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彬
摘要:本非遺設計產品本著“寓意于集”的設計概念,以藝術的適應性為出發(fā)點,整合非遺產品之間的歷史內在關聯(lián),通過形質、材質與氣質的契合,賦予產品精準的文化含義,使其在具備實用功能的同時,附加獨特的美學思想,闡釋東方文化里典雅而馨香的精神品格。
關鍵詞:小楷;衍生;詮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崩羁藦娍偫泶韲鴦赵涸谑龑萌珖舜笠淮螘h上作《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要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凝聚起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建立民族的文化自信起著重要作用。
非遺產品《小楷名品集》將國粹文化的傳承和文人審美情趣,通過非遺書法作品的數(shù)字處理及小楷主題設計,還原于案頭 ,望之愜意寧神,心清境悠,用之暢朗情懷脫然而出。本非遺設計產品本著“寓意于集”的設計概念,以藝術的適應性為出發(fā)點,整合非遺產品之間的歷史內在關聯(lián),通過形質、材質與氣質的契合,賦予產品精準的文化含義,使其在具備實用功能的同時,附加獨特的美學思想,闡釋東方文化里典雅而馨香的精神品格。 慕古而求新是本次整合設計的初衷,它既遵循傳統(tǒng),又與時代呼應,兼具古典文化意趣與新時代審美。
中國書法文化歷史悠久,在精彩紛呈的書法類型里,小楷在日常活動中的使用最為頻繁,并作為漢文字乃至漢文化的視覺呈現(xiàn)載體,在書法演進長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能寫一手精致的小楷成為衡量個人文化素質的標志。學習書法就要追本溯源,擇其藝術發(fā)展過程中涌現(xiàn)的堪稱典范的碑帖進行比照。《小楷名品集》以歷史時間軸貫穿主線,從燦若繁星的歷代非遺佳作之中精選了高藝術水準、廣范圍傳播的相關版本進行設計。精選了兩千多年小楷書法史上的上乘之作,囊括了鐘繇《宣示表》、王羲之《黃庭經(jīng)》(唐摹本)、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顏真卿《小字麻姑仙壇記》、蘇軾《赤壁賦》、文徵明《蓮社圖記》、王寵《游包山集》等書史上的小楷名品,又收錄了非遺名品的《敦煌殘紙》等罕見的小楷精品,它們承載著時代的信息,折射著歷史與文化的光彩,從中亦可窺見小楷的演化軌跡,又各具書家人格魅力特征,可謂件件珍品。如鐘繇《薦季直表》書于魏黃初二年,是鐘繇向魏帝曹丕推薦舊臣季直的表奏,此帖章法錯落,布局空靈,結體舒朗,體式橫匾,尚有隸意。雖結體法度不如晉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梁武帝評鐘繇書如“云鶴游天”、“群鴻戲?!?、“行間茂密”于此帖表現(xiàn)最為鮮明。鐘繇《白騎遂內帖》體式微扁,點畫厚重,淳古簡靜,富有自然樸質之感,為鐘氏小楷書之杰作,反映了書家不同時期的書風樣貌。衛(wèi)夫人的小楷八行,其字形已由鐘繇的扁方變?yōu)殚L方形,線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精研體勢,氣韻活潑,去隸已遠,說明其時小楷已成熟而普遍。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書曹植《洛神賦》小楷殘本,自“嬉”至“飛”字凡十三行,共計二百五十字,是王獻之小楷代表作,被譽為“小楷極則”,筆畫雋秀挺拔,結字肖散逸宕,顧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佚名《敦煌殘紙》,隋唐墨跡世傳絕少,敦煌殘紙彌補了這類空白。本帖是敦煌出土的唐人詩抄墨跡,雖歷千年而墨色如新,非刻意求工而意趣萬端。結體變化之大令人驚詫。疏密參差、伸縮開合,俯仰向背等各種對比因素被充分的表現(xiàn),且輕松自在,風格俊朗,和諧統(tǒng)一,氣象盛大。王羲之《樂毅論》是三國夏侯玄撰寫的一篇論述戰(zhàn)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及其征討各國的論文,通篇小楷共四十四行,筆畫粗健,氣息深穩(wěn),結字嚴整,行間氣盈,開啟隋唐小楷風格,諸多學者視《樂毅論》為王羲之正書第一。本書收錄了《越州石氏本》為《樂毅論》存世最佳版本。諸遂良《千字文》是南朝梁周興嗣編纂的兒童啟蒙讀物。全文為四句字,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此篇小楷清麗不失素華,秀美不失古拙。