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葭葭 李愛群
摘? 要? 新媒體語境下,熱點事件以其話題性、爭議性迅速引爆網絡,隨著事件真相的披露,輿論的走向會跟隨事實傾向的轉變而發(fā)生變化。以2019年7月微博“哭訴視頻”為例,通過梳理事件輿論反轉的過程,發(fā)現(xiàn)輿論反轉通常來自新聞反轉,且話題契合社會心理,反轉速度較快,并從傳播環(huán)境、傳播平臺、傳播主體和受眾四個方面探究輿論反轉的形成機制。最后指出輿論反轉不僅會損害媒體公信力,還會促成群體極化的趨勢,從而滋生出網絡謠言和暴力,造成整個網絡輿論生態(tài)的泛娛樂化。
關鍵詞? 新媒體;網絡熱點事件;輿論反轉;后真相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12-0007-03
進入新媒體時代,網絡熱點事件層出不窮,輿論更多的是發(fā)生在微博微信為主的社交媒體上。網民通過社交媒體發(fā)表關于社會現(xiàn)象、熱點事件的看法,宣泄自己的情緒,社交媒體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輿論場。新媒體為受眾構建了一個即時、自由表達意見的空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影響輿論的走勢,但也為輿論的反轉制造了可能?!叭枘笟⑷税浮薄坝芰之a婦跳樓案”“王鳳雅之死”“安陽女醫(yī)生自殺案”等,每一起事件都長期占據新聞頭條,并且這些事件至少會經歷一次的反轉,從而引發(fā)輿論多次變動的信息傳播現(xiàn)象。
值得注意的是,輿論反轉與新聞反轉雖然關系密切,但兩者不能等同。新聞反轉是一種新聞失實,主體是新聞對象和媒體機構,輿論反轉的主體是輿論。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輿論反轉就是當一起新聞事件曝出后,由于媒體或爆料者的導向影響,加上公眾媒介素養(yǎng)普遍不高,急于表態(tài),使得輿論一邊倒。但隨著對新聞的追蹤報道,事件逐漸明朗,公眾的立場發(fā)生逆轉,輿論又導向另一邊。
1? “哭訴視頻”回顧及輿論反轉過程
2019年7月11日16時,一位來自安徽馬鞍山的微博名為“春秋兩不沾-”的女網友(裴某)在微博上發(fā)布了一則視頻,她在視頻中稱自己遭受某位男性(郭某楠)的長期威脅和騷擾,報警求助卻無果。在裴某發(fā)布視頻后至郭某楠出面對峙這段時間,輿論基本呈一邊倒的趨勢,不少網友憤怒地轉發(fā)、評論裴某的視頻并對其遭遇表示同情。當晚這條微博就被轉發(fā)十幾萬次,同時獲得@男德和@女權兩位微博大V的跟進。更有網友根據郭某楠的個人信息對其進行不堪入目的言辭辱罵和人身攻擊,至次日凌晨微博轉發(fā)量高達23萬。
在輿論愈演愈烈之時,郭某楠曬出完整的聊天截圖稱自己是從裴某處購買到了假貨,但未對其進行性騷擾。而另一名從裴某處購買過假貨的網友也站出來維權,于是輿論開始反轉,不再一邊倒向裴某,但大部分都是以觀望的姿態(tài)等待警方發(fā)布調查結果。輿論再次發(fā)生反轉是警方發(fā)布通報后,證實了裴某的言論均為編造,網友又一邊倒向無辜男子一方,痛罵裴某惡意消費大眾的同情心,強烈譴責其故意制造性別對立引來網絡戰(zhàn)爭的行為。而此前爆出當事人個人信息的微博大V也被網友貼上了“無良營銷號”的標簽,在網友宣泄完個人情緒后,這起事件的網絡輿論開始逐步平息。
2? “哭訴視頻”的輿論反轉特征
2.1? 新聞反轉帶動輿論反轉
新聞的“反轉”不僅體現(xiàn)在事件本身前后面貌的反差,也體現(xiàn)在事情發(fā)展過程中。在事情最初,輿論可能表現(xiàn)為對某一方極力支持而對另一方撻伐,隨著事件的發(fā)展,真相浮出水面。人們發(fā)現(xiàn)結局與預期截然相反,自己站錯了隊,轉而支持另一方,于是輿論也隨之反轉。當事件剛發(fā)生,只有裴某一個消息來源,輿論紛紛倒向裴某,對她表示支持、同情。而當郭某楠曬出聊天截圖時,一部分人選擇不再相信裴某,開始質疑視頻內容的真實性。還有一部分人則持中立態(tài)度,選擇繼續(xù)觀望,只剩一小部分人堅持認為裴某是受害者,這時輿論出現(xiàn)了第一次反轉。輿論的第二次反轉發(fā)生是在警方發(fā)布通報后,真相水落石出,這時網絡上的輿論聲音基本一致,網友們將矛頭對準裴某,斥責她顛倒黑白、混淆視聽、炒作自己的行為??梢钥闯觯录姆崔D是引爆輿論的導火索。
2.2? 爭議性話題契合社會心理
