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昆
【關(guān)鍵詞】超早期急性腦梗塞;介入選擇性動脈溶栓并動脈支架血管成形術(shù);靜脈溶栓;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biāo)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162-01
在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中,急性腦梗塞十分常見,具有較高致殘率和病死率,其主要是由于人體腦組織的血流突然中斷所致的腦組織壞死[1]。急性腦梗塞主要以言語障礙、智力障礙、突然暈厥、失去知覺、截癱等作為臨床表現(xiàn),若治療不及時,易增加其死亡風(fēng)險。而根據(jù)臨床研究顯示,在超早期(即4小時內(nèi)),及時改善患者腦代謝和恢復(fù)腦血流,能夠使患者致殘率和死亡率明顯降低[2]。本研究通過分析動脈溶栓治療的優(yōu)勢,并對其效果進行探討,詳情見下文描述。
1.1基線資料
將超早期急性腦梗塞患者列為本次研究對象,共收治60例,收治年限在2017年度至2018年度間,觀察組共30例、對照組30例,前者實施動脈溶栓治療、后者實施靜脈溶栓治療。
30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段在37歲-67歲之間,平均年齡(52.13±1.65)歲。
30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段在38歲-67歲之間,平均年齡(52.88±1.54)歲。
二者各項資料無差異,用P>0.05表示能夠比較。
1.2方法
兩組均進行介入選擇性動脈溶栓并動脈支架血管成形術(shù)治療?;颊咴谌朐汉螅M行常規(guī)治療,并進行吸氧。在實施溶栓治療前,給予其5mg地塞米松加20mL氯化鈉溶液(0.9%);將血壓控制在160/90mmHg。患者保持24小時臥床,待24小時后,接受CT檢查,給予其注射阿司匹林,劑量在每日150-300mg,共治療1周;一周后改為每日100mg,連續(xù)使用。
對照組30例行靜脈溶栓治療。
首先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并對每位患者阿替普酶用量進行計算,共0.9mg/kg,其中90%靜脈滴注、10%靜脈推注。
觀察組30例行動脈溶栓治療。
選擇Seldinger穿刺法于股動脈進行穿刺,并在肝素抗凝下實施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明確相應(yīng)血管,并將導(dǎo)管置于與梗死部位接近位置,將30-50U萬U尿激酶溶于20mL氯化鈉溶液中(0.9%),在15分鐘至30分鐘內(nèi)完成,每15分鐘復(fù)查一次,一旦發(fā)現(xiàn)存在血管狹窄情況,應(yīng)立即將動脈支架植入,從而避免再次梗塞。
1.3觀察指標(biāo)
觀察組、對照組各項指標(biāo)進行比較,指標(biāo)包含:凝血指標(biāo)、不同時間段NIHSS評分、致殘率和血管再通率。
1.4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用SPSS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涉及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涉及計量資料,用±表示/T值檢驗,兩組各項指標(biāo)中(凝血指標(biāo)、不同時間段NIHSS評分、致殘率和血管再通率)存在差異,則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對比2組凝血指標(biāo):見表1:
表1 2者凝血指標(biāo)的比較
2.2 比較兩組不同時間段NIHSS評分
觀察組30例患者和對照組30例超早期急性腦梗塞患者不同時間段NIHSS評分相比較,前者更低,P<0.05。如表2:
表2 2者不同時間段NIHSS評分的比較(分)
2.3將兩組致殘率和血管再通率進行比較
觀察組致殘率低于對照組、血管再通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3:
表3 2者致殘率和血管再通率的比較(%)
3 討論
急性腦梗塞是一種嚴(yán)重疾病,主要以40歲以上人群作為高發(fā)人群,其中男性發(fā)病率與女性相比較高[3]。采用動脈溶栓治療能夠使溶栓的治療窗口得以延長,從而為患者奪得珍貴的搶救時機,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超早期急性腦梗塞患者治療后凝血指標(biāo)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P<0.05)。觀察組30例患者和對照組30例超早期急性腦梗塞患者不同時間段NIHSS評分相比較,前者更低,P<0.05。觀察組致殘率低于對照組、血管再通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超早期急性腦梗塞應(yīng)用動脈溶栓相比靜脈溶栓治療效果更佳,且能夠改善其凝血功能,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
參考文獻
黃德波, 毛獻泉, 徐振強, et al. 支架取栓與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大動脈閉塞型腦梗死的療效對比[J]. 臨床薈萃, 2019, 34(7):617-621.
羅崗, 黃祎諾, 莫大鵬, et al. 后循環(huán)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nèi)治療與靜脈溶栓的對照研究[J]. 中國卒中雜志, 2019, 14(04):309-316.
賀辰龍, 宋增平, 白冰,等. 介入技術(shù)在超早期大血管閉塞性腦梗死中的應(yīng)用[J]. 河北醫(yī)藥, 2018, 40(3):43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