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當代發(fā)展略論

      2020-09-10 07:22:44劉冰王穎
      今古文創(chuàng) 2020年37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

      劉冰 王穎

      【摘要】 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當代發(fā)展,關系著新時代中國文學整體格局建構的完整性和多樣性。作為其中僅有語言沒有文字的鄂倫春、鄂溫克、赫哲、達斡爾四族,在逐步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歷史文化結構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實現傳統(tǒng)文學資源與當代文學寫作的接續(xù),推動本民族文學的現代化轉型,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新的文學意識的生產與融通,將充分展現其思想引領作用,而文學與文化景觀的相互轉化也將帶來精神與經濟的雙贏。

      【關鍵詞】 中華民族共同體;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當代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7-0031-0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學當代發(fā)展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2019D060)。

      1981年12月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同主辦的“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評獎活動進行了第一次頒獎,截至2016年該評獎活動已成功舉辦了十一屆。這對繁榮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拓展中國當代文學版圖,承繼與創(chuàng)新民族傳統(tǒng)文化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黑龍江省地處祖國北部邊疆,是一個多民族散雜居的省份。現有54個少數民族,其中滿、朝鮮、蒙古、回、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赫哲、錫伯、柯爾克孜10個民族為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戶籍人口205萬,約占全省總人口的5.4%。”①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樣態(tài)、古樸神秘的民族藝術魅力一直作為滋養(yǎng)20世紀百年來黑龍江鄉(xiāng)土文學、尋根文學、邊地文學的重要基底,源源不斷地釋放著生命能量,煥發(fā)著勃勃生機。新時期以來,隨著國家“非遺”保護與傳承項目的大力推進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明共建共榮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也逐步突破歷史巖層,以濃烈的個性風格、極具原生態(tài)特點的獨立面貌走進大眾視野,也越來越多地獲得研究界青睞。但是,相較于傳統(tǒng)流失、散佚的緊迫性,縱觀歷年“駿馬獎”獲獎和文學出版情況,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當代佳作或可說是曇花一現,部分民族甚至面臨自身文學難以實現現代轉型的新危機。

      一、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現代轉型的必要性

      以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赫哲為典型代表的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相當數量的傳統(tǒng)文學創(chuàng)作都屬于口頭文學范疇,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英雄史詩、民謠諺語、祭文禱詞等,與書面寫作形成鮮明對比,它既保留了文學形式靈活多變、對情境的高度依賴、與歌、樂、舞跨藝術門類融合等諸多特點,也在文學內容上充滿了人類在文明早期對個體生命、族群關系、自然生態(tài)乃至宇宙大化的真切認識,是原始思維、情感、意志最本真的體現。這些經過世代傳承、熔鑄于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脈的因子,是難于去除的,也是不應被去除的。而就文學本身而言,鏡面效應是時代和社會賦予文學除審美價值之外的獨特功能,哪怕是對“美”的認識與追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學的形式和內容只有不斷貼合當下的生產生活現實,不斷適應被打破與重塑的語言、文化習慣,不斷滿足人民大眾的欣賞口味、提升欣賞水平,才能穩(wěn)固其存在基礎、彰顯本體意義。就像五四新文學運動不僅止于構建中國新文學格局一樣,文學的現代化、世界化是人的現代化、世界化的反映,也是有效助推器。今天來看,中國古典文學并沒有因為五四新文學的出現而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反而是在新文學的成熟過程中完成了自我審視與新的價值開掘。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如果無法擺脫所謂的“原汁原味”,從“現代性”焦慮中走出來,那么它的文學敘事就只能沉湎于鄉(xiāng)戀的纏綿情緒或停駐于對精神還鄉(xiāng)幻象的執(zhí)著描寫,這既無益于傳統(tǒng)與當下的連通,也并不能成為少數民族文化持久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城市文化與鄉(xiāng)村文化、中心文化與邊緣文化、進化型文化與固守型文化的二元不對等關系定位,會讓現實生活的詩意表達失去應有的面貌與意味。因此,置身于打造國家審美共同體的潮流之中,不依附于主流話語體系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如何實現新的民族身份認同、民族形象構建、民族文化傳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在學術研究方面,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一直被視為其他學科研究的潛文本,活躍于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語言學、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區(qū)域歷史研究等領域,這與它誕生之初的形態(tài)和一貫的口頭傳承方式有關,信息駁雜、豐富,闡釋空間巨大。同時,這也說明一個問題——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在文學性涵泳和文學史觀、文學理論及批評體系建構方面缺乏自覺意識,沒有大量的文學創(chuàng)作新嘗試、新突破,只基于傳統(tǒng)文本,文學研究無可避免會滑向文化研究,這對于任何民族的文學發(fā)展都是不利的。實際上,民族民間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文學轉化,在老一輩作家如老舍、趙樹理、沈從文等人身上已取得過豐碩成果,他們的寫作細致描摹民族側影,傳達獨特民族審美感受,盤活了民族文學傳統(tǒng),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內容方面都為我們提供了可參考的范本。

