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大學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能夠更多的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培養(yǎng)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尤為重要,能夠讓青年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堅定理想信念,培養(yǎng)家國情懷。對青年學生在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有效途徑培養(yǎng)學生志愿服務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有效途徑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也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方式。青年大學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讓青年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彰顯奉獻精神,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堅定理想信念、提升自己,增強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志愿服務尤為重要。
一、青年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
1、志愿服務興趣不高,服務內容單一
我國志愿服務起步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大學生對于志愿服務了解不夠充分,雖然學生志愿者的注冊人數(shù)較多,但是在實際參與活動時積極性不高,一部分學生認為,學生的本職就是學習,志愿服務活動與我很遠,對于走出校園,深入社會進行服務不主動。另外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有些志愿活動變成了形式主義,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積極性便很難調動學生們的共鳴。志愿服務活動內容形式單一,活動形式和所學專業(yè)結合度不高,活動簡單的與“學雷鋒做好事”劃等號,活動形式創(chuàng)新性不足,學生并沒有從內心深處認識到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重大意義。
2、專業(yè)和個人優(yōu)勢發(fā)揮不足,服務依賴性強
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時,除個別的專業(yè)能應用在實際活動中,大部分專業(yè)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并未發(fā)揮其優(yōu)勢,志愿服務內容和專業(yè)結合度不高。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自我思考較少,個人優(yōu)勢和特長不能發(fā)揮,大部分學生依賴組織部門,有一種“隨大流”的思想。志愿服務的“魅力”是在于讓志愿者在活動中感受自我生命存在的價值,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沒有讓學生感受到自我價值,學生的主動性就會大大的降低。
3、缺乏完善的志愿服務體系結構,缺乏規(guī)范性和理論指導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志愿服務體系結構尚未完善。雖然有正式的組織部門帶頭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但是大部分重心是放在志愿者招募上,人員招募以后,組織部門沒有專業(yè)的人員開展相關的理論培訓指導,學生在參加志愿服務時沒有理論作為基礎,就會對志愿服務認識不夠深刻,在服務時不能夠充分調動個人主動性。大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志愿服務網(wǎng)絡管理體系,沒有專業(yè)的志愿服務管理網(wǎng)站,導致志愿服務人員信息保留不長、不夠完善,沒有健全和長效的社會服務機制。
二、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模式,增強服務意識
1、搭建平臺,激發(fā)學生興趣
學生大部分參與的是學校內部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高校之間的交流、上級組織的大型志愿服務活動往往參與較少,高校應該加強校級之間的交流,給學生搭建更廣闊的平臺。另外,學校應與上級部門積極溝通,包括一些正規(guī)的社會組織,可以通合作如扶貧助殘、鄉(xiāng)村支教、搶險救災、體育賽事等公益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志愿服務平臺,使他們自身價值得到實現(xiàn),開拓視野,尋找適合學生自己的志愿服務,能夠在服務得到鍛煉,在社會中體驗存在感。
2、發(fā)揮學生優(yōu)勢,讓學生被動變主動
學校在招募志愿者的前期,可以全面掌握志愿者的專業(yè)特長或者個人特長,結合志愿者本身的特長和活動的要求,有效的發(fā)揮學生在活動中的作用。學生在利用專業(yè)和展現(xiàn)個人特長的時候,能夠讓學生真正有思考的參與其中,學生真正會感到自己是參與者,而不是活動的完成者。讓學生在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感到自己的價值,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良性循環(huán),學生會主動去參與志愿服務。
3、完善服務體系,開展理論指導
提高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還需要一個管理機制的平臺,有效的管理學生的志愿服務信息及時長。同時充分利用網(wǎng)絡、媒體等載體加大宣傳,提高大學生對志愿者的認可。聘請專業(yè)人士開展志愿服務理論指導,對于如何開展志愿服務、志愿服務活動中的注意事項等進行培訓,讓學生在理論指導下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氛圍,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志愿服務隊伍。
4、落實激勵措施,完善獎勵機制
每次志愿服務活動結束,學校相關組織部分都要及時總結,階段性的對于表現(xiàn)突出、貢獻較大的學生給與表彰并在各媒體平臺宣傳。對于受到表彰的學生可以在評獎評優(yōu)、就業(yè)推薦等方面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考慮,帶動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的熱情。同時,學校對志愿者參與公益事業(yè)應該鼓勵和支持。
通過微信平臺,微博等在校內廣泛宣傳優(yōu)秀志愿者的先進事跡,組建優(yōu)秀學子宣講團,用真實的例子,真實的志愿者體驗,對志愿服務的精神與理念進行推廣,引導大學生在樹立志愿服務觀,著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林世基,黃長恩,時瑞茹.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情況調查分析 ——以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為例[J].才智,2020,(16):114.
[2]徐建軍,楊曉偉,唐果.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參與和諧社區(qū)建設的模式總結與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J].中國市場,2017,(20).218-219,223.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218.
基金項目:
沈陽工程學院2019年度輔導員專項研究課題;課題名稱:培養(yǎng)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DYZX201912
作者簡介:吳洋(1985.03-),女,漢,遼寧省阜新市人,職稱:講師,學歷:本科,學位: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