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眾良好的認知可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分析認知狀況對非遺產品的設計和創(chuàng)新具有指導意義。調查發(fā)現(xiàn),主觀上大學生比較認可蜀錦的價值,大多有推廣蜀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愿,但客觀上大學生對蜀錦的認知程度偏低;大學生更多是、也期待通過社交平臺和影視作品認知蜀錦。
◆關鍵詞:蜀錦;認知;活態(tài)傳承
以“蜀錦”“認知”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沒有檢索到相關文獻。無法得知民眾對蜀錦的認知程度狀況、是否存在影響蜀錦傳承法問題。但學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眾認知的一般意義已經形成主流思想,認為非遺產品的認知是文化認同的基礎,消費者良好的認知對購買意愿有正向影響;分析認知狀況對非遺產品的設計和創(chuàng)新具有指導意義。本文從大學生對蜀錦的認知程度這一角度入手,通過問卷粗略調查蜀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了解程度、認可程度、認識渠道、產品偏好等方面,為相關職能部門提供參考,促進手工蜀錦市場化,實現(xiàn)傳統(tǒng)蜀傳承發(fā)展的生活化和社會化,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fā)展開拓新思路。
1調研設計與實施
1.1問卷設計
認知程度在本文中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對于蜀錦的了解程度,即對蜀錦客觀知識的知悉情況,包括歷史、技藝、產品等方面。二是指對于蜀錦的認可程度,即對于蜀錦價值的認可與蜀錦產品的接受程度。
為了調查大學生對蜀錦的認知現(xiàn)狀,確定了了解程度、價值認可狀況、產品接受程度等大方向意義的指標設計問卷。了解程度區(qū)分度上分為:完全沒聽過、只聽說過名字、有一些了解三個層次,并針對不同情況分項目制作相關選項。選取蜀錦價值體現(xiàn)、未來發(fā)展方向、推廣原因等指標,獲得大學生對蜀錦的價值認可狀況。選取愿意購買的產品類型、價位等指標,調查大學生對蜀錦產品的接受程度。
問題結構方面,采取規(guī)范認知與實踐評價二元結構,以保證問卷具有較高的效度,即保證問卷在研究上具有可行性。問卷采用單選與多項選擇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針對不同情況設定了不同的題目。比如,針對比較了解蜀錦的大學生,補充了問題對了解程度、蜀錦相關信息獲取渠道行題目;針對完全不了解蜀錦的大學生,設計調查不了解原因的題目。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得問卷更具針對性,試圖讓答卷人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便于研究者對問卷結果進行全面評估。
1.2抽樣調查的實施
本次調查主要以成都理工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的本科生為對象。問卷發(fā)放時間為2019年3月15日至4月1日,以電子問卷的方式發(fā)放,樣本容量為300,回收的有效問卷為286份。
2調研數據及其分析
對問卷結果進行頻率分析,得到大學生對蜀錦的認知狀況。
2.1大學生對蜀錦的認知程度偏低
在286名大學生中,24.5%的大學生表示完全沒聽說過蜀錦,57%的大學生只聽說過蜀錦這一名詞,只有18.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對蜀錦有一些了解。在認為自己對蜀錦有一些了解的53名大學生中:16.98%的大學生把蜀繡產品誤認為是蜀錦;49.06%的大學生不能識別蜀錦的基本紡織工具;18.87%的大學生認為蜀錦的傳承現(xiàn)狀良好;13.21%的大學生不知道蜀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位。
2.2大學生認識蜀錦的信息渠道
針對聽過蜀錦的216名大學生設計了獲取蜀錦信息的渠道的題目,46.3%的大學生通過社交平臺獲取蜀錦信息,42.59%的大學生通過影視作品了解蜀錦,38.89%的大學生是通過新聞報道獲知蜀錦知識。針對完全沒聽過蜀錦的70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占比88.57%的大學生在生活中從來沒有接觸、聽聞過蜀錦。在這70名大學生中,占比62.86%的大學生表示愿意通過社交臺了解蜀錦,47.14%的人愿意選擇影視作品。
2.3大學生對蜀錦制品的偏好和價值認可狀況
最受大家歡迎的是掛件、擺件、小物周邊等裝飾品;其次是實用性物品,占比分別達到了68.5%和59.8%。
大學生對蜀錦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經濟價值、都比較認可,大部分大學生愿意主動宣傳助力蜀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只有12.94%的大學生表示沒有興趣推廣蜀錦。
3調研結論
大學生的蜀錦認知現(xiàn)狀如下:①大學生對于蜀錦的認識程度偏低。②社交平臺和影視作品是大學生群體接受蜀錦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意向渠道。③大學生最偏好掛件、擺件、小物周邊等蜀錦裝飾產品,其次是實用性物品、古色古香的制品。④大學生對蜀錦的價值都比較認可,且大部分大學生有主動推廣蜀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愿。
現(xiàn)代化電子機器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zhèn)鹘y(tǒng)花樓機械,但凝結兩千年智慧的技藝卻無法復制。機器只能制作一些花樣簡單的蜀錦產品,無法展現(xiàn)傳統(tǒng)蜀錦織造工藝的精妙神奇。讓近萬根絲線經緯交織、來回穿梭,織出精美圖案的千年傳統(tǒng)手工技藝要在現(xiàn)代社會實現(xiàn)活態(tài)傳承,必須要提高民眾的認知程度,達到社會化和藝術性的結合。
參考文獻
[1]牟宇鵬,郭旻瑞,司小雨,等.基于中國非遺品牌可持續(xù)性成長路徑的案例研究[J].管理學報,2020,17(01):20-32.
[2]夏青松.民眾對非遺的認知度及非遺產品購買意愿研究——以宿州市為例[J].宜賓學院學報,2019,19(11):67-74+94.
[3]黃益軍,呂慶華.非遺產品文化認同的測量及其對購買意愿的影響[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3):60-69.
作者簡介
代春蘭(1998—),女,漢族,成都理工大學2017級法學專業(yè)在校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