      此外,推動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當代發(fā)展還有助于提升民族話語權,避免失語和被代言的尷尬現實。不可否認,中華文化的主體——漢民族文化的文化優(yōu)勢自古有之,并強烈影響著其他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F今文化全球化、同質化愈演愈烈,國內漢族中心主義或人口較多少數民族強勢主義的局面已然形成,一些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正在被邊緣化、被淡化。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中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赫哲四族就面臨著這樣的窘境,雖然物質文化景觀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我們觸摸歷史的中介裝置,但作為活態(tài)文化的民族文學,以語言為載體發(fā)聲于外界,其播布性、延伸性可以順利打破時空限制完成一次跨越式的文化對話。鑒于此,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現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應加緊擺脫起步早、自然發(fā)展遲緩的窠臼,著力探索創(chuàng)新轉變、協(xié)同發(fā)展的新路徑。

      二、關于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當代發(fā)展的建議

      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大多經歷了一次由傳統(tǒng)向現代的轉變,傳統(tǒng)的文學精神、價值觀念在不斷的文化溯源中被強化和堅守,時代的感召、現代文明的濡染也推動著民族意識的重建與族群記憶的新書寫。傳統(tǒng)與現代相交通已呈現出色彩紛呈的諸多文學面貌,推動著民族文學實現自我更新與突破。

      文學意識的融通與引領。一方面,黑龍江省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赫哲四族文學生成的地域文化背景和民族演進的很多起承轉合都有著極強的相似性,甚至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的語言同屬滿—通古斯語族,與俄羅斯的埃文基人、那乃人也有著同源的種群關系。這些使得它們彼此之間形成了千絲萬縷的內外部聯系,從文學地理學角度貫通四族文學將有助于黑龍江跨境文學版圖的整體繪制,文學互鑒互證的可行性和實踐價值毋庸置疑;另一方面,我國是一個開放的國家,改革開放后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社會思想多元存在、復雜交織,積極與消極作用兼具。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所表現的民族自覺意識應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一致,并以此為引領,去偽存真。通過進一步整合民族文學傳統(tǒng)資源,深度挖掘這種樸素的生存哲學、生活美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通性,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新思想成為激發(fā)其當代發(fā)展的內生動力。當然,新文學意識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文學本體出發(fā),強化少數民族文學在民族記憶、族群經驗、身份認同、文化創(chuàng)傷等方面的在己性表達,既要避免落入商品經濟和消費文化的邏輯陷阱,也要抵制過度政治意識形態(tài)依附而形成的文學僵化、工具化取向,這一尺度只有在不斷的實踐積累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真切、恰當地予以把握。

      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性轉化,追求文學的空間性表達。這既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也將賦予少數民族精神文化建設更多活力。打造活態(tài)文化樣本,令物質文化景觀與文學創(chuàng)作交相輝映,將民族歷史、民族工藝、民族信仰、民族情志借助多種文化載體鐫刻入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和思想的方方面面。如此,文學將不再是紙面的、扁平的,不再是人類語言秩序下線性運行的,它是儀式化的、是直觀形象的,是五官聯動直接作用于我們的感覺的。也就是說,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當代創(chuàng)作與旅游經濟開發(fā)的良性互動,將會帶來一種雙贏的局面。

      三、結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黑龍江諸多少數民族作家的文學書寫得以被認知和接受,蘊含于少數民族文學中的文化認同也成為中華文化最深層的文化基石。推動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文學現代化轉型不是要與傳統(tǒng)徹底決裂,卻是要將好的文化因子“引進來”,讓優(yōu)秀的民族基因“走出去”,在不斷變化發(fā)展中擔負文學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持久地散發(fā)燭照人性的熱力與光芒。

      注釋:

      ①劉明:《黑龍江:振興發(fā)展繪新篇》,《中國民族報》,2019-6-28,第01版。

      參考文獻:

      [1]王丙珍,關小云,關紅英.鄂倫春族文學研究[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4.

      [2]托婭,李樹新,趙延花主編.達斡爾族當代文學研究叢書[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2.

      [3]李樹新,林琳.達斡爾族小說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8.

      [4]陳玨.鄂溫克文學的話語轉型和建構——以烏熱爾圖的創(chuàng)作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13.

      [5]黃任遠.赫哲族創(chuàng)作文學評述[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12).

      作者簡介:

      劉冰,黑龍江黑河人,文學碩士,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王穎,黑龍江黑河人,教育學碩士,教授,主要從事少數民族影像志研究。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共同體
      新時代加強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研究
      山東青年(2019年3期)2019-07-21 14:26:24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探索
      青年時代(2019年12期)2019-06-15 13:18:35
      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到中華民族實體建設
      “共同體”語義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發(fā)現”中華民族:從文明帝國到主權國家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基礎、路徑與價值
      1931年—1945年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研究
      西部論叢(2018年12期)2018-11-28 11:13:28
      論四個全面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
      西部論叢(2018年9期)2018-09-04 14:08:52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帕措”組織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探析
      西部論叢(2018年8期)2018-09-03 08:41:50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復合互嵌格局與多元一體交融
      唐海县| 浦县| 綦江县| 玉门市| 仁布县| 醴陵市| 苗栗县| 冕宁县| 巴马| 夏邑县| 巫山县| 临沧市| 文安县| 长葛市| 蕲春县| 遵义县| 怀来县| 图们市| 茌平县| 玉龙| 巨鹿县| 磐石市| 宣城市| 二连浩特市| 舞钢市| 临汾市| 长沙县| 江川县| 萍乡市| 长垣县| 儋州市| 玉环县| 和政县| 巴里| 景东| 潜江市| 洪江市| 延边| 瑞昌市| 湟中县|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