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彬
摘? ? 要:為中國學者研究與“體育健身”相關的問題提供理論參考。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和內容分析法,梳理了1957—2016年有關“體育健身”方面的論文和圖書,并將該時間段的“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按照時間邏輯劃分為3個階段:“從屬與萌芽期”“確立與初探期”及“發(fā)展與繁盛期”。 1957—2016年這一時間段的“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遵循了從少到多、從簡到繁、由表及里的規(guī)律。隨著體育學研究對相關學科研究方法的運用,以及與社會學、醫(yī)學、生理學、統(tǒng)計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融合,“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體現(xiàn)出理論多元化的特點。研究熱點主要圍繞體育健身的行為機制、心理機制、功能與作用展開多角度研究,闡釋了“如何形成體育健身行為”“如何科學評價身體運動功能”“體育健身有何作用”3大問題,包括3個研究方向(體育測量、運動干預、體育健身的作用)、6個熱點問題(體育測量工具的研制、運動處方、體育健身計劃、認知發(fā)展、情感獲益、身體自尊)。這些研究熱點與醫(yī)學、心理學、生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相關,體現(xiàn)了1957—2016年這一時間段中關于“體育健身”研究的主題。建議:研究“體育健身”問題要綜合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相關理論和方法,從某一視角深入地、系統(tǒng)性地進行研究。同時,要加強關于“體育健身”的實驗研究。
關鍵詞:國際;體育健身;研究熱點;時間段;體育運動
中圖分類號:G 80-051? ? ? ? ? 學科代碼:040301?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It provides enlightenment for the Chinese researchers of topics on physical fitness.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bibliometrics and content analy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apers and books on physical fitness from 1950s to 2016, and divides the research into three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time logic: “subordinate and germination”, “establishment and initial-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The research during 1957-2016 follows the law of development from less to more, 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 and from the form and inside. Research on physical fitness was moving in a diversified and systematic direction that accompanied by the establishment and criticism of new theories, new ideas, and the complex ascension process of reflection and sublimation, and the infil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ciences such as philosophy, sociology, medicine, physiology, statistics and biology. Multi-field and multi-perspective researches are carried out mainly on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behavior mechanism, psychology mechanism and function and role of sports fitness, and it explained the three core issues of how to form sports fitness behavior, how to scientifically assess the sports fitness function, and what ar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ports fitness, focusing on the three fields of the functions of sports measurement, sports intervention and sports fitness, covering the six aspects such as development of sports measurement tools, exercise prescription, sports fitness plann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emotional benefit and physical self-esteem. These research hotspots are related to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edicine, brain science, psychology, physiology and sociology, which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fitness research field during 1957-2016.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 on topics of physical fitness in China should synthetically use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and carry out a series of in-depth research from a certa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physical fitness”.
