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中國文化熱”在全球的蔓延,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到中國,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中國地方特色文化的走出去也顯得越來越有必要。在了解中國文化的概況后,外國友人需要對中國文化進行更加深入和細致的學習,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性就在這時得到凸顯。擁有“第二國劇”美譽的中國五大戲之一的越劇,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其經(jīng)典戲本《梁?!罚瑫r是我國古代四大經(jīng)典愛情悲劇之一,對外國友人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意義重大。本文首先從越劇《梁?!愤@一具體對象著手,分析其文化內(nèi)涵和跨文化傳播障礙,然后分析近兩年來旨在以推動高雅、古典、流行和現(xiàn)代藝術結合的新形態(tài)聲樂節(jié)目《聲入人心》得以成功傳播的三個原因,進而探析《聲入人心》對越劇《梁?!返目缥幕瘋鞑ゾ哂械娜齻€啟示。
關鍵詞: 聲入人心;越??;梁祝;跨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 I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264(2020)03-0065-04
近年來,中西文化交流較以往更甚,學界對中國地方特色文化的“走出去”問題也越來越重視。盡管地方戲曲的跨文化傳播目前還是一個較為冷門的領域,但這并未阻礙其向前發(fā)展。根據(jù)中國知網(wǎng)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越劇跨文化傳播”這一主題的相關論文數(shù)在2011年為1篇,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均分別為2篇。本文正是抓住這一潛在熱點,試圖探究越劇《梁?!房缥幕瘋鞑サ男峦緩?。
(一)《梁祝》的文化內(nèi)涵
1.劇情簡介
越劇《梁?!分v述的是浙江上虞祝員外的女兒祝英臺外出求學與來自會稽的同學梁山伯之間的愛情悲劇故事。英臺遵父命,女扮男裝,和山伯一同學習。二人在三年求學過程中相知相惜,義結金蘭,英臺對山伯暗生情愫,臨別假托家有九妹讓山伯上門提親。然英臺父親的意外許配讓英臺的幻想落空,當山伯后知后覺地趕來提親時,也只能無奈地接受這個事實。故事的最后,梁山伯郁郁而終,祝英臺在出嫁途中殉情。經(jīng)過一陣短暫的黑暗后,二人化魂為蝶,彼此相伴。
2.文化內(nèi)涵
(1)既具浪漫色彩又種下希望之種
在人類現(xiàn)行掌握的自然科學規(guī)律下,人在死亡以后不會轉(zhuǎn)世、投胎,而故事卻在瑰麗想象的基礎上,為兩位主人公安排了非常浪漫的“化蝶”的結局,既出乎觀眾的意料,又仿佛在情理之中。這樣的結局能夠給予觀賞者一個情感的平衡,使觀眾在結束觀賞過程后不至于大悲大痛。同時,在觀眾的心中種下了希望之種,讓觀眾能夠沉浸在相對美好的結局中,感受愛情的純美和劇情的回味悠長。
(2)人物形象鮮明又反傳統(tǒng)
《梁?!穼τ趦蓚€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十分成功。首先,梁山伯表現(xiàn)的一點“呆”,能夠引起觀眾的急切,起到了很好的情緒調(diào)動作用,與后來的大轉(zhuǎn)折形成鮮明對比,使得悲劇色彩更濃。其次,祝英臺是中國古代反傳統(tǒng)的一個女性形象。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中,婦人家本應守在家中相夫教子,恪守“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道德,而祝英臺卻離家游學三年,這與古代大部分女性的生活軌跡不符。此外,婚配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祝英臺卻自配婚姻,這是對中國傳統(tǒng)婚配模式的抗議。然而傳統(tǒng)婚配觀念在祝父心中根深蒂固,祝父對祝英臺的意外許配直接導致二人的愛情悲劇。
