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首鋼琴奏鳴曲是1803年開始作曲,于1804年夏季定稿完成,題獻給波恩時代的朋友馮瓦爾德施泰因伯爵。它被稱為《(瓦爾德施秦因)奏鳴曲》。但也有人稱它為“黎明”,大概是覺得在引子般的第二樂章的朦朧晨意之后,緊接而來的末樂章的起首,有太陽噴薄而出的壯麗和暢美。
關鍵詞:貝多芬;黎明;音樂分析;演奏:奏鳴曲
中圖分類號:J624. 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15-0082-01
一、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53》第三樂章的曲式分析
第三樂章是一個回旋曲式,篇幅很大,旋律十分鮮明明快,像是美好清新的早晨,和同樣篇幅巨大的第一樂章相比,第三樂章顯得非常自然、樸實,很好的采用了回旋曲式的原則,但又是一個回旋曲式的特例,速度不斷變化的同時音樂也逐漸推進發(fā)展,顯得越來越華麗,也進入人的內心,心也跟著音樂同時前進,貝多芬在第三樂章上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優(yōu)美旋律,在結合民間音樂的基礎上。[A]主部為單三部五部曲式,由ABABA后加入連接組成,沒有戲劇性的變化和尖銳的對比。[B]插部一部分為并列三部曲式,由CDE和連接組成,CD兩部分為a小調,都是偽平行樂段。E為平行樂段,含補充性質,E的兩個樂句結構非常分明,并且之后還有結尾的循環(huán)擴充,連接是主部的主題變化的連接結構。接著是主部的第一次再現(xiàn),為單三部五部曲式,是非常完整的主部再現(xiàn)。接著到了插部二,為對稱二部曲式,幾個樂段頻繁發(fā)生轉調,不斷發(fā)展。又到了主部的第三次再現(xiàn),為再現(xiàn)單三部曲式,這一次不是完整的再現(xiàn),有一些縮減,但是是主部后三部的完全再現(xiàn),連接之后進入尾聲,尾聲非常龐大,結構整體非常像再現(xiàn)性單三部曲式,這個終曲的樂章的許多部分加入了一些主題展開的成分,這讓音樂的對比沖突和戲劇性增強,所以足以可以和第一樂章相比。
整個第三樂章充滿了活躍的跑動,旋律線條優(yōu)美,自然樸實,音樂寬廣,織體交錯復雜,都表現(xiàn)出了貝多芬風格的交響性的奏鳴曲,大自然好似一切展現(xiàn)在你而前,充滿清新、歡樂、幸福的生物們在載歌載舞,好似給人一個充滿生機灑滿陽光的一個夏天。
二、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53》第一樂章的演奏分析
第三樂章是篇幅長大的古典回旋曲式,后加入尾聲,整個的首部都帶有回旋性。a和b對比小,隨著旋律的起伏,主題的一直循環(huán),使人們對它的印象深刻,但主題的每一次出現(xiàn),織體都有變化,主題的第一次出現(xiàn)在演奏時左手所處理的是單旋律,右手同時負責彈奏的是分解的和弦,出現(xiàn)的第二次主題是由右手來處理在此時譜中的八度音程,這就增加了聲部的厚度,這時分解和弦發(fā)生變化開始流動彈奏,旋律感大大增強,而主題的第三次出現(xiàn),更加宏大起來,分解和弦此時是主角,以它來烘托旋律,六十三到七十小節(jié)是一個4加4的對稱性樂段,前樂句出現(xiàn)了新的三連音,后樂句音區(qū)往上移,為后而做鋪墊,左手為柱式和弦,這就增加了低音的厚度,烘托了氣氛。B部分分為了兩個部分,是平行樂句,第一部分左手演奏的八度起的是主導的作用,演奏第二部分的時候,左手的彈奏部分是這個時候的主旋律,所以右手此時是擔任的左手的伴奏角色,增強了力度和和聲色彩,在之后彈奏反復時,十六分音符在左手的旋律上出現(xiàn),每個單位拍的首音為旋律。九十八到一百一十三小節(jié)為連接,a轉入F轉到C大調,力度慢慢變弱,然后是主題的再現(xiàn)直接進入第二插部。
接著的第二個部分有著4個部分組成,從二百二十一到二百三十九小節(jié)是第二部分的第一部分,為主題性的連接,最后完全終止。第四部分二百七十九到三百一十二小節(jié)為屬準備,首先進入C大調,織體不斷變化,總共變了三次,第一次的右手做下行分解,旋律連貫進行著力度也由弱變強,變強之后左右手齊奏旋律,第二次,和聲織體是和弦分解,是屬和重屬的進行,第三次右手需要弱奏,旋律起伏緊接著到了三百一十二小節(jié)變強,與前而形成強烈的對比,有著極強的音響效果。A部為再現(xiàn),是一個縮短再現(xiàn),縮短的是之前五部結構中的前兩部,而這里就是后三部的完全再現(xiàn),為再現(xiàn)單三部曲式,一開始就要強奏主題部分,音響效果要出來。
尾聲為四百零三到五百四十三小節(jié),是對前而部分的回顧,拍子由2/4轉為4/4拍,速度加快,首先就用強奏進入主題,出現(xiàn)了對主題的展開與變奏,到了五百一十五到五百三十四小節(jié),為最后的終止,力度上出現(xiàn)了強烈對比,尾聲更加突出,仿佛黎明要到來的鐘聲,最后強力終止。
三、結語
《鋼琴奏鳴曲Op53》反映了貝多芬巨人般的性格,敘述了他的先進思想,在此曲中光明出現(xiàn),大地復蘇,鳥語花香,春意漸濃,大自然充滿了一切美好,也表達了他在困苦的境遇中依舊熱愛生活的美好愿望。貝多芬充分汲取民間音樂因素,創(chuàng)作出了反映大自然的動人篇章。
參考文獻:
[1]鄭興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2]費雷德里克拉蒙德.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集[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姜帆,男,湖北武漢人,湖北藝術職業(yè)學院講師,現(xiàn)在要從事舞蹈鋼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