Keywords:international; sports fitness; research hotspots; time period;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體育健身是以促進人的體能及身體素質發(fā)展、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學習健身方法等為目的的身體活動[1]。20世紀50年代以來,“體育健身”是中國國內外體育學者熱議的話題[2]。隨著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體育健身”研究領域,從而使其研究逐漸深入。筆者閱讀了WOS期刊數(shù)據(jù)庫中與體育健身有關的論文,通過閱讀搜索引擎檢索到的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論文及圖書,梳理了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的演化脈絡,旨在為該領域相關問題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1? ?文獻計量法
Web of Science(簡稱WOS)是大型綜合性、多學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數(shù)據(jù)庫,包括三大引文數(shù)據(jù)庫:自然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上述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期刊論文能夠體現(xiàn)國際上某一階段、某一研究方向的前沿問題[3]。由于筆者檢索到WOS數(shù)據(jù)庫中僅收錄了1980年至2016年的期刊論文,因此,筆者又通過學術搜索引擎檢索了1979年以前發(fā)表的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期刊論文,并閱讀了與體育健身有關的圖書。本研究使用Note Express文獻分析軟件對文獻的來源載體、作者、標題及發(fā)表年份篩選去重,并剔除無署名論文和不相關論文,最終確定1 474篇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文獻為分析樣本(檢索結果見表1;檢索日期為2016年11月11日)。使用Cite SpaceⅢ軟件對最終選取的文獻的引文和主題進行聚類分析、高頻-高中心性分析、前沿文獻集群分布分析等。同時,在知識圖譜分析的基礎上,使用內容分析法收集高被引文獻中具有文獻計量學和統(tǒng)計學意義的隱性信息,厘清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的歷時性特征和共時性特征。
2? ?結果與分析
2.1? 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的時間段劃分
為準確地體現(xiàn)有關體育健身的研究的歷時性特征,運用Cite SpaceⅢ軟件時進行了如下設置:1)主題詞分別從題目、摘要、關鍵詞中選取;2)單個時區(qū)限度為4年,即以4年為跨度將文獻按年份分成若干個時間段;3)選取各時間段按照被引頻次由高至低排序的總文獻數(shù)1%的文獻進行分析;4)節(jié)點類型選擇關鍵詞和主題詞,網(wǎng)絡節(jié)點共計196個;5)選擇僅突出關鍵節(jié)點文獻,由此形成研究主題演化網(wǎng)絡。分析得知,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文獻被引關鍵節(jié)點的期刊和圖書的中心性數(shù)值在0.00~0.87,共被引頻次在0~41次,被引頻次在0~5 004次。根據(jù)普賴斯文獻增長曲線[4]、年度分布曲線及關鍵詞突現(xiàn)文獻的共被引頻次激增情況[5],將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研究的文獻發(fā)表時間段劃分為3個階段,即從屬與萌芽期、確立與初探期、發(fā)展與繁盛期(如圖1所示)。為清晰地劃分發(fā)表時間的階段,對中心性數(shù)值≥0.40,共被引頻次≥10次,且被引頻次≥2 000次的7篇文獻進行二次檢索,并進一步搜集這7篇文獻的相關信息(見表2)。
2.1.1? 從屬與萌芽期(1957—1984年)
體育運動不僅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還具有德育功能[13-17]。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而言,較早出現(xiàn)在國際學術界、頗具影響力的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是Karvonen于1957年發(fā)表的《健身對心率的影響:一個縱向研究》。該文闡釋了體育運動對健康成年人心率變異性的改善功效,以及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保護作用[18],是較早地從生物醫(yī)學角度研究體育運動作用的文獻。而后,體育運動影響骨骼發(fā)育、呼吸系統(tǒng)和肌肉組織等方面的研究相繼問世[19-21],并發(fā)表于國際期刊。與此同時,Borg 等在1982年通過對比不同體型和不同健康水平的成年人在不同運動強度下肌肉耐力變化的情況,得出3個結論:中高強度的運動負荷能增加健身者血清tPA的活性;對于男性而言,傍晚進行體育健身的效果更佳;規(guī)律的體育運動可降低健康成年人的冠心病發(fā)病率等[15]。Baecke等在1982年發(fā)表的論文中提出,學習任務或工作量是制約人們參與體育健身的一個重要因素[22]。從文獻被引頻次和中心性數(shù)值而言,Borg等[6]從不同角度揭示了體育運動對人的機體健康的促進作用,是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研究領域的重要文獻。
