生非常好奇,他們常常喜歡把玩,往往下課鈴聲響了,他們還舍不得離開實驗室。因此,筆者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帶著學生參觀儀器室,給他們講解各種實驗儀器的特點及使用方法。學生們非常感興趣,聽筆者講解時,想象力豐富。如:講到攪拌棒,他們想到筷子;講到量筒,他們想到帶有刻度的水杯;講到滴管,他們想到針管、注射器;等等。學生會把生活中的那些看似不起眼卻可以當作有結構的實驗材料帶到學校來,于是筆者騰出實驗室的一個角落給學生擺放這些材料,并給他們一個小空間,讓他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來這里做實驗,探究科學奧秘。久而久之,這個角落儼然就成了一個小小的實驗室,創(chuàng)建“××實驗角”的念頭就這樣產生了。
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發(fā)現、搜集可用的材料來豐富實驗角,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又在變廢為寶的同時,引導學生尋找、辨認、搜集有結構的實驗材料。多數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微型實驗室”。學生紛紛講述他們的實驗成果:“老師,我用我做的‘量杯、筷子、一次性塑料湯匙做100毫升水可以溶解多少克食鹽的實驗。”“我在家里用小石頭搭了一個石頭拱橋。”“老師,我用注射器吸碘酒,滴在很多食物上,知道了哪些事物含有淀粉?!币粡垙埫硷w色舞的臉讓筆者看到了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對科學探究的高漲欲望。在他們的一次次“驚喜發(fā)現”里,筆者一次次地給予肯定和表揚,并建議他們加入“××實驗角”的創(chuàng)建隊伍中來,在生活中發(fā)現科學,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奧秘。
日新月異的時代,需要創(chuàng)新型人才,而一切創(chuàng)新皆源于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小學科學教師要引導學生親歷實驗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傳授給學生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十八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