用筆剛勁灑脫,結字穩(wěn)健。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曾鞏《局事貼》是書寫在宋代印刷紙張背面的書札,全文一百二十六字,以小楷寫成。該帖帶有鮮明的歐陽詢及鐘紹京小楷的格局,又略有楊凝式和蔡襄的筆意,用筆精巧,結字修長,骨力通達,連帶自然,奇正相生,收放有度,體現(xiàn)了曾氏的書法功底和對結構處理的精熟能力,流露出靜重峻潔的宋代文人書法風格,令人回味無窮。蘇軾《赤壁賦》是蘇軾貶謫黃州時創(chuàng)作的一篇賦文,記述了蘇軾與友人月夜泛舟赤壁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篇結字扁平,字字豐潤,筆畫圓渾樸茂,行筆輕重錯落,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得晉之韻,唐之法,并開創(chuàng)宋之意。黃庭堅《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亦稱《與景道使君書》,全文英姿勃發(fā),意度舒展。筆畫鋒芒圓勁,清挺剛健,毫勁端凝,字形結體突破晉唐程式,中宮緊斂、由中心向四緣發(fā)散,筆勢縱橫,于奇崛中寓浩逸,于舒展中見端重,勢若飛鴻,氣宇軒昂,充滿了流動感和節(jié)奏感,顯示出渾穆蕭散的神采意態(tài)。趙孟頫《汲黯傳》,汲黯是漢武帝時重臣,忠直敢諫。趙氏自稱此傳有唐人遺風,仿佛得其筆意。其書結體寬和雍容,法度嚴謹,挺秀潤健。筆致敦重典雅,鋒毫不茍,風骨秀逸,楷法精絕。綜觀全文,落筆迅捷,從容不迫,一氣呵成,極富節(jié)奏感。自“反不重邪”起缺十二行,為明代文徵明所補。趙孟頫《道德經(jīng)》是老子撰寫的一部五千言的哲學著作,是中國國學中的寶貴經(jīng)典,這卷趙氏晚年小楷,結體嚴謹,筆畫精到,墨彩深沉。精工中透靜穆之氣,穩(wěn)健中露靈動之神。全篇法度森嚴而出之自然,風韻一致,展現(xiàn)了趙氏小楷極深的筆墨功力。姜夔 《保姆帖跋》、《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紙本小楷,橫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共計一百零一行,姜夔傳世罕見墨跡,從《跋王獻之保母帖》中可以看出其用筆精到,典雅俊潤,且受初唐諸家書風影響,筆畫瘦硬,結構嚴整,章法齊整,氛圍冷峭,不隨時俗,清新脫俗。沈藻《橘頌》是屈原的傳世名篇。用擬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樹的美好形象,用以激勵自己堅守節(jié)操的榜樣。此作點劃圓潤平正,風格婉美端秀,筆致圓融遒麗,體方筆圓,筋力內聚,韻度悠游超逸,與文中超然世外的意境相表里,充分展現(xiàn)出沈藻的藝術修養(yǎng)和書法功力。本小楷集歷經(jīng)多道工序,跨越行業(yè)界別精心打造,設計產品樸素唯真、格局廣大,散發(fā)著非遺國藝帶來的溫情與感動。注重版本的篩選和圖片質量的把控,在保持原法帖真實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修舊如初,原色印刷,如同真跡,將舊時多為貴胄王公、商賈巨子們收藏的法帖珍寶化身千萬,讓今人大眾得以一睹真容,學習欣賞。附錄對書寫者的簡明介紹,以及對小楷作品的用筆、結構、特征、風格、神韻等方面的賞評,為讀者對原貼的學習領悟提供必要的參考,以期使讀者更為清晰的了解各件書法作品的流傳脈絡和時代背景。披覽全帙,思接千載,通過精心準備,發(fā)揮先賢留下的這份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功能價值,為優(yōu)雅的經(jīng)典書風的弘揚和發(fā)展,盡到綿薄之力。
綜上所述,本非遺課題研究成果《小楷名品集》的出版一方面促進了非遺文化傳播與傳承,另一方面對提升文化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也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為非遺文化視域下藝術設計專業(yè)在民政特色養(yǎng)老專業(yè)群建設中找好自身定位開辟了新的可能性,筆者認為三者價值不謀而合,且能做到相互促進,共同為建立國家文化自信助力。
項目:該論文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美術學院)項目成果。項目編號:FY-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