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昊
摘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著重對學生自身的解題能力進行有效培養(yǎng),這在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生涯中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初中時期的數學知識已經非常深奧,其中不僅包含數字、單位概念以及圖形等,更逐漸包含邏輯性與抽象性的內容,著重考驗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時期數學課程的實際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對學生們的解題能力進行著重培養(yǎng),基于切實有效的方式對學生數學問題的解題能力進行強化提升。
關鍵詞:初中時期;學生;數學;解題能力;提高方法
新課改的全面施行,對學生的要求也更為嚴格,學生只會做某一種題型的問題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發(fā)展的實際要求了,題目種類也變得更為多樣化,這要求學生一定要對解題技巧進行熟練掌握。只有學生具備良好的問題解答能力,才能夠實現(xiàn)融會貫通,才能夠舉一反三。初中時期的學生要迎接中考,數學知識是中考當中的重點科目,所以一定要對學生的解題能力進行著重培養(yǎng)。在初中數學課程的實際教學當中要用怎樣的方式對學生解題能力進行培養(yǎng)呢?本文針對當前初中數學課程實際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析,希望能夠為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當前初中數學課程實際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在初中數學課程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數學知識的時候更加注重概念知識,欠缺實踐性。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更加傾向對概念知識進行講解,對公式進行模擬套用,而卻未重視問題解決過程當中的解題思路。例如教師在講解《數軸》相關知識的時候,很多教師都會把數軸概念當成重難點知識進行多次強調與講解,但是學生卻只能記住概念,難以對其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因此在后續(xù)相關題目的解答過程當中,無法把數軸相關概念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應用。
二、初中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教學提升措施
(一)著重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理解
大多數疑難問題都是基于簡單知識點逐漸提煉而成的,針對數學課程來講也是這個道理,所有高難度題型都是基于數學基礎知識之上形成的,不管考試的時候題目會發(fā)生怎樣的改變,核心基礎都并不會發(fā)生變化。因此,如果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當中重視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對基礎知識進行牢固掌握,同時在實際教學中針對解題方式進行細致講解,就能夠讓學生對不同題型對應的解題技巧進行快速掌握。
(二)對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進行有效培養(yǎng)
不管是在考試中還是在日常習題訓練當中,審題習慣都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在拿到題目以后要求學生一定要仔細而認真地進行審題。在對題目進行閱讀的時候,將已知條件以及未知條件都找出來,一邊對題目進行閱讀一邊進行思索,為問題解答提供必要的思路。同時要求學生對題目含義進行充分了解,基于題目中的文字序數,抓住重點字眼,并且把輔助圖形當中的隱含條件都畫出來。最后對條件以及題目解答目標之間存在的真正含義等進行深入分析,基于判斷將正確的解題思路整理出來。這樣的過程就是—個完整的審題過程,在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之后,遵照上述步驟逐步去做,就能夠規(guī)避由于審題不嚴而產生的失誤,實際上這是一種極為關鍵的解題能力。
(三)對學生的數形結合、思維轉換創(chuàng)造性解題方式進行培養(yǎng)
初中學生在對數學知識進行實際學習過程中,幾何圖形占有極為關鍵的作用,也就是通常所講的重難點知識。為了能夠強化提升學生對問題進行解答的能力,教師一定要對學生們的數形結合能力進行著重培養(yǎng)。很多學生在習題練習過程當中欠缺相應的能力經驗,一般都是把圖形類的習題當成圖形習題進行解答,將數字類習題也簡單地當成數字習題進行解答,卻并未考量過數形之間存在的關聯(lián),以及其是否能夠進行轉換與結合。比如,教師在講解《平面直角坐標系》相關知識的時候,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基于實際問題將平面直角坐標體系和相關概念內容抽象出來,讓學生們能夠對平面直角坐標體系的原點、橫軸與縱軸等進行認知與理解,能夠基于坐標描點進行坐標寫出,使學生能夠感知到平面中的點和有序實數之間存在的對應關系。在為學生講解《平面直角坐標系》相關知識的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屬性轉換特征進行應用,將數學轉變成圖形。在題目內容由點寫出坐標之后,將數字轉變成圖形,特征就能夠非常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了。在由坐標進行描點的過程當中,如果教師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引導學生把圖形用數字的形式進行合理展現(xiàn),就能將數形結合思想滲透到數學課程的實際教學當中。初中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轉化能力等是強化提升學生進行數學問題解答能力的重點所在,尤其是在對幾何圖形進行實際學習的時候。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此類題目的練習過程當中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為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把空間化的事物用平面的形式展示出來。并且要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多進行相關題型的練習,對這類題型的解答方式進行全面掌握。
(四)引導學生對解題思路進行反思、總結與分享
初中時期的學生已經具備良好的思考能力,因此在初中數學課程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問題解答完成之后及時進行反思,對學生們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進行著重培養(yǎng)。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為學生預留一些時間與空間進行題意分析與思索,引導學生嘗試使用多種不同的方式進行問題解答,不能一味地對教師講解的解題思路進行模仿。教師可將學生劃分成多個不同的學習小組,引導學生進行自由探究,讓學生之間對自己的問題解答思路進行分享、比較,基于對自身問題解答思路進行分析與反思,將最為優(yōu)良、有效的解題方式找出來,對自身解題思維進行有效拓展。這樣的反思與比較能夠明晰學生的解題思路,同時能夠對解題技巧進行有效歸納與總結。基于對問題解答思路進行持續(xù)探究、反思與分享,能夠對學生們的思維能力進行有效拓展,更能夠對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力進行強化提升,對學生們的反思習慣進行著重培養(yǎng)。在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反思的過程當中,將此類題型問題的解答技巧找出來,應用到同類問題的解答當中,能夠切實強化提升學生們的問題解答能力。
綜上所述,對初中學生的數學問題解答能力進行培養(yǎng)非常關鍵,并且這也是強化提升數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作為初中時期的數學教師,想要強化提升學生的問題解答能力,就一定要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內容的學習與掌握,基于基礎知識的有效學習,對更為復雜的題型進行提煉,奠定解題能力發(fā)展的基礎。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進行審題的良好習慣,對所有題型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與理解,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解答,以免將題目中的條件關系搞錯。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轉換思維進行著重培養(yǎng),將不同題型基于關聯(lián)方式進行表達或者呈現(xiàn)出來,讓問題變得更為清晰,從最初的抽象轉變得更為具體,基于實踐方式尋求問題解答思路。在學生具備問題解答思路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相互之間進行討論與分享,同時對問題解答思路進行反思、歸納與總結,這樣學生能夠基于同學的思路進行自我反思,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提升其進行問題解答的能力,為其綜合能力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