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
摘要: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閱讀教學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密切相關。文章分析了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基本內涵,指出了高中散文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必然性,針對當前高中散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就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應用路徑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 高中散文 教學 應用
眾所周知,散文題材多樣且具有豐富的思考、想象空間,一直以來都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主體。因此,在散文教學中開展思辨性閱讀,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及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基本內涵
思辨性閱讀教學,指的是基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思辨能力而開展的一種閱讀教學方式。思辨性閱讀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在理性審視文本的基礎上,利用分析、判斷和評價等思維方式來完成閱讀過程中正確的邏輯推導。思辨性閱讀教學強調的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將個體閱讀與群體閱讀相融合,從而促進不同思想之間的碰撞,涌現(xiàn)出新的觀點和看法。
二、高中散文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必然性
思辨性閱讀教學是應對新高考綜合改革的必然選擇。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之后,各地高考紛紛加大了現(xiàn)代文閱讀的比重,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在具體語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本質就是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思辨性閱讀教學也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進一步明確了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和要求,重點包括語言組織應用、思維能力發(fā)展、審美鑒賞創(chuàng)造以及文化傳承等。其實,無論是語言架構還是審美創(chuàng)造,其最終落腳點還是聚焦于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三、高中散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分析
1.思辨力培養(yǎng)的缺位
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高中語文教師過于注重散文“知識點”的講解,對學生思辨力的培養(yǎng)明顯缺位。一是教師對散文文體存在認知偏差。散文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是,很多教師固守這一認知,其散文教學只會從“形”與“神”的關系角度進行講解。這種認知偏差直接造成了學生散文閱讀的思維定式。二是散文鑒賞語言模式千篇一律,應試痕跡嚴重。鑒賞是閱讀的歸宿。很多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散文鑒賞能力時,習慣套用類似于“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詞語和句子,將原本感情多彩、意蘊豐富的文章模式化,降低了學生自主分析、推理、歸納和判斷的思維活力。
2.思辨力培養(yǎng)缺位的根源
高中散文閱讀教學思辨能力培養(yǎng)缺位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教學目標過于注重感性思維,制約了理性思維的發(fā)展。散文閱讀與賞析原本是一個整體性活動,卻被生硬地割裂為背景、主題、修辭、表現(xiàn)手法和抒情方式等不同的模塊,教學目標和評價也偏重于單向性的感性思維的考查,缺乏對過程與方法的凝練提高,制約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二是教學模式和方法過于陳舊。傳統(tǒng)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習慣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強行灌輸給學生,迫使學生以標準答案的“模仿式”來應對考試,以期獲得高分。這種方式完全將授課重點聚焦到考試重點上,學生完全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思路走,阻礙了獨立思考能力的發(fā)展。
四、思辨性閱讀在高中散文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1.樹立思辨意識,提高教學能力
思辨性閱讀教學是一種新穎的教學形式,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作為課程的實施者和引導者,必須樹立思辨意識,提高思辨性閱讀的教學能力。一是要提高站位,充分認識到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緊迫性。互聯(lián)網信息社會,語言文字信息的傳播與共享為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更多便利,學生如果缺乏判斷力,極易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念。教師要提高責任意識,注重提高學生獨立思考、選擇與應用信息的能力。二是教師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思辨學者”。依據(jù)布魯姆認知層次理論,知識只是最低層次的思維活動。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較強的可塑性,教師必須注重在課堂中構建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提高參與課堂思辨活動的積極性。教師散文閱讀教學能力體現(xiàn)在對教材文本解讀、教學目標設計以及課堂內容選擇等多個方面,而這些最終也依賴于教師個人的思辨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謙虛好學、樂于閱讀和思考,廣泛涉獵,提高自身思辨性的閱讀教學能力。
2.確立結構框架,明確散文閱讀教學的思辨內容
要基于散文的類型對文本進行深入挖掘,從語言表達、素材選取、文章主旨三方面,進一步確立結構框架,明確閱讀教學的思辨內容。一是從散文語言表達中挖掘思辨內容。散文的語言具有一定的蘊藉性,通常比擬、夸張、通感等修辭手法使用頻率較高,憑借寄情于景的方式將文章主旨引向更深層次,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比如,史鐵生在《合歡樹》中選擇了“合歡樹”來寄托母親對兒子的期望,同時也飽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因此,教師在進行散文閱讀教學時必須引導學生見微知著,從看似簡單的語言細節(jié)中思辨文章包含的深刻意蘊。二是要從散文素材選取中挖掘思辨內容。散文的素材選取主要是基于生活,作者習慣于將個人之感受、生活之原貌,原原本本地呈現(xiàn)給讀者。因此,教師必須深挖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背景,引導學生展開思索。比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者依據(jù)秋景選材,利用秋天“清、靜、悲涼”的特點,描繪出了一幅美麗獨特的秋景圖。教師引導學生立足表象的同時,深入思考作者喜歡故都的秋的原因、作者當時身處的環(huán)境,感受作者的心理狀態(tài),深刻體會“清、靜、悲涼”中作者消極與積極情緒糾結斗爭的痕跡。 三是要在散文主旨的引領下挖掘思辨內容。主旨是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是散文的靈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散文主旨的指引下正確思考。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主旨是,作者通過月光之中荷塘美麗靜謐的景色來彰顯自己祥和、寧靜的心境。如果學生不能把握住這一主旨,而是將思考的重心放到作者途經荷塘內心是如何產生起伏和變化的,那就南轅北轍了。
3.創(chuàng)新方法,確保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陶行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fā)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發(fā)現(xiàn)出來。”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方法,確保教學的實效性。一是要多利用“討論式、問題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提出思辨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辨熱情和積極性;二是要努力倡導開展“個性化解讀”的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對散文文本內容做到多元化理解;三是要努力實踐拓展遷移,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導學生以對文本的質疑為起點,提高思維和閱讀的雙向延展性,養(yǎng)成聚合思維,提高思辨能力。
思辨性閱讀教學,以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活力為導向,在質疑和探究中解決問題,重在培養(yǎng)學生理性閱讀的習慣和態(tài)度。高中散文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張禮娟.在“聚散”“離合”中暢讀散文[J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03):53-54.
[2]梁偉新.拓展延伸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4(2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