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桂蘭
摘要:陶行知說過,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重中之重。使用史料教學將會成為今后高中歷史課堂上的一種主流講課方式。歷史教師使用史料教學的方式就是根據(jù)教學大綱,在給學生講授歷史知識時,把史料當作學生學習的基礎和了解歷史的證據(jù),然后教師對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利用微課、游戲教學法、互動教學法等給學生講課,讓學生了解到歷史課程的樂趣所在。文章對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上使用史料教學進行分析,研究史料教學的使用方法,為史料教學更加廣泛地應用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歷史 史料教學 應用
高中歷史教師在講授歷史知識時,運用史料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上使用史料可以讓學生形成“論從史出”這一意識,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加深其對歷史知識的記憶都有很大的幫助。史料教學還能讓學生更加簡單地理解歷史知識,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有著積極作用。歷史課本上的很多知識都是一帶而過的或講解得不全,史料教學正好可以對歷史課本進行補充,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
一、教學史料的主要來源
1.選自課本的史料
基于歷史課本選擇的史料是需要圍繞課本內(nèi)容的,史料的重點和難度要和課本的難度相適應。而且,教師選擇的史料要能夠真正幫助學生,要典型,更要深刻。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對自己選擇的史料進行充分研讀,設計配套的教學內(nèi)容,準備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以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知識。
例如,人教版教材《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這一節(jié)課就可以用到史料教學。教師可以用“學思之窗”里的羅馬法條例給學生講解羅馬法,在帶領學生分析條例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古代羅馬法的深刻內(nèi)涵和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2.選自課外的史料
歷史課本只有幾百頁,包含的內(nèi)容有限,不能把所有的歷史知識都記錄在內(nèi),因此,歷史課本上的很多重難點知識都沒有佐證材料,大部分內(nèi)容都只有一個歷史結論,缺少過程。這就使得學生在課上聽不懂教師在講什么,無法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歷史結論。因此,教師在講課前就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歷史課本知識,選擇合適的史料來補充。
比如,教師在講完課本上的《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知識后,還可以運用史料拓展知識。比如,明朝和清朝都怎樣加強君主專制,對二者進行對比,讓學生結合記憶。通過在課堂上增加史料教學,讓學生對唐朝的變化有更加直觀的感受。
二、高中歷史課上使用史料教學的方法
1.加強對歷史課本上史料的運用
高中歷史課本中還是有很多史料的,這些史料都是眾多教育專家經(jīng)過精心研究討論選擇出來的,是優(yōu)中選優(yōu)的結果,對教師來說有著很高的教學價值,對學生來說有著很高的學習價值。所以,教師在給學生講授歷史知識時,要加強對課本上的歷史知識的使用。歷史課本上的史料大多被教學內(nèi)容選擇,在難度方面也符合高中生的平均水平,非常有代表性,對學生的影響也很深刻。教師要有選擇性地對課本上的史料進行分析和解讀,在講解時適當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教師講課,這樣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講人教版高中歷史課本中《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一課時,就可以根據(jù)“學思之窗”里講的小故事對學生進行提問:秦始皇為什么會如此在意丞相減少車騎的事情?然后隨機選擇學生回答這一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權制知識。
2.創(chuàng)設歷史課堂情境
歷史就是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事情,歷史是無法改變的,學習歷史就是為了了解世界的發(fā)展變化,是今人說史。歷史課本上的內(nèi)容大多數(shù)都是敘述事情,或者是闡明事實,相對枯燥乏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感受到樂趣。所有的史實都是用時間線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生要記住的東西比較多,知識點太過枯燥會使學生記憶困難。但是,如果教師通過史料給學生講授歷史知識,就會是另一個結果。史料相對于歷史課本來說更加生動有趣,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在史料教學中,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多媒體設備,再現(xiàn)歷史場景,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歷史學習中,縮短了學生與歷史的差距。比如,教師在講人教版《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這節(jié)內(nèi)容時,就可以利用微課教學,給學生播放八國聯(lián)軍在中國犯下罪行的視頻,如圓明園的焚毀、《辛丑條約》的簽訂,讓學生對侵華戰(zhàn)爭有充分的了解。畫面比課本上的文字更加生動,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3.應用史料要恰到好處
大部分高中生對史料的認識都不到位,教師在上課時引用史料要謹慎小心,不能亂用、濫用史料,以防適得其反,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更加混亂。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鴉片戰(zhàn)爭》時,就要帶領學生分析英國為什么會對中國發(fā)起鴉片戰(zhàn)爭。教師在上課時還可以引用義律在信中寫的話:“這是把我們的將來和這個帝國(指中國)的商務,安放在穩(wěn)固而廣闊的基礎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機會?!边@段文字可以充分讓學生了解虎門銷煙并不是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主要原因。通過對這句話的了解,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想開拓中國市場。如果教師在講這節(jié)課時使用了別的史料,可能達不到這種效果,學生也不能真正了解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真實原因。
4.鼓勵學生自主收集、整理史料
教育家陶行知的觀點是: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要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就要改變傳統(tǒng)課堂上的那種教師單向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發(fā)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自己走進課堂展開學習。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收集史料,然后教師在課上隨機選擇一名學生,就自己查找到的史料為同學進行講解。這樣不但能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還能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要想把自己找到的史料講解清楚,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掌握史料知識,這樣就不斷促使學生進行學習。比如,教師在給學生講“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時,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收集資料,看看“百家”都有哪些“家”,他們的學說都是什么,然后再讓學生對他們的學說進行講解,進行知識共享。
三、結語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而課本上的知識有限,所以史料就成為學習歷史的一種主流方式。歷史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完善史料教學方法,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
參考文獻
[1]袁順.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史料教學的一些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9(16):63-64.
[2]黃劍武.高中歷史課堂開展史料教學淺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9(19):78-79.
[3]張琴.淺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中史料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中學,201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