這一階段關于體育健身作用的研究主要與醫(yī)學和社會學相關,并且有關研究顯示了體育運動在促進個人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1.2? 確立與初探期(1985—1999年)
隨著各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通過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作用日益凸顯,關于體育健身作用的研究在國際學術領域逐漸由從屬于“體育運動”概念外延研究發(fā)展形成了單獨的研究方向。
“體育活動”“體育鍛煉”和“體育健身”是不同的概念,然而,這些概念常被國際學術界混淆使用。Caspersen等[7]于1985年對以上3個概念進行了界定:1)體育活動是由骨骼肌產生的任何身體活動,會產生可測量的能量消耗,日常生活中的體育活動具有運動性、休閑性等;2)體育鍛煉是重復性的一種體育活動,它以改善或維持身體健康為階段目標或最終目標;3)體育健身是一組與體質健康或運動技能相關的同一屬性動作集合,這些動作可在特定的條件下進行測量與評估。該文對“體育活動”“體育鍛煉”和“體育健身”進行了概念內涵的界定,是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早期研究中較重要的理論。
20世紀末,人們對健康的需求發(fā)生了變化。體育運動的健康促進作用被人們普遍認知,有關此類的研究也歷久常新。有學者[9]從預防醫(yī)學角度研究了體育運動的健康促進作用,并在成年人死亡危險性評估報告中提出,體育運動不足者的心血管、癌癥發(fā)病率及死亡率較高。此后的幾年中,有學者在體育運動的健康促進策略研究中逐漸轉向了對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關注,例如:Russell等[10]認為,公共衛(wèi)生事件是公共場所發(fā)生的影響人的健康的事件,加強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防控,有助于預防傳染性病毒疫情。上述2篇論文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機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示。
隨著統(tǒng)計學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有許多學者運用統(tǒng)計學方法和原理分析人的行為。例如:Cohen等[8]將統(tǒng)計學運用到行為科學研究領域,出版了《行為科學的統(tǒng)計學分析》一書,該書在樣本量方面提出了新的觀點。同年,Cohen等[23]的《統(tǒng)計能力分析:一個計算機程序》出版。上述2本圖書較早地將統(tǒng)計學應用于行為科學研究領域,為體育健身方面的實證研究相關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與分析提供了理論參考,受到了運動心理學、體育行為學、體育健身研究者的關注。
這一階段盡管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受臨床醫(yī)學、預防醫(yī)學及其他學科的影響,但關于體育健身的本質、作用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更為多見。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而言,1985—1999年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實現(xiàn)了質變與量變的統(tǒng)一,身體運動功能研究成為促進人的身體發(fā)育、提高體能和改善體質健康的一個研究領域。
2.1.3? 發(fā)展與繁盛期(2000—2016年)
從2000年開始,運動醫(yī)學、運動生理學等方向的許多科研團隊對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作用展開更為深入的探討,并形成了基于控制運動強度的體育健身方案[24],提出了老年人長期參與體育運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松等疾病的發(fā)病率[12,25]。
隨著心理學、社會學與體育學的交叉,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范疇日益擴大,研究者對于體育健身的心理學機制、社會學機制展開了深入探討。1)自我決定理論是關于人的行為自我決定的動機理論,強調個人行為的自主性、行為選擇的自由性、行為方式的自控性[11],解釋人的需求與自我決定行為的本質,厘清“什么是行為目標”和“為什么要達成目標”這兩大問題[26]。自我決定理論作為體育健身行為的心理機制成為一些學者研究的重點。有一項針對加拿大和希臘青少年學生的研究[27]表明,青少年親睞于通過體育健身獲得滿足感和專注體驗,通過行使體育健身權利來實現(xiàn)體育運動承諾。該研究揭示了:滿足個體的主觀需求可以使其產生積極的自我;而如果被試的體育健身主觀性需求受到限制,則會引發(fā)個體不適感,從而產生負向情緒,甚至會加速產生心理疲勞[28]。2)有研究顯示,一些社會學研究者認為,體育健身具有特殊的促進人的社會適應的作用?!妒澜缧l(wèi)生組織憲章》中提到: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是一種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善狀態(tài)[29]。而體育健身是個人的一種身體活動、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結合,與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密切相關。通常情況下,成年人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社會適應就越好[30]。而社會支持是來自于他人的一般性或特殊性的支持,例如,朋輩的支持。成年人參與體育健身源自朋輩的支持,則更能激發(fā)其體育健身的熱情,減少其對體育健身的消極情緒[31]。這種社會支持對人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識有益[32]。而未成年人參與體育健身時,源自父母的支持則會使其更積極地參與體育健身[33]。以上體現(xiàn)了在“體育健身”方面研究的繁盛期學術界的研究主題。
