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摘要】課前預習既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才能積極地去實踐,并持之以恒,最終養(yǎng)成預習的好習慣。課前預習的重要性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如果一個學生預習不充分,直接導致了課堂上聽課的效果差,做作業(yè)的速度慢,課后復習的時間增加,同時還增加了錯題糾正的時間,這樣學生課外學習的時間就縮短了,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課前預習 自學能力
課前預習既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孩子開始也進行了預習,但很難堅持;有些孩子認為“預習沒必要,反正老師要從頭到尾講一遍”;還有的覺得預習太難了,所以放棄了預習?!跋葘W后講”的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是在學生知識建構(gòu)的基礎之上。這就需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尤其是農(nóng)村小學的孩子,大多數(shù)是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沒有人輔導他們的學習,學習習慣很差,課前預習習慣就更談不上了。對于這類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更大的難度。并且,網(wǎng)絡的普及更加使這種難度加大了,很多小學生沒有自治力,放學后總是急于完成課后作業(yè),去手機里尋找他們認為的新奇世界。作為一名教師,更是要因勢利導,要求他們在手機中完成老師布置的預習任務。在這里,我以中年級學生為例和大家交流,我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的。
一、想一想
學習重在發(fā)現(xiàn)、探索、創(chuàng)新和應用。學習語文也一樣。學生預習課文時,可以根據(jù)預習提示和思考練習,有的放矢地進行課前預習。帶著預習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去認真地尋找問題的答案。想想思考題,可以幫助理清課文的條理,了解課文的重難點。練習題則側(cè)重詞句段的訓練,富有啟發(fā)性。思考一下文中的重點字詞句段,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些字詞句來表達中心思想的。預習可以使自己發(fā)現(xiàn)舊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并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不經(jīng)過預習的聽課,只能是老師講什么就聽什么,分不清難點和重點,失去了聽課的目的性和選擇性。而預習后再聽課,學生對于什么地方已學懂,什么地方還不會,已經(jīng)心中有數(shù)。這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難于理解的知識上,從而加強了聽課的目的性。這樣,在預習中弄不懂的地方,他們會聽得更專心。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為上課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心理狀態(tài),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礎.用教育學的理論說,帶著問題上課,求知欲更強。被動為主動。這樣一來,自然就提高了聽課的效率。
首先,要“確立預習任務,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方法。我們依據(jù)第一學段的課程要求,確立了課前預習的主要任務是:(1)借助拼音將課文讀通順,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劃出詞語。(2)拼讀圈畫出的生字,讀準字音,看清筆順,想想記憶字形的方法。(3)讀通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4)思考自己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把這個預習任務打成小紙條,每生一份,要求孩子們貼到語文書的第一頁,這種預習是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預習的。要想幫助孩子們理清預習的步驟和達到要求,我們還要上2節(jié)課內(nèi)預習指導課。
上課時,老師對這些問題逐一檢查,以達到學生熟悉課文的目的。在教學這課的生字時,我先讓學生回憶記憶字形的方法,首先,老師帶領同學們回憶,我們學過了哪些記憶字形的方法。有加一加、減一減、換部件、比一比、組詞法、猜謎語等,再來觀察不同的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識記,有的孩子在課前預習時就記下了好幾種識字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根據(jù)課前預習提示進行預習,在自主預習10課左右后,學生就可以脫離預習提示進行課前預習了。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必須邊讀書邊思考,在預習過程中他們將會發(fā)現(xiàn)很多疑問,學生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會產(chǎn)生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師因勢利導,適當加以啟發(fā)與指點,他們將投入到科普讀物的閱讀中去,這大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而且如果一個學生預習充分的話,課堂上聽課的效率就會提高,做作業(yè)的速度就會變快,課后復習的時間相應縮短.而且錯題管理的時間也就縮短了,這樣學生就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了,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二、做一做
1.熟悉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觀念。
2.了解背景。文章都是為時而作,有針對而寫,有感而發(fā)的。對背景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寫作目的和中心內(nèi)容。
3.查閱相關(guān)資料,深入了解課文。只有做多方面的準備,學生上課才能“嚴陣以待”地聽老師講課了。
從上學期開始,我們根據(jù)每課的學習內(nèi)容,設計了相對應的學習指南,分為基礎展示(字詞)、能力拓展(閱讀)、積累運用(綜合實踐)三個板塊,用基礎展示部分的習題測評方式,學生自己檢測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主要依靠學習小組長的能力,對每一位組員的生字書寫情況進行檢查,如有錯誤,及時改正。再依據(jù)能力拓展部分針對課文內(nèi)容提出的問題,來進行思考。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老師在上課前進行檢查,考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考查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熟悉程度。通過這樣的課前預習,大大提高了預習的效率,而且也使一直困擾大家的預習檢查得到了有效地解決。
三、看一看
教會學生看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課前預習的最高境界是學生自己會讀書、會學習。所以,從本學期開始,我們脫離預習指南,引導學生學會看書,從三年級開始,語文書上的主題人物在每一課都會提出問題,有的是對字義的理解,有的是對課文內(nèi)容提出的思考問題,有的是鼓勵學生查找資料等。在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邊讀邊畫,畫出不理解的生字,不理解的詞語做上記號,然后自己動手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字詞的意思。通過這樣的讀書,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就更進一步。如字典怎樣查,查出來的意思怎樣判斷,讀書應怎樣讀,怎樣做筆記,怎樣圈點勾畫,怎樣評注。又如,讀書的方法,告訴學生用默讀法概括段意,用跳讀法歸納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注意找出一些過渡句及特殊句子,如議論抒情句。就是要讓孩子們帶著問題來讀書。在課前預習時,抓住課文中的課后習題和文中泡泡提出的問題來幫助自己預習,已經(jīng)成為孩子們的預習習慣。
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需要反復訓練才能形成。課前預習是要花時間的,預習時可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安排進行。課前預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培養(yǎng)我們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提高語文成績有很大的幫助。做好了預習,上課就能達到最佳狀。
郭沫若先生曾說:“教育的目的是養(yǎng)成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的這種精神?!笨吹筋A習成為孩子們最愛完成的一項作業(yè),看到預習后的孩子們興奮地參與到課堂上,看到每個人都有積極表達的欲望,我們知道,這都是因為對學生的內(nèi)心需求的一種尊重,尊重學生們自主創(chuàng)造、自我發(fā)展的心靈需要,尊重他們的意愿和選擇,才會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生活中的精彩和快樂?!昂玫拈_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強調(diào)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在學習中,這種準備就是“預習”。預習,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導游圖,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覽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數(shù)。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從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出發(f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邦A習”這一環(huán)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一來,就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