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目的:分析在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治療中合用益生菌與序貫療法的治療價值。方法:對照組采用序貫療法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益生菌治療。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7.50%,對照組90.00%,且P<0.05;觀察組的Hp根除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率比較中P>0.05。結論:針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合用益生菌與序貫療法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并幫助根除幽門螺桿菌,且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胃炎;序貫療法;益生菌
【中圖分類號】R4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2
胃炎是臨床中發(fā)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其發(fā)病原因多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有關,典型癥狀為泛酸、上腹部疼痛以及食欲減退等。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生活環(huán)境及飲食結構的變化,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患病人數(shù)明顯增多,此類患者治療中需要徹底根除幽門螺桿菌,然而由于臨床抗生素藥物的濫用,使得耐藥性增加,進而影響治療效果[1]。為了進一步提升患者治療價值,以下將著重探究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合用益生菌與序貫療法的臨床療效。
1 資料以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抽取2017年8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病例,依據(jù)治療方案分組,即觀察組(益生菌+序貫療法組):40例,男/女:21/19;就診時年齡19~68歲,均值為(39.8±0.3)歲;胃炎病程4~21個月,均值(9.3±1.2)個月。對照組(序貫療法組):40例,男/女:18/22;就診時年齡21~67歲,均值為(38.5±0.6)歲;胃炎病程3~22個月,均值(9.5±1.1)個月。2組臨床資料對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序貫療法治療,即奧美拉唑腸溶片,口服,20mg/次,每日口服2次;阿莫西林膠囊,口服,1.0g/次,每日口服2次。連續(xù)口服5d后增加克拉霉素、替硝唑,其中克拉霉素片,口服,500mg/次,每日口服2次;替硝唑片,口服,400mg/次,每日口服2次?;颊哌B續(xù)服用3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益生菌治療,即雙歧三聯(lián)活菌膠囊,口服,420mg/次,每日口服2次,連續(xù)口服10d。
1.3 評價標準
(1)根據(jù)患者癥狀表現(xiàn)以及幽門螺桿菌轉陰情況對療效進行評價。顯效:即上腹疼痛、泛酸等癥狀完全消退,復查幽門螺桿菌呈陰性;有效:即上腹疼痛、泛酸等癥狀顯著緩解,復查幽門螺桿菌呈陰性或偶見陽性;無效:即癥狀未改善,復查幽門螺桿菌呈陽性。(2)統(tǒng)計兩組的Hp根除率以及不良藥物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涉及數(shù)據(jù)以SPSS19.0分析,數(shù)據(jù)標準差以()描述,組間數(shù)據(jù)t、χ2檢驗,P<0.05即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7.50%,對照組90.00%,且P<0.05。
2.2 Hp根除率、不良反應率對比
觀察組的Hp根除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率比較中P>0.05。
3 討論
益生菌,屬于活性微生物,能夠快速定植于宿主并大量釋放有機酸以及細菌素,可幫助破壞細菌胞質以及細胞壁,從而可有效抑制幽門螺桿菌定植以及生長。除此以外,益生菌的應用還可發(fā)揮胃黏膜屏障的保護性功能,并促進屏障功能恢復穩(wěn)定,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通過合用于益生菌與序貫療法,有利于提升幽門螺桿菌的清除效果,因此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的治療價值[4]。從本次的分析結果中來看,觀察組采用聯(lián)合治療方案,總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特別是經檢測該組治療后幽門螺桿菌清除率高于同期對照組,兩組的藥不良反應率較低。表明采用益生菌合用序貫療法的治療方案,有助于提高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的治療價值,同時可進一步幫助徹底根除幽門螺桿菌,且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
綜上所述,針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合用益生菌與序貫療法,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并幫助根除幽門螺桿菌,且安全性良好。
參考文獻
高翠萍.益生菌、序貫療法聯(lián)合使用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8,28(25):165.
杜玉芬.益生菌、序貫療法聯(lián)合使用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治療效果觀察[J].健康之友,2018,32(16):171,164.
王能亮.益生菌聯(lián)合序貫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47):116,128.
陳倫虎,孫雪,羅壽軍, 等.益生菌聯(lián)合序貫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