不難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輿論反轉的事件大都屬于社會新聞,且聚焦爭議性的社會熱點,具有話題性。在“哭訴視頻”中,裴某聲稱自己遭遇騷擾、威脅時多次使用“強奸”“性騷擾”這樣的字眼,順應了當下女性安全、兩性對立的高熱度話題,加上對警方不作為的譴責,與目前大眾對民警的刻板印象相吻合。于是裴某三言兩語便將自己刻畫成一個長期受男性騷擾又被公權力傷害的弱女子形象,激起大眾的憤怒情緒和保護欲望,在媒體、微博大V的轉發(fā)和網友的評論聲援下形成群體討伐“涉事男子”的態(tài)勢。在性別失衡的社會背景下,女性一直處于弱勢一方,常常與“性暴力”“婚姻擠壓”“就業(yè)歧視”等標簽捆綁在一起。當裴某在視頻中哭訴自己被騷擾,反復強調和渲染自己“弱女子”“孤立無援”的境地時,受眾就會不自主地聯(lián)想到以往新聞報道里建構的女性受害者形象,產生情感的共鳴。
2.3? 輿論反轉速度快,持續(xù)時間短
網絡反轉劇一般都會經歷4個階段:輿論發(fā)生期、輿論反轉期、輿論反轉高潮期、輿論平息期,但在新媒體時代,信息迭代速度加快,輿論持續(xù)的時間也被縮短。裴某于2019年7月11日下午4時發(fā)布了一條微博視頻,稱自己被郭某楠長期騷擾,且報警求助無果。該視頻瞬間占據了微博熱搜,并在當晚獲得十幾萬次轉發(fā),至第二天觀看次數(shù)超過5 700萬,一時間輿論紛紛倒向裴某(輿論發(fā)生期)。但不到一天,輿論就發(fā)生了反轉,12日凌晨4時,郭某楠也發(fā)布微博,回應事件起源買賣糾紛,表示自己從未有過性騷擾行為(輿論反轉期)。13日,有媒體發(fā)微博稱從權威信源獲悉,裴某已向警方承認性騷擾言論均為自己杜撰,輿論反轉達到高潮,網友更是扒出裴某此前顛倒是非、露骨的言行(輿論反轉高潮期)。16日,警方發(fā)布警情通報,證實裴某言論均為造謠,網絡上的輿論逐漸平息(輿論平息期)。不到一天的時間,網友的立場就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更可見當大眾在關注網絡熱點事件時,更傾向于用戲謔的方式表達意見和看法,而非嚴肅理性的態(tài)度。所以當一起熱點事件爆出后,大眾往往來不及追究事件的真實面貌,輿論就已反轉了多次。
3? 網絡熱點事件輿論反轉的形成機制
從上述事件不難發(fā)現(xiàn),輿論反轉劇中的輿論矛頭不斷轉移,隨著多方一齊發(fā)聲,事件的核心越來越模糊,輿論反轉的可能性隨之增加。究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3.1? 后真相時代:情緒先行、事實次之的傳播環(huán)境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后真相時代——真相不再是被扭曲或受到爭議的對象,它本身也變得不再重要,大眾的關注焦點從事實的“真相”本身轉向個人情感的表達、宣泄,對事件的評判更多的是依據自身的經驗和情感。在“哭訴視頻”中,“性騷擾”成為引爆輿論的導火線,受眾也不管裴某視頻中的言辭是否真實準確,邏輯是否經得起推敲,就認定男子對裴某進行了長期的騷擾、威脅。但當警方發(fā)布警情通報后,受眾又對輿論給當事人造成的傷害視而不見,繼續(xù)轉戰(zhàn)下一個輿論場。因此,在“情緒先行,事實次之”這樣的傳播環(huán)境中,情緒與事實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事實真相被懸置,那些未經證實的信息和帶有偏見的個人意見被傳得沸沸揚揚。但是“隨著事件的細節(jié)、過程逐步明朗,輿論焦點開始轉移,有時候被網民質疑、批駁或同情的對象開始發(fā)生變化甚至反轉”[1],于是輿論反轉的現(xiàn)象在后真相時代接連出現(xiàn)。
3.2? 自媒體平臺:輿論反轉的“溫床”
首先,自媒體的匿名性保護了一大批發(fā)布不實信息的人,加上缺少專業(yè)的把關人審查,受眾接收到的信息難免良莠不齊,若盲目跟風,輿論便會發(fā)生多次反轉。其次,碎片化閱讀盛行,受眾更愿意用較短的時間獲取信息,但只憑幾百字或幾分鐘的視頻很難了解事件的全貌、辨別信息真?zhèn)?。例如“哭訴視頻”中的裴某僅憑幾分鐘的哭訴視頻率先贏得網友的支持,網友完全沉浸于裴某的表演當中根本無暇挖掘事情真相。并且自媒體傳播迅速,交互性強,用戶既是信息的產出者也是傳播者,在上述事件中,郭某楠被網友討伐后也隨即發(fā)布微博進行了澄清,因此微博上的輿論也開始發(fā)生反轉。自媒體為公眾自由表達意見提供了一個包容、開放的場所,但也為輿論的反轉提供了可乘之機。
3.3? 網絡意見領袖:輿論反轉的幕后推手
隨著近年來社交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在各種社交網站、軟件中我們都能發(fā)現(xiàn)擁有大量追隨者的網絡意見領袖,他們都通過兩級傳播或多級傳播影響、改變著輿論環(huán)境,當然網絡意見領袖有時也會因為不負責任的言論、煽動民眾情緒而遭遇指責[2]。