(二)《梁?!返目缥幕瘋鞑フ系K
第一重障礙是基于文化差異產(chǎn)生觀念距離。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得劇作的文化內(nèi)涵多了幾分神秘色彩,這對于外國友人“中國認知”的形成影響頗大。就中國本土人來說,我們對這一奇特想象并不陌生,早在漢代樂府詩中的《孔雀東南飛》中就有“比翼鳥”和“連理枝”的象喻??梢哉f,“化蝶”情節(jié)是基于一種神話的心理特征,即假借不可能實現(xiàn)的幻想去彌合現(xiàn)實的悲劇。[1]因而國人理解男女平等、自由婚戀的觀念沒有障礙,但是這種寫法在西方的文學經(jīng)典中鮮見,這就構成外國的認知障礙。
第二重障礙是基于中西方語言差異帶來的理解障礙。越劇演唱者所使用的是吳方言,對于外國友人的語言理解構成二次障礙。如若外國友人缺乏對于漢語普通話的理解,那么理解吳方言幾乎不可能。只有在有了足夠的漢語語言基礎之后,他們才能更順暢地進行文化觀賞。
第三重障礙則是基于中西方審美差異的障礙。作為中國地域特色文化代表的地方戲曲越劇,代表的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qū)的吳越片區(qū)的文化,這種文化既不同于中原一帶的黃河文明,自然也迥異于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文明。不同的文明會孕育出不同的審美,越劇的布景、妝容貼近的都是吳越片區(qū)的文化,外國友人在既有審美下并不能完全理解這種審美。
西方藝術劇種主要有歌劇、音樂劇、話劇、舞劇等,其中,歌劇的代表如《圖蘭朵》《塞爾維亞理發(fā)師》《費加羅的婚禮》等,音樂劇的代表如《吉屋出租》《紅與黑》《音樂之聲》等,都在中國傳播,但受眾有限。近年來,《聲入人心》以一種嶄新的方式推動了歌劇和音樂劇等西方劇種在中國的傳播。
(一)《聲入人心》的轟動效應
2018年11月,由中國原創(chuàng)的、旨在推動高雅藝術和古典藝術與流行藝術和現(xiàn)代藝術結合的新形態(tài)聲樂節(jié)目《聲入人心》在湖南衛(wèi)視首播。自節(jié)目開播以來,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美聲”“歌劇”和“音樂劇”在各大搜索引擎中的搜索次數(shù)長久不衰。根據(jù)“站長全網(wǎng)指數(shù)”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僅2020年4月6日至5月5日30天內(nèi),“美聲”的日搜索次數(shù)就一直維持在415次到615次之間,“歌劇”的日搜索次數(shù)維持在515次到960次之間,“音樂劇”的日搜索次數(shù)維持在625次到1005次之間。同時,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劇院觀看表演?!堵暼肴诵摹饭?jié)目播出后,相繼在全國展開巡演。節(jié)目出品人尚雯婕在湖南衛(wèi)視的《天天向上》節(jié)目中表示,巡演門票“一票難求”,這與音樂劇演員鄭云龍在節(jié)目采訪中談到的“免費贈送演出門票也無人觀劇”的窘?jīng)r形成強烈反差。2019年10月,音樂劇《我的遺愿清單》在成都進行兩場演出,均座無虛席。可見《聲入人心》的帶動力是持久而強勁的。此外,節(jié)目的普及招攬了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音樂劇和歌劇專業(yè)的學習當中。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在《天天向上》節(jié)目中表示,2019年歌劇和音樂劇兩個專業(yè)報考人數(shù)均較往年大幅增加,其中音樂劇專業(yè)報考人數(shù)更是增幅高達40%。
(二)《聲入人心》在中國傳播成功的原因
1.譯配歌曲,去語言障礙
在西方歌劇中,許多唱段的語言都是意大利語。相較于世界通用語言的英語來說,普通大眾的接受難度會更大。因此,《聲入人心》節(jié)目在歌曲的演唱編排上,對歌曲的譯配較為重視。這種傾向在2019年7月19日開播的第二季節(jié)目中尤為明顯。例如,在第二季第六期節(jié)目中,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選手徐均朔對電影《你的名字》中的插曲進行譯配,使用中國大眾都能理解的漢語普通話演唱,在較大限度保有歌曲原汁原味的基礎之上,消除了跨文化傳播所面臨的語言障礙,從而拉近了觀眾和作品之間的距離。
