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留珍
對于一所農村初中的語文教學來說,我們應該認識到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應具備的三個前提:一是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都可以這樣教;二是每一個具有基本素養(yǎng)的教師都可以這樣教;三是每一所普通學校的學生都可以這樣教。反思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在課堂上呈現(xiàn)的是多元的教學目標、豐富的教學內容、紛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方法,這一切圍繞文本展開的語文活動使每個孩子熱情高漲、狀態(tài)頗佳。然而,一節(jié)課結束,學生似乎學會了許多,但又似乎什么也沒有真正學會,甚至可能連課文都沒讀正確、讀流利。語文教師應該將視角瞄準語文的本體,把握語文的實質,彰顯語文的價值,把語文課上的像一節(jié)語文課,還原語文的本色特點。
一是“語文本原”立足母語教育的基本任務,明確語文課程的基本定位
語文課要“消腫”“減肥”“瘦身”,化繁為簡,削枝去葉,突出主干,凸顯主體,理清主線。所以要念好“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寫字)”“十字真經”,緊摳“知識、能力、方法、習慣”“八字要訣”,強調“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應用”四項要求。再次倡行“一課一得”,即一堂課,目標要集中,任務要單一,要求要明確,訓練要落實。言其少也、精也。不是說只有一個要求,一項任務。也要重提“精講多練”,精講,即講精煉,講精華,講精髓,畫龍點睛,提要鉤玄,要言不繁,惜時如金。當然也要求學生的問答簡明扼要。多練是相對精講而言,即讓學生多讀、多寫,自主參與言語實踐。當前語文教學中有“脫離文本,過度發(fā)揮”以及“用學生的集體討論代替學生的個體言語實踐”的現(xiàn)象,因此要強調,對話主要是和文本的對話,要深入鉆研教材,疑問主要從文本中來,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離文本,緊摳詞語,有時要咬文嚼字,把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了,使冗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使復雜多樣的教學方法變得簡單易行,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素養(yǎng)。
二是“語文本真”探尋母語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實踐體現(xiàn)母語基本特點的語文教育
在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上,我們發(fā)現(xiàn)語言教學明顯失落。聲像的欣賞已代替了語言的品味,頻頻變換的畫面破壞了語言文字創(chuàng)設的意境。有許多課文的教學目的就是通過文本語言的賞析,品味作者創(chuàng)設的意境,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這時多么需要教師聚焦語言,引導學生品讀文中關鍵詞,揣摩感悟玩味,從而領略語言的魅力。如我們在教朱自清《綠》一課時,若把梅雨潭的一汪碧水“放映”出來,而對語言的品味卻是粗糙的,浮光掠影的,學生能領悟到比喻的新奇美妙嗎?能感受作者那熱愛生活的情懷嗎?學習語文,先要理解語言。閱讀教學要抓住語言,逐句逐詞地推敲、揣摩,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思,繼而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和表達效果。
朗讀可以讓學生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fā)展語感。一篇課文如果不讀通讀透,而忙著去操作電腦,帶領學生看畫面、聽音樂,課堂上沒有了瑯瑯書聲,也便沒有了語文味兒,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就沒了,語文素養(yǎng)也無從談起。教師在教學設計時,絕不能讓漂亮的視頻、優(yōu)美的音樂而替代學生閱讀文本,絕不能讓一些看似熱鬧、新潮的形式上的東西占據學生讀的時間。不要舍不得放時間給學生在課堂上讀書,不要對學生說“時間關系請大家課后將課文好好讀一下”。所用課件一律都是簡單樸素,有的是靈動多姿、層次細膩、富有詩意的朗讀,本色自然,實實在在,那是一種本真的教學境界,至真而至美。
巧妙的話題幫助學生完成了讀書內化,讀出了意境,讀出了感悟。真情而藝術的賞識給了學生閱讀的動力,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激情、表達的欲望,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在閱讀中得到了統(tǒng)一。
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陳金明先生在解釋這句話時,認為“基本任務”表明是語文學科特有的,表明是語文學科首先必須完成的任務。顧黃初先生引用毛澤東的話“語文是要下苦功夫去訓練的”,強調語文人文性固然不可少,但工具性應是其基本屬性,不要把語文課上成“綜藝大觀”,語文課應該有科學的、必要的訓練。閱讀教學中,利用課文中的美句美段對學生進行仿寫訓練,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三是“語文本位”體現(xiàn)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實現(xiàn)語文課程的基本價值
語文是一門課程,語文是一門學科。作為一門課程,它必然有著自己的課程價值。它有自身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它有自身的課程要求和評價方式。我們也應該比較準確地把握這門學科的特點,它的習得規(guī)律,它的學習規(guī)律,它的教學規(guī)。我們應該運用體現(xiàn)這門學科特的教學方法,來實現(xiàn)這門課程的價值。
課堂里只有放沒有收,課堂就比較散、亂,教師的主體角色就得不到體現(xiàn);只有收沒有放,那就帶有強烈的、專制意識的課堂。關鍵在于收放適度與得體。這種收放自如,不僅僅是師生互動的收放,同時也有信息量的收放,或者知識的收放。比如在教授《多一些寬容》時,這本是一篇比較典型的議論文,教師應該抓住議論文知識來教學,但是有一部分教師只是粗略地講解了一下結構,然后把重點放到了拓展延伸:生活中怎么做一個寬容的人。這樣的課堂更像是思想品德課,語文味太少了。語文學科有它的學科特點,如果不抓住學科的特點,那就是越位,甚至會走入歧途?;蛘呋肆夥N了別人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種了別人的莊稼。這就很難理想地實現(xiàn)語文課程的基本價值。而在我聽到的一堂《濟南的冬天》評優(yōu)課中,當一位學生說‘看護婦是看孩子的婦女,老師的評點要言不繁、輕輕一點明確告訴學生‘看護婦不僅看孩子的,也看老人。說到‘害了羞時,講到了徐志摩的句子、李清照的句子,沒有大肆渲染、大肆鋪開,這就做得恰到好處。”
所謂留下空白,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文本,堅持和文本對話,善于從文本中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和聯(lián)系中去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空白,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去揣摩作者的未盡之言、未了之情,從作者寫出來的文字中去發(fā)掘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比如教授《桃花源記》中“此中人皆嘆惋”一句時,讓學生思考桃源中人嘆惋的內容,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得出嘆源外的戰(zhàn)亂頻繁,源外人的悲慘生活。這樣就很好地把握住了作者蘊藏在文中的信息。
語文課改的途中,道路多歧,去從茫然。不管人們對新課程的理念怎樣闡釋與演繹,語文教學都要走在“語文”的路上。要立足學生,立足教材,立足實際,立足師生教學的現(xiàn)實場景,不求新奇好看,以最樸素的形式實施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實實在在的給學生以啟迪,教會學生循序漸進地學會聽、說、讀、寫。如果我們能夠將視角瞄準語文的本體,把握語文的實質,彰顯語文的價值,那么,語文連同我們自己就會變得簡單而又深刻,清晰而又豐富,獨特而又生機勃勃,質樸而又楚楚動人。本人愿意為此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