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雪蓮
【摘 要】歸化和異化是翻譯中的兩種基本策略,在譯作《浮生六記》中,林語堂將這兩種翻譯策略運用的淋漓盡致。就本文而言,本文作者擬從林譯《浮生六記》中探討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在其中的運用以及在林譯作品中的體現(xiàn)。
【關鍵詞】林語堂;《浮生六記》;歸化;異化
一、引言
《浮生六記》是“清初文學愛好者”沈復的一本題材較為廣泛的自傳?!陡∩洝窌麃碜岳畎自姼瑁ɡ畎住洞阂寡缂镜芴依顖@序》)中的名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全書共六卷,作者以簡潔生動的文筆描述了他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優(yōu)雅古樸的文風描述了他個人經歷的點點滴滴,描寫了家庭生活的溫馨和美、哀怨離愁;兼談生話藝術、閑情逸趣、山水景色。就譯文而言,《浮生六記》是林語堂先生最見功力的譯作,林語堂憑借其嫻熟的英語、漢語駕馭能力,將晦澀難懂的中國式文言文的《浮生六記》翻譯成通俗易懂、令西方讀者“徘徊不忍卒讀”的佳作。
二、歸化與異化策略在林譯《浮生六記》中的體現(xiàn)
德國思想家 Schleiermacher(施萊爾馬赫)于 1813 年在他的論文 《論翻譯的方法》 中第一次提出歸化和異化的說法。歸化和異化爭論的焦點就是對原文異域性的保留與否問題。 歸化強調翻譯的流暢性,盡量讓譯本適應于目標讀者的文化。異化強調對原文異域性的保留,該翻譯策略是一種讓讀者盡可能地靠近原文作者的翻譯方法。本文將從對時間詞、委婉語、典故的翻譯中探討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在林譯《浮生六記》中的運用。
(一)時間詞的翻譯
例1.“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
I was born 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 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
例2.“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燭之夕”
Our wedding took place on the twenty-second of the first moon in 1780.
由于沈復的作品《浮生六記》是一部文言作品,其時間詞的表達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紀年、記時方法,故在表示年代的時間詞的翻譯上,如果采用音譯的方法,外國人因為不了解中國的文化,可能無法理解,所以林語堂采取歸化的方法,1.2.兩例便是很好的驗證 ,林語堂把 “乾隆癸未 ”直接換成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年方法“1763”,“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譯為“on the twenty-second of the first moon in 1780”,便于讀者的理解。
(二)委婉語的翻譯
例1.自此耳鬢相磨,親同形影。
And so every day we rubbed shoulders together and clung to each other like an object and its shadow.
例2.余曰:“恐卿鬢斑之日,步履已艱”。
“Of course this is all right, except that I am afraid when you are grey-haired, you will be too old to travel.”
委婉語是一種語言以及社會文化現(xiàn)象,人們通常盡力避免使用引起雙方不快或損壞雙方關系的語言,而采用一種迂回曲折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思想、交流信息。林語堂在翻譯《浮生六記》時,將這些委婉語直接譯出,以委婉譯委婉,有效保留了原文的信息。例1中“耳鬢相磨,親同形影”描述出了沈復與陳蕓這對夫婦的恩愛之情,林語堂采用“we rubbed shoulders together and clung to each other like an object and its shadow” 有效地保留這一文化成份,使兩人的形象躍然紙上。例2 中“鬢斑之日”委婉含蓄地說明了年齡,在中國文化中不喜用“老”等字眼來說明年齡,西方國家也存在同樣的現(xiàn)象,因此翻譯時也采用 “grey-haired” 一詞進行弱化。
(三)典故的翻譯
例1.鴻案相莊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And so we remained courteous to each other for twenty-three years of our married life like 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 [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longer we stayed together, the more passionately attached we became to each other.
例2. 余戲曰:“當日文君之從長卿,或不在琴而在此乎?”復相與大笑而罷。
Wenchun was tempted to elope with Hsiangju not because of his ch’in music, but rather because of his fu poetry,” and we laughed again.
由于《浮生六記》是沈復的一部文言自傳體筆記,其用典之多也不難想象。例1中的“鴻案相莊”更是用了梁鴻舉案齊眉的典故,林語堂將其譯成“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更是異化策略的完美體現(xiàn)。例2.“文君之從長卿”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講述了西漢時期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所成的愛情故事,譯文中沒有寫明這個故事,但使用了Wenchun was tempted to elope with Hsiangju 清晰表達出了典故的寓意,但是對于這個中國人所皆知的愛情故事,如果添加腳注或許更有助于譯語接收人群的理解。
三、結語
從上述對林譯《浮生六記》中的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的分析不難看出,翻譯的歸化與異化是相輔相成的。文中對典故等的翻譯并非完全歸化,亦非完全異化, 是譯者在結合語境的情況下適當選擇歸化抑或異化的翻譯方法。 如果譯者在其譯本中,過于強調其中一方,那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可取的,其譯本自然也是不完善的,只有將兩者巧妙地運用在翻譯實踐里, 才能得到更適應目標讀者的譯本??偠灾?,歸化翻譯策略的使用體現(xiàn)了林語堂為迎合英語讀者的理解需求與審美期待,以及順應譯入語文化所作出的努力;而異化翻譯策略則能夠表現(xiàn)出林語堂尊重原作、原作者以及源語文化,并希望將源語中的文化“復制”到譯入語中,保留和保全原文的語言及文化內容的意圖和努力。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 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M].Ler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Academic Pub, 1964.
[2]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J].外國語,1998(2).
[3]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4]林太乙.林語堂傳[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沈復.林語堂,譯.浮生六記[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