2.2? 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熱點分析
研究熱點指數(shù)量較多且內在關聯(lián)的文獻群所形成的焦點問題,而某一研究領域在某一時間段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可體現(xiàn)出該研究領域在該時間段的熱點問題。文獻計量學理論認為,Cite SpaceⅢ中的Modularity Q和Silhouette 可體現(xiàn)主題聚類形成的研究熱點:Modularity Q指標在0~1區(qū)間,其值越接近1,則代表該主題聚類效果越好,主題聚類的論文研究內容的關聯(lián)性越緊密;Silhouette指標在-1~1區(qū)間,其值越接近于1,說明聚類后的主題涵蓋的論文內容更加相近[34]。
本研究測得Modularity Q=0.803 9,Silhouette=0.620 1,說明本主題聚類具有合理性。對共引文獻標題、主題詞、關鍵詞等進行聚類排序,獲得485個網(wǎng)絡節(jié)點及2 231條連接線,以及13個主題聚類高密度集群。使用mutual information計量法獲得核心詞,這些詞聚焦了關于體育健身研究的3個方向:體育測量、運動干預與效果,并且主要集中在6大熱點主題中。包括:體育測量工具的研制、運動處方、體育健身計劃、認知發(fā)展、情感獲益、身體自尊。這些熱點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形成了“體育健身”方面研究的主要問題。
2.2.1? 測量工具的研制
研究體育健身的心理機制旨在促進和調節(jié)體育健身行為,需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強的測量工具[7]。研制心理測量工具,有益于加深對心理學相關理論的認識,有益于對體育健身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有利于有針對性地制定運動處方和體育健身計劃,以達到改善體質的目的[19]。
大量心理測量工具的研制為體育健身領域研究的開展發(fā)揮了輔助作用。1)Bassett采用加速度計、多軸運動傳感器等工具對體育健身中的能量消耗進行了實時監(jiān)測[35],并對體育健身的監(jiān)測指標進行了可行性評估,為體育健身監(jiān)測儀器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jù)。2)Craig通過對12個國家的調研,形成了《國際體育健身活動量表》(IPAQ)[36],為后續(xù)研究者評估成年人體育健康水平提供了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測量工具。如今,IPAQ已被修改和翻譯為中文版,并被中國學者廣泛使用[37]。3)老年人是“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Folstein等[38]針對65歲以上人群研制了《簡易智力狀況檢查》(MMSE),MMSE具有快速、簡便的特點,可為老年人智力測驗和診斷提供測量工具。Kinugasa等[39]還研制了《老年人社區(qū)體育健身量表》,使得老年人身體運動功能的量化評價成為可能。
2.2.2? 體育健身干預
體育健身干預即制定實用性、實效性強的干預策略以促進個人體育健身行為。從文獻計量學角度而言,該研究方向包括2大熱點主題:運動處方和體育健身計劃。
1)運動處方。運動處方是根據(jù)醫(yī)學檢測結果,根據(jù)體育健身者的健康狀況、體能及心血管功能,用處方的形式選擇體育項目、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及運動頻率;是指導體育健身者有目的地、有計劃地、科學地健身的一種方法。Karvonen等[18]和Blair等[9]分別從生物醫(yī)學和預防醫(yī)學的角度探討了體育運動對人的心血管系統(tǒng)的積極作用,Paffenbarger等[40]從流行病學角度,通過對受試的45~84歲男性的身體運動功能的3次跨年度調查發(fā)現(xiàn),適度的體育運動可降低中老年男性冠心病發(fā)病率。以上這些研究對科學制定運動處方具有啟示意義。當前,已有大量關于運動處方的研究問世,例如:針對高血壓、克羅恩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制定的運動處方。這些研究成果為針對特殊人群制定運動處方提供了參考,從醫(yī)學、訓練學角度解釋了“如何科學地進行體育健身”。隨著康復醫(yī)學的發(fā)展,運動處方受到體育健身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并成為該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
2)體育健身計劃。體育健身計劃是將體育健身的時間、地點和方式等具體化。有研究者在探討體育健身計劃的形成機制時認為,自我效能與體育健身計劃密切相關,高效能感的人更易克服困難而形成體育健身計劃、制定克服困難的體育健身計劃。尤其在“體育健身行為決定后至行動前”的階段,高效能感能促使個人制定詳細的體育健身計劃,是體育健身計劃實施的重要因素[41]。另有一項研究表明,體育健身計劃對體育健身行為具有預設效應,而且,體育健身計劃還是體育健身意向和體育健身行為間的一個中介變量[42]。體育健身計劃是為實現(xiàn)體育健身行為而建立的行為模擬,它有益于個人形成對體育健身目標的認知,有助于激發(fā)個人體育健身行為和體育健身習慣的養(yǎng)成[43]。
2.2.3? 體育健身的作用