2.唱段經(jīng)典,潛在受眾多
音樂劇、歌劇等西方藝術劇種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高雅藝術的代表,相較于流行音樂來說受眾面較小。《聲入人心》節(jié)目未播出之前,受眾大多是音樂相關從業(yè)者或?qū)σ魳妨私廨^深的人。但在并未觀看演出的受眾群體中,仍會有一部分曾經(jīng)聽過這些劇種的代表作中的經(jīng)典唱段,例如《圖蘭朵》的唱段《今夜無人入眠》。這一唱段曾被“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羅蒂、“世界第四大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英國美聲流行女歌手莎拉·布萊曼等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唱。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文藝演出以及2011年湖南衛(wèi)視的小年夜春晚中,都能看到這一段表演。這些聽過《今夜無人入眠》的觀眾,實際是歌劇《圖蘭朵》的潛在受眾。當他們對經(jīng)典唱段產(chǎn)生共鳴時,只需再外加一點刺激,就能夠誘導他們進入歌劇表演的欣賞過程,從而為歌劇推廣做好鋪墊。《聲入人心》中選取的歌劇片段包括《今夜無人入眠》,音樂劇片段包括《吉屋出租》《伊麗莎白》《歌劇魅影》等經(jīng)典片段的再現(xiàn),可以激發(fā)觀眾的觀賞欲望,從而推動部分潛在受眾去了解、去觀賞歌劇和音樂劇,也就間接擴大了西方藝術劇種的輻射面。
3.受眾明確,歌手年輕化
傳播學的四個基本要素是主體、受眾、內(nèi)容和形式。[2]《聲入人心》這一節(jié)目的受眾非常明確,它主要針對的是90后、00后等新一代年輕人,因而在歌手選取上特點尤為突出,打破了人類對傳統(tǒng)美聲歌者的固有印象。美聲歌者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都較為壯實,這主要是因為美聲表演中不用話筒,但卻需要非常長的傳聲距離,這就需要歌者有一個非常好的共鳴腔。壯實的形體可以為他們帶來這種優(yōu)勢,因而造就我們的固定印象。但在第一季節(jié)目的三十六位歌手中,年齡最大的不超過40歲,以30歲以下居多。這些歌手大多面容俊朗,體形勻稱,“顏值”高,符合現(xiàn)代年輕人的審美觀念,對于吸引年輕人觀看節(jié)目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這些選手中,不乏一些曾經(jīng)在其他節(jié)目中獲得過佳績的歌手,他們本身攜帶的“流量”也是節(jié)目的一大“爆點”。綜合以上這些因素,能夠在吸引觀眾的基礎上奪得優(yōu)勢,進而推動歌劇等西方藝術劇種的傳播。
(一)做好“歸化”和“異化”的平衡
“歸化”與“異化”原本是語言翻譯過程中的兩種翻譯策略[3],分別倡導翻譯過程貼近譯入語或保持源語言特色。但其實,這兩種翻譯策略,也可以嫁接到文化傳播的過程當中。具體來看,語言、審美等方面需要采取不同策略。
語言方面,以“歸化”為大前提,小范圍地使用“異化”策略??缥幕瘋鞑サ氖鼙姴⒉浑`屬于本國語言體系內(nèi),因此必定需要消除語言的障礙。《聲入人心》的譯配工作完成的就是這一任務。需要注意的是,消除的同時,既要保持越劇的傳統(tǒng)韻味,又應當適應傳播受體所屬國的語言傳統(tǒng)。因而,越劇《梁?!吩诳缥幕瘋鞑サ倪^程中,首先做好臺本的譯介工作,以“歸化”為大前提,選擇便于理解的語言重新制定臺本。在保證這一大前提的情形下,小范圍地使用“異化”策略,使譯入語仍然同源語言的臺本一樣保持押韻,從而有利于外國友人體驗原汁原味的越劇《梁祝》。
在文化審美方面,應當以“異化”策略為主,輔以小范圍的“歸化”策略。在《梁?!愤@出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節(jié)是“化蝶”,這一情節(jié)利用西方戲劇中的慣有方式很難直接演繹,即使演繹也很難表達出那種凄美的神韻。因此,《梁?!房缥幕瘋鞑サ倪^程中,首先應當以情節(jié)為依托,對情節(jié)的文化韻味做最大限度保留。外國友人欣賞越劇也是為了感受不同的文化,如若選擇與其本國戲劇文化意味過于相近的方式進行演繹,不但不能很好地表達作品,反而可能引起觀眾的乏味。除此之外,《梁?!返牟季暗戎饕w現(xiàn)的也是中國的古典韻味?!笆死锵嗨汀边@一幕最后的“長亭送別”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亭子的樣式是典型的古代中式亭子,與西方大有不同。因而,在布景上不可能使用外國劇場的現(xiàn)有道具,而應留用中國自己的道具,而妝容和服飾也同樣。唱腔上,也仍應保持中國的傳統(tǒng)特色。雖然語言上需要做相應變動,但是唱歌的強調(diào)若變了,透出的情感便也會跟著變,所產(chǎn)生的韻味毫無疑問會打折扣,不利于外國友人“中國認知”的形成。
