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 天然的物候條件造就了華夏子民的靈秀,屈原則是靈秀中的靈秀,戰(zhàn)國的特殊背景、寵臣與逐臣的身份、特定的社會歷史諸因素作用于屈原,匯合成就其《離騷》獨特的“棄婦式審美心理結構”。本文擬從詩歌的物境與情境兩個層面入手,分析詩歌文本中呈現(xiàn)的“香草美人式的女性化意象組合”及“棄婦式審美心理結構”兩大特質,探究《離騷》豐饒秾麗的女性意識。
【關鍵詞】 《離騷》;女性意識;文本呈現(xiàn)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3-0004-02
《離騷》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詩香草彌漫,美人穿行。屈原用大量的筆墨關注了各類香花香草,同時在文中時常把自己幻化成女性,以女性口吻訴說內心情緒。游國恩在《楚辭女性中心說》一文中說:“屈原對于楚王,既以棄婦自比,所以他們在《楚辭》里所表現(xiàn)的,無往而非女子的口吻?!庇蜗壬^的“以棄婦自比”“無往而非女子的口吻”,無疑在《離騷》里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離騷》具有濃郁的女性意識,而這種女性意識如何得以形成,又具體如何呈現(xiàn),于中國文學有何意義,這便是本文所要探解的。
詩歌呈現(xiàn)無非物境與情境二端,因而在此討論《離騷》的女性意識,須從物境與情境著眼,探索其物境與情境中的女性意識。物境常指詩歌發(fā)生之自然之境,情境主要指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審美心理結構。就《離騷》而言,其物境的女性意識主要表現(xiàn)為香草美人式的女性化意象組合,其情境之女性意識則表現(xiàn)為失戀女子式的審美心理結構。
一、物境: 香草美人式的女性化意象組合
王逸《離騷序》云:“《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這便是后人所稱《離騷》之“香草美人”的緣起。
(一)香草意象
《離騷》是一個由眾多香草香花所組成的意象世界,全文所出現(xiàn)之香草香花共25種:江離、芷、蘭、木蘭、宿莽、椒、菌桂、蕙、荃、留夷、揭車、杜衡、芳芷、秋菊、薜荔、芰、荷、芙蓉、綠、葹、瓊茅、艾。滿目皆是香草之芳(其他珠寶冠劍皆準此),作者是一個喜歡以花草為衣被、以花草為佩飾并喜種植、打理花草的人,“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折瓊枝以繼佩”“攬茹蕙以掩涕兮”“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或以花草以比芳潔,“擎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香花香草是女人最喜愛的事物,楚人陸賈《新語術事》說:“有劍而無砥礪之功,有女而無芳澤之飾?!保ā冻o今注》)在楚國,“芳澤之飾”于女子之重要程度相當于寶劍的“砥礪之功”,那么說“芳澤之飾”是楚國女性化的特征并不為過,那么“芳澤”就無疑是具有女性化傾向的意象了?!痘茨献印ば迍铡芬苑紳蔀橹鄯曳贾?,即是香花香草所制,香花香草無疑就是楚國女性的愛物了。
(二)美人意象
這里的“美人”是指出現(xiàn)在《離騷》中的女性人物。在《離騷》中正面寫到的人物幾乎都是女性:女嬃、宓妃、有娀氏女、有虞之二姚。游國恩先生《楚辭女性中心說》認為宓妃、有娀氏女、有虞之二姚是使女婢妾身份的人,是“余”欲求之說媒的人,說媒的對象是作者稱為“哲王”的男子,但是理弱媒拙,“余”終不被理睬,“世渾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余”顯然是指一個女子,由“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可知她被戀人拋棄了,渴望再回去,卻再也回不去了,有很多嫉妒她的人在男子面前說她的壞話呢。女嬃是一個師傅保姆之類的人,“女嬃之嬋嬡兮,申申其詈余。曰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jié)……夫何煢獨而不予聽?!彼R這個女子太清高、太多棱角了、太特異了,勸她稍微隨俗一點,何必那樣矜才使氣地得罪人,不被人喜歡。從鯀的例子可以推知,這個女子很可能因為性直、清高而得罪了“哲王”而被放棄。顯然,這些女性人物意象所構成的是女性化的生活氛圍,是一個被戀人拋棄的女子的生活氛圍。
這些香草香花和女性人物意象共同構成了《離騷》具有女性化意識的“物境”。
二、情境: 失戀女子式的審美心理結構
很多論者注意到《離騷》中不同尋常的“脂粉氣”,聞一多先生以為屈原“男人說女人話”,游國恩先生《楚辭女性中心說》提出“屈原自比棄婦說”:“屈原對于楚王,既以棄婦自比,所以他在《楚辭》里所表現(xiàn)的,無往而非女子的口吻?!?/p>
的確,《離騷》中“往往而無非女子的口吻”,但這女子并不是游先生所謂“棄婦”,而是一個“失戀女子”,在訴說其“失戀情事”,根據詩意這個女子并未與她所愛戀的情人結合,詩云“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男子沒有履行婚約,中途毀婚;另外,“失戀情事”也是《九歌》的審美觀照方式,《離騷》由《九歌》演變而來,其審美觀照方式正好是一脈相承的。
