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冬霓
在一場棟篤笑演出中,黃子華揀出李小龍電影里一句話來,這句話是:“我讀的書少,你不要騙我!”(我讀得書少,你唔好呃我。)他自然是諷世,說可以把這句話用在要考自己的老師面前,用在賣水果的小販面前,用在開會的人大代表面前……想起這句話,卻是因為剛剛讀了一些張岱的文字,忽然生出受騙之感。自然,這話不是問張岱,問的是我自覺上了其當(dāng)?shù)囊恍┤恕?/p>
想當(dāng)初,我也買過《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翻看下來,感覺平平?;蛟S之前看多了贊美《湖心亭看雪》如何晶瑩,《西湖七月半》如何微諷,以及“且讓小僧伸伸腳”的笑謔,“揚州瘦馬”的風(fēng)俗,胸中橫著一道梁子,再去看書,見到的仍是不無賣弄趣味的腐儒一枚。所謂閑適,所謂性靈,所謂自嘲,原來不過口味調(diào)試得好的山西果醋。我知道,林語堂喜歡他,這是自然;我知道,周作人推崇他,那可不就是因為這人也是“個人本位”么,恰好能當(dāng)“言志派”的代言人,可以拿來反對載道派的大嗓門。
可是,可是,如今我才發(fā)覺,全不是那么回事。我好像是上當(dāng)了。誰說張岱是言志派,他竟然是如假包換的載道派,只不過是個很講人情物理、很有趣味的載道派罷了。他看重的文字,不是自己的《夢憶》《夢尋》,而是《四書遇》,是《石匱書》。他說,在明末動蕩離亂的日子里,東奔西走,身無長物,只有《四書遇》放在箱底,只字未遺。是啊,這是經(jīng)解,當(dāng)然是讀書人所寶重的。而《石匱書》則是支持他在山河變色之際活下來的力量,因為寫完這部三十歲就開始準(zhǔn)備的史書成了他的生活目標(biāo)。他怎么會變成“閑適”和“性靈”的“個人主義代表”了?
張岱編過《一卷冰雪文》,他在序言里感慨文章的知者難遇:“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說。即使其能解能說矣,與彼不知者說,彼仍不解,說亦奚為?故曰:詩文一道,作之者固難,識之者尤不易也?!焙苓z憾,他自己就碰上了這種情況。 “遇到”他、喜歡他、鼓吹他的人,竟然是“不能解”的,比如林語堂,魯迅就諷刺林氏整理的《瑯?gòu)治募愤B句讀都不通,“連文章也看不懂、點不斷,如果選起文章來,說這篇好,那篇壞,實在不免令人有些毛骨悚然”(《“題未定”草》)。
那么周作人也是“不能解”的人嗎?這個我倒懷疑。周作人實在不會屬于連句讀也“點不斷”的那類,他一個勁兒鼓吹張岱的詼諧,而且鼓吹那些記“國破家亡之痛之作”的“詼詭”(《再談俳文》),到底是什么緣故呢?難道一向讀書作文嚴(yán)謹(jǐn)?shù)乃?,一時大意,誤讀了張岱?
翻檢周作人論及張岱的一些段落,發(fā)覺并非如此。他論及張岱,固然不提《四書遇》《石匱書》,略過《于越三不朽圖贊》,但是,他承認(rèn)《夢憶》《夢尋》是記載“國破家亡之痛之作”。承認(rèn)是承認(rèn)了,話風(fēng)一轉(zhuǎn),馬上接著就說“文特詼軌”,舉出例子,然后就此得出“游戲就是正經(jīng)”的為文藝而文藝的文學(xué)觀(《再談俳文》)。他大談張岱文章的趣味,說《陶庵夢憶》是遺民的感嘆這一流文字之佳者,“而且追懷者又是明朝的事,更令我覺得有意思”。為什么有意思?周作人生怕“遺民”二字引人多想,趕緊說,這可不是自己有什么民族革命思想,只不過不喜歡清朝人的辮子罷了。他當(dāng)然看到張岱的遺民心跡,知道《明遺民傳》里說張岱“衣冠揖讓,綽有舊人風(fēng)軌”,但他趕緊說,這說明張岱文章灑脫出乎性情,不是裝出來的。
確乎不是裝出來的。遺民的日子不好過,曾經(jīng)錦衣玉食笙歌度日的張岱半百之后躲入山中,躬耕寫作,不僅面臨食無米、灶缺柴的困窘,面臨出仕后境遇改善的誘惑,還面臨著被逼出山的威脅。這些,他都度過了,還寫詩勸兒子不要應(yīng)試。在顧炎武、黃宗羲的子侄門生都不免出仕的對比下,張岱可謂毫無愧色,一塵不染,也應(yīng)得他所佩服的“冰雪”氣質(zhì)。
這些,周作人當(dāng)然不會毫不知情。他之所以明明熟悉張岱的《三不朽圖贊》卻不大提及,當(dāng)然跟他一向反對“節(jié)義”、反對“載道”是一致的。他就更不會提張岱早年還寫過《古今義烈傳》,張岱詩句吟詠的都是荊軻、漸離了!如此說來,這倒應(yīng)了《一卷冰雪文序》中“解之者不能說”的說法,或者是“不肯說”吧。有些說,有些不說,故意描繪一個不完全的人來給讀者看,這個,不就是要讓讀者上當(dāng)嗎?
看周作人弟子沈啟無編《近代散文抄》,始而叫做《冰雪小品》,這應(yīng)該是從張岱那里來的典故,然而最終還是叫了“近代散文抄”,莫不是怕讀者深究“冰雪”的涵義?在這個選本里,入選篇目最多的人就是張岱,其次是袁宏道。可是入選的文章里,偏偏沒有《一卷冰雪文序》,也就沒有了張岱對“冰雪”品質(zhì)的贊美和申論,入選的卻是《一卷冰雪文后序》,取的是他的詼諧——為什么文選里有詩呢?“他讀的書多”?;蛉』蛏?,倒是有趣。他怎不知兩下合在一起,才是張岱?!敖庵卟荒苷f”罷了。
“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边@話也很可以問向一些文人,只可惜這些人不是“不辯解”,就是不以己非。真是令人氣悶。解決的方式無他,只有多讀點書,而且如魯迅所說,不相信“選本”和“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