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順
當前的語文試卷中,閱讀所占的比重較大,而考查的范文又不是教材的原文,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文本的講解,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得到提高。然而,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又是怎樣的呢?為此,我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一、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我發(fā)現(xiàn)中學的閱讀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教師授課公式化,缺乏個性解讀
在調查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語文教師仍堅持著傳統(tǒng)的格式:疏通生字詞,簡介背景、作者,劃分段落,歸納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色。很多教師在授課時,幾乎是把教參復述一遍,屬于自己的個性解讀實在太少。有位教師講授《走一步,再走一步》,他把文本所蘊含的哲理歸納為:在人生道路上,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解決掉,終將戰(zhàn)勝大困難。這是教參供教師參考的,概括得也很準確,但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唯一的答案。諸如“只有擁有信心,才有可能取得勝利”“堅持就是勝利”等等都是文本所蘊含的哲理。
2.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習
“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早已被許多專家、學者所詬病,但在幾所學校仍有頑強的生命力。
我曾問過不少學生:“老師上課經(jīng)常提問嗎?”“你經(jīng)常回答老師的提問嗎?”學生的回答令我汗顏:“老師不常提問,即使提問,我們也沒時間思考,最后還是老師自己回答?!边@種教學模式的弊端我不必贅述,但我們必須直面這一事實。
3.脫離文本,肆意延伸
新《語文課程標準》十分注重“自主、合作、探究”,講究對文本的“拓展、延伸”。但我認為這種“延伸”是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是對文本的更深層領悟,如果脫離文本,肆意延伸,那就是舍本逐末。
有位教師在結束《我的叔叔于勒》時提問:“如果你是于勒,你會怎樣對待菲利普夫婦?”我認為這種延伸脫離了文本,沒有透過現(xiàn)象抓本質。其實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在我們國家里,你如果有一個窮困潦倒的弟弟,你會怎樣對待他?”學生討論后,必然會認識到菲利普夫婦認錢不認人是那個社會制度造成的,這樣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內涵。
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
通過這次調查,我發(fā)現(xiàn)閱讀教學的弊病太多,改革的步伐太緩慢,到底該怎樣進行文本解讀呢?
從形式上說,語文課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有兩條路經(jīng),一條是從人文內容切入激活工具的應用,一條是從工具運用的角度切入負載人文內容。
1.遵循閱讀規(guī)律
文本解讀要求創(chuàng)造性理解文本,面對文本有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解讀態(tài)度,你的話語只適用這個文本,而不是所有的文本都可以用;尤其反對習慣的常識的價值觀線性地平面地去套文本,說些文本中基本沒有或者完全不包含的意思。從形式上說,就是要讀出文本的獨特樣式,讀出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這一個”,而不是拿豐富的文本去簡單印證那些最低的知識。
正如我們欣賞一處美景,觀者首先看到的不是一棵樹、一條河、一片草地,而是由森林、河流、草原組合起來的整個畫面。如同美景一樣,文章之美也是一個整體,學生閱讀文本必須遵循先整體后局部再整體的原則。首先整體感知,從直觀感受入手,感知文章的主題,感知作者通過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對文章先有一個初步的總體印象,然后“精讀”,尋找一個突破口、切入點,從某一方面,某一問題,某一段落等角度入手,仔細推敲與琢磨,最后再回到整體,站在更高的層面回望課文,側重鑒賞評價,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進而真正把握文章的真諦。
2.提倡個性化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边@里重點強調的是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在重視學生個性化體驗。師生能用現(xiàn)代眼光獨到地體會或拓展文本意義。我認為教師同樣應做到這一點。教師在備課時,應先拋開教參,對文本進行自我感受、分析,再拿教參來參照對比。這樣,既能對學生的個體閱讀進行有的放矢的疏通、引導,又能準確地把握要點,切中要害。
例如,有位教師執(zhí)教魯迅先生的 《風箏》一課,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 有人學生說:“作者追求崇高,但禁錮了自由的人性。通過風箏來反映世間的對人性的禁錮和人心的焦慮?!庇械膶W生說:“作者面臨困境,為人類思考著心靈的出路。面對困境而無路可走的時候,需要一位‘心靈調劑師來幫助我們走出困境。”通過學生個性化閱讀,揭示了文章與讀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給予學生以聞所未聞心靈碰撞;它非常的人性化,莊嚴而又嫵媚,并且具有穿透力。
3.深入鉆研教材,切忌華而不實
雖然“一言堂”不好,但表面的“熱鬧”不代表學生有所收獲。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但這“動”一定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動”過之后學生要有所獲。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