體育健身的作用即研究體育健身的作用機制,旨在為掌握體育健身對人的身心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使個人在體育健身中獲得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發(fā)展。從文獻計量學角度而言,該研究方向涵蓋了3個熱點主題:認知發(fā)展、情感獲益、身體自尊。
1)認知發(fā)展。隨著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有所進展,體育健身對人的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在學術界得到廣泛的討論,并成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話題。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方式和認知水平,對其情緒及行為有著決定性作用,會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直接影響[44]。有一項臨床試驗表明,長期參與體育運動能改善情緒、自我意識及認知水平,促進心理健康[45],例如:Dustman等[46]比較被試在體育健身時的注意瞬脫、時間知覺、空間知覺等認知過程中的神經網(wǎng)絡特征和腦空間,構建了知覺動作技能認知加工理論模型,得出了結論:長期參加體育運動的男性有較短的事件相關電位(ERP)潛伏期、較強的中樞抑制作用、較好的認知表現(xiàn)和視覺靈敏度。
2)情感獲益。情感是個人應對生活事件時所持的一種情緒態(tài)度[47]。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理論被運用于體育健身研究中,“體育健身的心理效益”受到廣泛地討論,“體育健身可以使人的情感獲益”成為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1)對于老年人,體育健身與積極情緒正相關,經常參加體育健身不僅可以緩解消極情緒,還可以使老年人的情感獲益,并使其認知活力增強[48]。美國某健康組織提出:老年人應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其運動處方應包含有氧運動、肌肉強化練習和靈活性練習等[49]。2)有研究[50]顯示,在3~5周歲的男童中,超重男童日間運動活躍度明顯低于非超重男童,該年齡段男童在日間缺乏運動是導致其體質量增加的一個因素[50];學齡期兒童和青少年每天參加60 min以上、中度或劇烈的、愉悅身心的體育活動,有益于其積極情感的激發(fā)和身心健康[51];對于青少年而言,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對身心健康具有促進作用[52];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體育運動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情感表達、皆具有積極作用[53]。
3)身體自尊。身體自尊是自尊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對身體運動功能的自我評價,對體型和體質健康的自我評價等。有一項研究[54]表明,體育運動的持續(xù)時間和運動量能夠體現(xiàn)個人的身體自尊水平,通常情況下,有體育運動習慣的人往往具有更高的身體自尊水平,體育運動是改善個人身體自尊的有效干預方式[54]。由于身體自尊與人格自尊在心理變化上具有同向性,因此,探討身體自尊對分析人的體育健身心理機制及體育健身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 ?結束語
本研究在文獻計量學理論基礎上,量化分析了1957—2016年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的時間演化階段和研究熱點,得出如下結論。
1)1957—2016年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從屬與萌芽期、確立與初探期、發(fā)展與繁盛期,其研究歷程遵循了研究成果從少至多、研究方法從簡到繁、研究現(xiàn)象由表及里的規(guī)律。隨著其他學科的新理論、新方法在體育學研究中的運用,以及體育學與社會學、醫(yī)學、生理學、統(tǒng)計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交叉與融合,關于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呈現(xiàn)理論多元化的特點。
2)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熱點主要圍繞體育健身的行為機制、心理機制和作用機制展開多領域、多視角的研究,闡釋了“如何形成體育健身行為”“如何科學評估身體運動功能”“體育健身有何作用”3大核心問題,包括3個研究方向(體育測量、體育健身干預、體育健身的作用),6個熱點問題(體育測量工具的研制、運動處方、體育健身計劃、認知發(fā)展、情感獲益、身體自尊)。這些研究熱點與醫(yī)學、心理學、生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相關,體現(xiàn)了“體育健身”方面研究論文內容的主題。
從“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的時間脈絡和研究熱點可知,該領域的研究還存在薄弱方面,例如:系列性研究缺乏、縱向研究不足。盡管本研究從量化的角度揭示了“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的歷時性和共時性特征,但是,對“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的系統(tǒng)性綜述還需進一步完善?;诖?,筆者認為,中國的“體育健身”方面的研究要綜合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相關理論和方法,從某一視角深入地、系統(tǒng)性地進行研究。同時,要加強“體育健身”方面的實驗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志榮,張春甫,周學榮. 江蘇省高校教師體育健身活動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J]. 體育科學,2005,25(2):64.