(二)強化經(jīng)典情節(jié),融入經(jīng)典樂曲
《聲入人心》的潛在受眾來源于經(jīng)典唱段的選取。那么,越劇《梁祝》也可以使用相同策略,強化經(jīng)典的情節(jié)?!伴L亭送別”“化蝶”等情節(jié),文化指向明確,相較于其他情節(jié)有必要特別強調(diào)。因此,演繹的時候,可以讓這些情節(jié)與其他情節(jié)形成強弱對比,從而加深觀眾的印象。另外,強化唱段的時候可以融入其他音樂。比如相較于越劇唱段,小提琴協(xié)奏的《梁祝》,就為更多的外國人所知曉,所以可以在戲曲演繹過程中融入它。而這一創(chuàng)作構想,也確實被運用于實際操作當中。2016年舉辦的“最憶是杭州”G20文藝演出上,就采用了這樣的演繹方式。演出獲得了到場外賓的一致好評。
(三)抓流量,形成文化IP,產(chǎn)業(yè)式發(fā)展
自《梁?!饭适抡Q生以來,無數(shù)藝術家對其進行了演繹。但是想要抓住外國友人的心,應當選取最為觀眾心儀的進行推廣。1954年袁雪芬等老一輩藝術家所演繹的版本固然好,但表演者年事已高,不便再頻繁演出。因此在推動《梁?!纷叱鋈r,可以向《聲入人心》學習,選取新一代越劇演員中的高顏值“實力派”。這樣既能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又不影響作品的整體水平,還可以抓住流量及粉絲。
此外,還應當注重文化IP的打造,以產(chǎn)業(yè)化的形式進行發(fā)展。打造IP產(chǎn)業(yè)集群,最大限度實現(xiàn)各方共贏。[4]日本動漫在其推廣過程中頻繁推出手辦、手游等延伸產(chǎn)品,這種策略同樣可以適用于越劇的跨文化傳播。以《梁?!返闹魅斯珵樵?,打造DIY手辦工坊,增加觀眾的參與度,從而提升其興趣度,進而達到《梁祝》的全方位傳播。近年來在我國興起的“朗讀亭”也可作為一個實例。相關部門可以支持在劇場附近投放“唱戲亭”,在錄音設備中準備簡易便于操作的多語言《梁祝》教程,使觀眾在演出結束后有機會自行體驗越劇的實際演繹,加強其體驗感,使其感受層次更加豐富。
旨在推動高雅、古典、流行和現(xiàn)代藝術結合的新形態(tài)聲樂節(jié)目《聲入人心》的成功傳播,對越劇《梁?!房缥幕瘋鞑ミ^程中存在的語言障礙、文化觀念及文化審美障礙等具有一定的啟示。在越劇《梁?!返目缥幕瘋鞑シ矫?,應做好“歸化”和“異化”策略的使用平衡,在消除語言障礙的同時保有押韻傳統(tǒng),打造文化IP,延長產(chǎn)業(yè)鏈,使其不以一個單獨的藝術劇團形式發(fā)展,而是以一個集團進行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繼而因勢利導,做到內(nèi)部可控要素和外部條件的有機結合,為越劇《梁?!纷叱鋈ヌ峁╇p重保障?!鞍倩R放才是三春盛景”,越劇《梁?!吩谧叱鋈サ耐瑫r,還應當積極借鑒其他文化在中國傳播的成功案例,以此避免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走更多彎路。
[1] 周靜書.梁?!盎背梢蚣捌湮幕饬x[J].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 (2).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 勞倫斯·韋努蒂.譯者的隱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 李佩森.“一帶一路”沿線非遺產(chǎn)業(yè)如何發(fā)展[N].中國文化報,2017-05-27.
作者簡介:
鄧智元,男,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文化藝術學院本科生,專業(yè):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