這個失戀女子喜愛香花香草,品德也像香花香草一樣芳潔,詩歌描述了她幼小時“閨中”嫻雅內美,長大后“好修”而有“姱節(jié)”,因而遭到“眾芳”的嫉妒,“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曾經與她有婚約的情人也拋棄了她,背棄了與她約定,她想方設法“求女”尋媒以求重新挽回她的愛情的整個生活經歷和情感活動。
屈原將自己對于懷王的君臣之情,轉化為失戀女子對于過去戀人的感情,這種失戀女子的心理成為一種審美觀照方式,深深地積淀在《離騷》的詩句中,表現(xiàn)為一種憤抑難平而又哀婉無奈的情緒?!笆倥邮降膶徝佬睦斫Y構”包括三個層面:失時的憂懼、失戀的怨憤、失戀的傷感。
(一)失時的憂懼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薄昂鲴Y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薄凹皹s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
(二)失戀的怨憤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為證兮,夫惟靈修之故也?!薄俺跫扰c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薄霸轨`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競周容以為度。”“世渾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懷朕情而不發(fā)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
(三)失戀的傷感
“雖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遺則。長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薄霸鴼[欷余郁邑兮,哀朕時之不當。攬茹蕙以掩涕兮, 余襟之浪浪?!薄笆罍啙岫环仲?,好蔽美而嫉妒……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昂坞x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在春去秋來的季節(jié)轉換中,女子憂心自己的老去,可是情人又聽信別人的壞話,而中途拋棄了她,她希望在老去之前“立修名”,與自己深愛的人結合,于是去拜托“下女”幫自己說媒,然而世人都稱惡而蔽美,她的“求女”之行又沒有成功。她對情人的不守信用、反復無常及眾女的嫉妒行為充滿了怨恨,但是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黑暗,像她這樣的芳潔之人無法見容,哀傷至極,她打算離去,然而那個被她稱為“哲王”“靈修”“荃”的男子又使她戀戀不舍。
全詩正是以這樣的“失戀女子式的審美原則”和“失戀情事的審美觀照方式”來結構篇章,因而具有一種女性化的“眼光”和行為方式,美人自擬、矜夸服飾以及含顰帶淚的行為等表現(xiàn)正是一個女性通常之所為,由此而體現(xiàn)了《離騷》獨特的女性化意識的“情境”。
三、《離騷》女性意識之成因
文人是文化的載體,作為文化傳載者對于其作品的獨特風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安土重遷的華夏農耕文明一貫追求“穩(wěn)固平和”“溫其如玉”,“穩(wěn)固”趨靜,“平和”趨柔,“溫其如玉”期待:文雅、恭謙、禮貌、溫和、細致……無一不是《易經》里規(guī)范了的女性氣質,從來都不是父權制社會所要弘揚的“陽剛”文化,所以說中國文化的底色其實具有濃郁的女性氣質,作為杰出文人的屈原比一般人更多地傳承了這種氣質。
屈原生于楚國,這個偏居于華夏南方荊湘秀麗山水的國度,水汽氤氳、花草繁盛、芬芳襲人,自有一種陰柔浪漫的女性之美。而曼妙美人、婉媚歌聲和妖艷舞姿的巫歌傳統(tǒng),更加強化了它陰柔側艷的女性化風格。
父系宗法社會男臣與妻妾同“道”的家國同構社會模式中,使得臣子與妻妾的弱勢附庸位置對等起來,形成“逐臣”與棄婦或失戀女子的相通心理,屈原作為楚懷王之“逐臣”,必然曾有這種棄婦式或失戀女子式的心理體驗。據聞一多先生考證,屈原應當是文學侍臣的身份,是貼近君主最近的臣,其體驗類似女子式的附庸感比其他臣子都要強烈,他們的生活情境幾乎同于男子之妻妾,陽剛本性早已在每天的壓抑中淹沒。
偏于女性氣質的華夏文明、陰柔浪漫的荊楚文化、楚地巫歌的女性化審美取向、文學侍臣的身份……諸多因素的交織縈浸,形成了屈原獨特的審美心理結構,根種了《離騷》豐饒秾麗的女性意識,因而“香草美人”傳統(tǒng)始獲開辟,“男子作閨音”的詩歌范式始得建立。
參考文獻:
[1](宋)朱熹.楚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游國恩.游國恩楚辭論著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湯炳正,李大明,李誠,熊良智.楚辭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