[2]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EB/OL]. (2014-10-20)[2019-04-01]. http://www.gov.cn/xinwen/2014-10/20/content_2767791.htm.
[3]? 董寶林,張歡,蔡玉軍. 國外競技體育相關研究的發(fā)展探驪[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6(4):354.
[4]? 姜春林. 普賴斯與科學計量學[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1,22(9):20.
[5]? 孟連生. 文獻計量學與中國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M]. 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54-70.
[6]? BORG G A V, SKINNER J S. Dynamic strength and muscular endurance in young men differing in body size and the level and type of physical activity[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1982, 14(2): 146.
[7]?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CHRISTENSON G M.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J]. Public Health Reports, 1985, 100(2): 126.
[8]? COHEN J.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8: 45-80.
[9]? BLAIR S N, KOHL H W, PAFFENBARGER R S, et al. Physical fitnes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men and women[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89, 262(17): 2395.
[10]? RUSSELL P R, PRATT M, BLAIR SN,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95, 273(6): 402.
[11]? DECI E L,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5: 35-89.
[12]? HASKELL W L, LEE I M, PATE R R,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updated recommendation for adults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7, 39(8): 1423.
[13]? 陳永軍. 孔子和柏拉圖體育思想的比較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4):10.
[14]馬德浩. 體育的哲學內涵:基于尼采哲學的探究[J]. 體育科學,2010,30(11):86.
[15]? 張加林. 孔子與亞里士多德體育思想比較研究[D]. 太原:中北大學,2014.
[16]? 聶嘯虎. 亞里士多德體育思想淺析[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86(1):22.
[17]? 雷美玲,唐永干. 亞里士多德體育思想之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5):158.
[18]? KARVONEN M J, KENTALA E, MUSTALA O. The effects of training? on heart rate: a longitudinal study[J]. Annales Medicinae Experimentalis Et Biologiae Fenniae, 1957, 35(3): 307.
[19] WILLIAMS J G P. Medical aspec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fitness[J]. Medical Aspec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Fitness, 1965, 32(1): 46.
[20]? DUBS R. Sport fitness and ENT diseases [J]. Schweizerische Zeitschrift Für Sportmedizin, 1968, 16(2): 74.
[21]? DAVIES K J A, QUINTANILHA A T, BROOLS G A, et al. Free radicals and tissue damage produced by exercise [J]. Biochemical & Biophysi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982, 107:4(4): 1198.
[22]? BAECKE J A H, BUREMA J, FRIJTERS J E R. A short questionnair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i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982, 36(4): 936.
[23]? COHEN J, BORENSTEIN M.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a computer program[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8: 46-93.
[24]? AINSWORTH B. 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an update of activity code and MET intensities[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00, 32(9): 498.
[25]? TANAKA H, DINENNO F A, MONAHAN K D, et al. Aging, habitual exercise, and dynamic arterial compliance circulation[J]. Circulation, 2000, 102(11): 1270.
