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
自秦開創(chuàng)書法先河后,各代不斷涌現(xiàn)眾多書法大家,他們的作品成了墨客瞻仰學習的范本,“法帖”應運而生。作為中國“法帖之冠”的《淳化閣帖》,收錄了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間103人的420件作品,包括19位帝王、67位名臣以及王羲之和王獻之的墨跡。
對于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傳承而言,《淳化閣帖》的制作意義非凡。要知道,書法作品寫于紙上,難以保存,例如在唐太宗時期,王羲之的作品約保存了上千份,但是到宋淳化年間制作閣帖的時候,王羲之的作品不足150份,其中還有大量摹本。而今,王羲之的真跡幾乎蕩然無存,即便摹本也是少得可憐。所以,如果不是閣貼的制作,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傳承,就會出現(xiàn)巨大斷層。正如書法家趙孟頫所說:“書法之不喪,此帖之澤也?!币馑际菚ǖ膫鞒校且揽苛恕洞净w帖》的制作和普及。
宋太宗趙光義是《淳化閣帖》制作的促成者,他命自己的侍書王著,帶領徐弦等文人進行填描制作。他們先在宋朝皇室密閣里收藏的諸多墨跡中進行篩選,然后將這些入選的作品用鉤填的方式,仔細地勾勒在棗木板上,最后再由雕刻匠人根據(jù)線條進行雕刻。棗木版的法帖制作好之后,用上好的徽州貢墨和名貴的澄心堂紙,在棗木版上制作拓本,然后編纂成冊,一冊有十卷。在棗木板上拓印的《淳化閣帖》被稱為“祖刻本”,宋太宗只賜給了身邊的王公貴族和大臣,所以即便后世有多個在祖刻本基礎上進行翻刻的版本,始終不及祖刻版珍貴。
法帖制作好后,不到半個世紀,宮廷一場大火將棗木版的閣帖焚毀,本就寥寥無幾的祖刻本也在千年的流傳中不知所蹤。直到1994年,《淳化閣帖》意外現(xiàn)身。在香港一家拍賣公司舉行的中國古代書法拓本專場拍賣會上,第四卷閣帖出現(xiàn),遺憾的是,最終一位叫安思遠的美國人將它買走了。第二年,安思遠又在美國紐約一家拍賣公司,拍下了閣帖的第六、七、八卷。
到了2002年,安思遠年歲已高,身體每況愈下,他沒有后代及合法繼承人,按照美國法律,安思遠一旦去世,他的全部收藏,包括《淳化閣帖》在內(nèi),都將歸美國博物館收藏,到那時,閣帖就再無收購回國的可能。而在這一年,事情出現(xiàn)了轉機——上海博物館舉辦了“72國寶展”,該展聚集了以《清明上河圖》為首的72件晉、唐、宋、元四朝的國寶級書畫真跡,不僅吸引了整個書畫界的目光,也引起了安思遠的注意。隨后,安思遠就向上海博物館表達了自己的想讓出淳華閣帖的意愿。館長收到這個消息后,立刻申請收購閣帖,申請很快得到批準。2003年的春天,上海博物館花費450萬美元成功將閣帖祖刻本第四、六、七、八卷收購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