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戈
【摘要】 李清照和賀雙卿同為女性詞壇上的杰出人物,雖跨越朝代,相隔百年,其詞作仍有相似之處,有拿來作比較分析的價值和學術意義。鑒于目前將二者閨怨詞作做比較研究的論文并不多見,因此本文選取二者的閨怨詞作從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兩方面作比較分析,以期對這二位光耀千古的女詞人有更深刻的理解剖析,對我國古代的閨閣詞人和女性社會地位以及時代背景有更深入的認識體會。
【關鍵詞】 李清照;賀雙卿;閨怨詞;比較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7-0025-02
一、李清照、賀雙卿閨怨詞思想內容的比較
通過分析二者的生平事跡,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二人雖同為封建社會時代背景生活下的婦女,但身份地位的不同,個體命運的差異也決定了二者閨怨詞作思想內容的不同。李清照出生在書香門第,家境富裕,又與丈夫趙明誠感情和睦,志趣相投,因此其早期的閨怨詞作流露出來的都是表達閨中女兒家傷春悲秋、對丈夫繾綣思念以及身處深閨之中孤獨寂寞的淡淡閑愁。李清照早期的閨怨詞作總是有一種淡淡的憂愁落寞縈繞其中,它屬于文人騷客,尤其是一位心思敏感的女詞人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憐物傷己。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閨怨詞是李清照表達對遠游丈夫的思念之作。詞人在一葉輕舟上期盼大雁傳遞愛人的書信,又由落花隨逝水飄零聯(lián)想到自己無法排遣的寂寞情懷。我們仿佛看到在月下高樓之上,女詞人登樓望遠,期盼愛人回歸的動人場景。全詞表露了李清照憂傷落寞的心境。只是這種憂傷落寞與賀雙卿閨怨詞中的悲痛凄涼相比,終究是淡了一點,淺了一層。
如果說李清照的閨怨詞是“閑愁”,那賀雙卿的閨怨詞就是“濃愁”,是一種無法抹去、深入骨髓的悲痛哀怨。與身處上層社會、地位尊貴,婚后與丈夫琴瑟和鳴的李清照相比,賀雙卿的地位和命運實在慘淡。她出身農家,家境貧寒,婚后長期遭受目不識丁、粗俗彪悍的丈夫和兇狠殘暴的婆婆的毒打與虐待,體弱多病的她還要做著繁重辛苦的農活,所以她筆下的閨怨詞作流露出來的絕不是一般的無病呻吟和傷春悲秋的簡單心境。她詞作中的愁怨是真真切切的身世之悲,命運之苦和處境之難。
賀雙卿有一首《望江南》:“尋過野橋西。染夢淡紅欺粉蝶,鎖愁濃綠騙黃鸝,幽恨莫重提。 人不見,相見是還非?拜月有香空惹袖, 惜花無淚可沾衣,山遠夕陽低?!盵2]這首閨怨詞是賀雙卿傷春懷人之作。整首詞用春天的樂景來寫心中的哀情,在一片生機盎然的熱鬧春景里懷念自己如花似夢般匆匆而過的美好歲月。下篇懷人,那曾經傾慕的少年郎已經被這可恨的封建婚姻制度轉化成了無法觸及的故人,只能看著落花殘陽,嗅著殘香的寂寥暗生幽恨,徒留嘆息。李清照的《一剪梅》和賀雙卿的《望江南》,同樣是閨怨詞中的懷人之作,《一剪梅》是淡淡的愁緒,是有期盼的思念和等待,而《望江南》是無可奈何的哀怨與幽恨,是再無期待的心如死灰。
李清照早期的閨怨詞都是一種表達閑愁的心境,與她早期幸福優(yōu)渥的家庭生活有關,后期保受戰(zhàn)爭之苦,丈夫的病逝更是令她痛不欲生,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一向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女詞人在一夕之間感受了人間苦難,世態(tài)炎涼,因此她后期的閨怨詞作也從“為賦新詞強說愁”[3]的閑適心境轉變到后來刻骨銘心的痛楚,將身世之悲與家國巨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李清照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盵1]這首詞寫于李清照避難于江華之時,丈夫病故,國難當頭。落花時節(jié),一片暮春凋零景象。這首詞用最簡單的語言寫盡了內心的痛苦,此處已不是閑愁,而是歷盡了人生苦難之后的辛酸和無奈。此時李清照的閨怨詞與賀雙卿的閨怨詞就相近了許多。
賀雙卿在《鳳凰臺上憶吹簫·殘燈》中這樣寫道:“已暗忘吹,欲明誰剔,向儂無焰如螢。聽土階寒雨,滴破殘更。獨自懨懨耿耿,難斷處、也忒多情?!?/p>
這首詞營造了一個寒雨凄涼夜詞人對殘燈自憐身世聊遣悲懷的寂寞悲涼意境。女詞人由殘燈聯(lián)想到自己的可悲命運,愁病于一身的軀體就像殘燈一樣奄奄一息。與李清照后期的閨怨詞相比,那種痛苦悲哀凄清和無可奈何的蒼涼之感是同樣存在的,都被二者真真切切地表達了出來。
總而言之,李清照早期的閨怨詞作和賀雙卿的閨怨詞作同樣表達了憂傷的意緒,只是李清照的憂傷偏于閑適之中的輕愁,而賀雙卿的憂傷卻是真切的命運孤苦之感。李清照后期的閨怨詞作則和賀雙卿一樣表達了經歷命運折磨,看盡了世間冷暖之后對自身命運的自憐自傷,對世事無常的慨嘆和無奈,只是李清照的閨怨詞作還有更高一層的家國之悲。
二、李清照、賀雙卿閨怨詞藝術特征的比較
(一)善用疊字