在微博“哭訴視頻”的輿論反轉進程中,@男德、@女權兩位微博大V先后轉發(fā)、評論裴某的視頻,將“涉事男子”姓名、電話、家庭住址等隱私公布,引導網民對“涉事男子”進行道德譴責,將輿論熱度推向高潮。在熱點事件爆出后,意見領袖通過評論、轉發(fā)將信息傳遞給受眾,每個受眾也擁有一小部分的粉絲數(shù)目,依此類推,被傳遞的信息開始裂變式的傳播。在這場一對多的裂變式傳播過程中,不僅信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擴散,意見領袖的觀點、情緒也隨之被放大、加深[3]。因此意見領袖的每一次轉發(fā)、評論都有可能誤導受眾,帶偏輿論導向。
3.4? 受眾:盲目從眾的群體心理
在輿論反轉劇中,持有相同觀點和意見的人迅速形成一個群體。社會學家勒龐在總結群體的一般特征時提到群體具有沖動、多變的情感,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案例中的裴某聲稱遭遇長期性騷擾,網民群體特別是女性群體紛紛拿起鍵盤當作武器,以言語辱罵等惡劣方式對郭某楠進行網絡暴力。在重慶大巴墜江案中,網民群體亦是如此,從對女司機的咒罵轉移到女乘客,群體情感的瞬間轉變?yōu)檩浾摲崔D提供了可能性。同時群體也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永遠漫游在無意識的領地,失去一切判斷能力,除了極端輕信外再無別的可能。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受眾本就十分依賴和信任網絡媒體,于是面對冗雜的信息,他們極易受到非專業(yè)權威信源的暗示,發(fā)出非理性的群體意見,急切地為事件定性和站隊,形成片面輿論現(xiàn)象。在這種群體心理的影響下,輿論不停地轉向。群體里的人還會受到“集體潛意識”的影響,個體會受到壓制,不自覺地失去自我意識,進而表現(xiàn)出一種“群體精神統(tǒng)一”的心理傾向,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從眾心理”[4]。輿論反轉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是多元的,后真相時代非理性的傳播環(huán)境,自媒體平臺碎片化的傳播特征,網絡意見領袖的推波助瀾以及受眾的盲從,其中只要一個傳播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可能導致輿論反轉。雖然不少輿論帶有一定的主觀情緒,但是透過輿論的表象,依然可以發(fā)現(xiàn)輿論背后存在的社會問題。
4? 網絡熱點事件輿論反轉的社會影響
輿論反轉事件已屢見不鮮,從事件曝光到關鍵節(jié)點出現(xiàn),再到真相浮出,這其中或許少不了輿論倒逼事實真相的推動作用,但是多次輿論反轉所投射出來的社會問題卻不容小覷。
4.1? 損害媒體公信力
輿論的多次反轉會對媒體的公信力造成極大損害。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輿論反轉事件都是由于媒體的報道失實造成的。例如重慶大巴墜江事件一出,《新京報》、澎湃新聞、《中國青年報》等多家主流媒體紛紛報道稱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小轎車女司機逆行與公交車相撞,使輿論的矛頭直指女司機。隨著黑匣子被打撈出,事件發(fā)生反轉,主流媒體雖然意識到自己的誤報給輿論帶來誤導,但并未做出及時的回應,而是草率地刪除報道了事。新聞追求時效性無可厚非,但是片面追求報道速度而疏于真實就容易威脅到新聞的真實性,給新聞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造成極大傷害。長此以往,受眾便不再窮究事件真相,而是選擇等待下一個反轉,這種看戲的娛樂態(tài)度,實際上就是對媒體不信任的表現(xiàn)。不光是主流媒體,在輿論反轉劇愈演愈烈的今天,自媒體也逐漸失去受眾的信任。只顧追隨熱點獲取流量的自媒體會給事件或當事人貼上各式標簽,為輿論再次反轉添柴加火。
4.2? 滋生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