[26]? DECI E L, 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2000, 11(4): 227.
[27]? VLACHOPOULOS S P, MICHAILIDOU S.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autonomy, competence, and relatedness in exercise: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exercise scale[J].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2006, 10(3): 179.
[28]? ADIE J W, DUDA J L, NTOUMANIS N. Autonomy support, basic need satisfaction and the optimal functioning of adult male and female sport participants: a test of basic needs theory[J]. Motivation & Emotion, 2008, 32(3): 189.
[2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amb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 official record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o. 2[M]. New York: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46: 100.
[30]? SARASON I G, SARASON B R, PIERCE G R, et al. A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to increasing blood dona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1, 21(11): 896.
[31]? HAGGER M S. The processes by which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motes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 trans-contextual model[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95(4): 784.
[32]? ALFANO C A, GINSBURG G S, KINGERY J N. Sleep-related problem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7, 46(2): 224.
[33]? KIM D, SUBRAMANIAN S V, KAWACHI I. Social capital and physical health[M]. New York: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2008: 139-190.
[34]? 衛(wèi)軍朝,蔚海燕. 基于CiteSpaceII的數(shù)字圖書館研究熱點分析[J]. 圖書館雜志,2011,30(4):70.
[35]? BASSETT D R, AINSWORTH B E, SWARTZ A M, et al. Validity of four motion sensors in measuring moderate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0, 32(9): 471.
[36]? CRAIG C L, MARSHALL A L, MICHAEL S, et al.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12-countr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3, 35(8): 1381.
[37]? 彭云志. 大學生休閑活動態(tài)度量表的編制與信效度分析[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8):89.
[38]? FOLSTEIN M F, FOLSTEIN S E, MCHUGH P R. “Mini-mental state”:a practical method for grading the cognitiv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ian[J].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1975, 12(1): 189.
[39]? KINUGASA T, NAGASAKI 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motor fitness scale for older adults in the community[J]. Aging, 1998, 10(4): 295.
[40]? PAFFENBARGER R S, HYDE R T, WING A L,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changes in physical-activity level and other lifestyle characteristics with mortality among men[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3, 328(8): 538.
[41]? SCHWARZER R. Modeling health behavior change:how to predict and modify the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behaviors[J]. Applied Psychology, 2008, 57(1): 1.
[42]? MANNETTI L, PIERRO A, HIGGINS E T, et al. Maintaining physical exercise:how locomotion mode moderates the full attitude-intention-behavior relation[J]. Basic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12, 34(4): 295.
[43]? MUMMERY W K, SPENCE J C, HUDEC J C. Understanding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 in canadian school children and youth: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2000, 71(2): 116.
[44]?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85: 57-103.
[45]? TOMPOROWSKI P D, ELLIS N R. Effects of exercise on cognitive processes: a review[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6, 99(3): 338.
[46]? DUSTMAN R E, EMMERSON R, SHEARER D. Physical activity, age, and cognitive-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 [J]. Journal of Aging & Physical Activity, 1994, 2(2): 143.
[47]? SUH E, DIENER E, OISHI S, et al. The shifting basis of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s across cultures: emotions versus norm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2): 482.
[48]? CHODZKO-ZAJKO W J, PROCTOR D N, FIATARONE S M A, et al.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9, 41(7): 1510.
[49]? CHODZKO-ZAJKO W J.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the role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9, 41(7): 992.
[50]? TROST S G, SIRARD J R, DOWDA M,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in overweight and non-overweight pre-school children[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2, 27(5): 834.
[51]? STRONG W B, MALINA R M, BLIMKIE C J R, et al. Evidence based physical activity for school-age youth[J].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5, 146(6): 732.
[52]? SALMON P.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ensitivity to stress: a unifying theory[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1, 21(1): 33.
[53]? BANDURA A.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M].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7-94.
[54]? LEGRAND F D. Effects of exercise on physical self-concept, global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in women of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with elevated depressive symptoms[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14, 36(4):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