李清照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1]這首詞最妙之處就在于開頭的三句七組十四個疊字,通過反復強調,不僅增強了音律的和諧性和美感,而且強化了全詞的悲劇感染效果,從詞的開端處就奠定了一個無比凄清悲涼的感情基調,表露了詞人內心強烈的痛苦和悲慨。痛國破家亡,愛人離世,悲漂泊之苦,多愁多病,慨萬物同枯,秋景凄涼。令人讀到開頭疊字處已掩卷傷神。
世人多喜歡將賀雙卿的詞拿來與李清照相比,二者不僅在詞的藝術特征上確實有相同之處,李清照詞的藝術手法也能給予賀雙卿一定的靈感與繼承。比如這首《鳳凰臺上憶吹簫》:“寸寸微云,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正斷魂魂斷,閃閃搖搖。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隱隱迢迢。從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朝。青遙,問天不應,看小小雙卿,裊裊無聊。更見誰誰見,誰痛花嬌?望望歡歡喜喜,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盵2]這首詞堪稱精彩妙絕,和李清照的《聲聲慢》一樣,都創(chuàng)造出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絕美藝術境界。這首詞運用的藝術手法可謂妙絕,讓后世讀者對詞人奇巧的匠心折服不已?!栋子挲S詞話》評價此詞:“其情哀,其詞苦,用雙字至二十余疊, 亦可謂廣大神通矣。易安見之,亦當避席?!盵4]
首先是疊字的運用,是對李清照《聲聲慢》中疊字運用手法的一個繼承和發(fā)展?!堵暵暵分辉陂_頭運用了疊字,而這首《鳳凰臺上憶吹簫》通篇都運用了疊字的手法,22個疊字和兩處交錯的疊字令整首詞看上去靈巧工整,讀起來自然流暢,音律和諧優(yōu)美。詞作中所表達的自憐自艾之愁透過這些看似簡潔的疊字表達的纏綿悱惻,憂傷不絕如縷,看似憂傷淡淡,實則苦痛深邃,大有李后主“剪不斷,理還亂”[5]的意味。最后一句“生生世世,夜夜朝朝”更是全篇的升華,于終結處仍有一絲言有盡而情無涯的味道。全詞讀罷,詞中之愁思卻繞梁三日,不可斷絕。這也依托了那全篇的疊字之妙,情感之真。
由這兩首詞的對比可知,賀雙卿和李清照都善用疊字,賀雙卿的疊字運用在繼承李清照的基礎之上又有著自己獨到的創(chuàng)新之處,但她們詞作中表達的真摯情感都是相通的。
(二)善用白描手法
李清照和賀雙卿一樣,她們的閨怨詞作都語言簡潔質樸,卻又清真意切。李清照有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1]賀雙卿有一首《濕羅衣》:“世間難吐是幽情。淚珠咽盡還生。手捻殘花,無言倚屏。鏡里相看自驚。瘦亭亭。春容不是,秋容不是,可是雙卿?!盵2]這兩首小令皆用詞簡單質樸,并無華麗字句,卻于言簡意賅之中吐露真情,只是相比之下,《如夢令》是將情思全部掩蓋在景物描寫之下,并未直接流露。而《濕羅衣》則將愁思深情借著對鏡自驚的神態(tài)描寫傾吐盡致。
《如夢令》用質樸的語言描寫了一夜風雨之后殘紅綠盛的場景,在和卷簾的侍女一問一答之間委婉含蓄地表達內心的苦悶和一片憐花惜花之意。全詞設計巧妙,一波三折。詞人用白描的手法,簡短的尺幅卻創(chuàng)作了一首意味深長的千古好詞,情意真切,場景和人物形態(tài)躍然紙上,看似簡單的詞句卻筆筆妙絕又工整自然,不得不說這正是其高超之處。
賀雙卿的《濕羅衣》同樣用語質樸,開篇兩句即吐露哀愁,直接抒情?!笆帜須埢?,無言倚屏”運用白描手法將人物動作形態(tài)畢真畢現(xiàn)地描寫出來,甚至可以想象出女子的滿面愁容。后兩句“鏡里相看自驚,瘦亭亭”更是寫活了對鏡自憐自驚的神態(tài),那憔悴的面容不是春景,亦不是秋境,而是詞人自己哀傷悲痛的無奈呈現(xiàn)。
因此,李清照和賀雙卿同樣善用白描,她們的遣詞造句在直白樸實的表象之下暗涌著世間最深沉真切的情感,正所謂于平凡處見奇?zhèn)ィ诹攘葞坠P之間見精巧,李清照如是,賀雙卿亦如是。
總之,通過對李清照和賀雙卿閨怨詞作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位雖跨越百年時空的女詞人,她們的詞作有著相似之處。比如,作品中同樣的表達深切的身世之悲,哀愁之感常流露在字里行間;比如,同樣的善用疊字和白描的藝術手法。但是由于她們的身份不同、命運各異,她們的閨怨詞作又有著不同之處,比如二者早期詞作中愁怨的深淺程度,賀雙卿作為后輩對疊字藝術手法的繼承與開拓。不論是同是異,二者的閨怨詞作都反映了她們各自生活的時代的宏觀歷史背景以及女子的生活狀態(tài)。都具有不可磨滅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詞人所表達的真實而沉痛的情感,千百年來依然感染著后人,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杜芳琴.賀雙卿集[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3][宋]辛棄疾.稼軒長短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5][南唐]李璟,李煜著,王仲聞箋注.南唐二主詞校訂[M].北京:中華書局,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