后真相時代,輿論反轉劇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往往一起事件還未塵埃落定,人們就已轉移到下一個輿論場中,頻頻曝出的輿論反轉事件不禁使人們發(fā)出“快要追不上真相腳步”的感嘆。熱點事件發(fā)酵到一定程度,事實真相就會被謠言所替代,導致事件本身被嚴重情緒化及對立化。猜測和攻擊代替了理性思考,輿論越來越偏離真相,尤其是輿論被網絡推手惡意操縱時,謠言的危害力度更大,引發(fā)的后果更為嚴重。在傳播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信息社會,大量私人信息涌入公共領域[5]。“哭訴視頻”中,當輿論矛頭對準郭某楠后,他的個人隱私被曝光于公眾面前,甚至有網友給他寄去黑白遺照。雖然輿論再次發(fā)生了反轉,但網絡暴力給他和家人造成的身心創(chuàng)傷卻無法抹去。網絡暴力是網民非理性的集體狂歡,他們打著“仁義道德”的旗幟,卻做著“以暴制暴”的事情,這不僅會對當事人造成實質性傷害,更會扭曲正常的社會價值觀,嚴重時還會觸及法律底線。
4.3? “群體極化”趨勢增強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當態(tài)度相似或基本一致的人們相互討論交流時,容易造成態(tài)度的極化現(xiàn)象,即保守的群體趨于更加保守,激進的群體也會趨于更加激進。顯然,人們在對熱點事件進行定性和站隊時,也會自然而然地根據態(tài)度、意見的不同而分化成不同的群組。經過群組的內部討論,每個成員的態(tài)度都可能變得更加極端化。網絡情境下,人們的情緒更容易趨同然后傳播擴散給其他個體,產生群體極化現(xiàn)象。但在事件真相曝光后,個體的認知又會因為外界的干擾發(fā)生偏轉,再次導致整個群體的態(tài)度、行為產生并趨同,使輿論發(fā)生反轉。如此反復,群體呈現(xiàn)出同質化、極端化、非理性化的趨勢,當群體走向極化趨勢,沖動、非理性化的行為更容易被激發(fā)出來,一些網絡失范行為如網絡暴力便由此產生了。
4.4? 網絡輿論生態(tài)的“泛娛樂化”
網絡技術的革新帶來了信息資源的社會化和話語權的平民化,顛覆了既有的輿論生態(tài),網絡成為全民狂歡的舞臺,網絡輿論的“泛娛樂化”已呈現(xiàn)出普遍的趨勢。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后真相時代輿論永遠跑在真相前面,公眾永遠感性大于理性,他們沉浸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網絡輿論反轉劇中,迫切渴望在一次次反轉中宣泄個人情緒,表達對社會的不滿。除此之外,網絡輿論的議題也逐漸娛樂化。面對熱點事件,人們關注的不再是事件本身或是背后隱藏的社會問題,而是對當事人肆意猜測、人身攻擊,每一次的輿論反轉都是群體的非理性狂歡。在“泛娛樂化”的語境下,受眾的娛樂需求成為媒體競相追逐的利益,對媒體來說過分放大娛樂功能勢必會導致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缺失,受眾則會沉溺在媒體制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中,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不久就會異化為“單向度的人”。
5? 結語
后真相時代,輿論反轉已屢見不鮮。信息傳播載體、傳播結構及受眾心理都發(fā)生了變化,公眾似乎已對輿論反轉產生免疫。鑒于此,加強網絡空間的輿論治理十分必要,媒體需發(fā)揮社會公器的作用,客觀公正且深入地呈現(xiàn)事件全貌。對公眾而言,走出“暴民”和“群氓”的怪圈迫在眉睫。雖然輿論給予社會足夠的議題關注,但公眾也不必急于做出符合心中的“正義”審判,不妨將拇指話語權放一放,共同傳播理性聲音。我們期待輿論反轉后的反思,更期待輿論場的理性回歸。
參考文獻
[1]李茜茜.后真相時代:新話語空間下的輿論新生態(tài)[J].新聞論壇,2018(4):80-83.
[2]拉扎斯菲爾德,貝雷爾森,高德特.人民的選擇——選民如何在總統(tǒng)選戰(zhàn)中做決定[M].唐茜,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3-44.
[3]于德山.共識與分歧:網絡輿論的信息傳播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4]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3.
[5]葉暢.新媒體語境下熱點事件輿論反轉現(xiàn)象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