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堂 胡芳
摘要:目的:是探討毫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措施及效果。方法:選取荊門市中醫(yī)醫(yī)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7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回顧性病例對象,依據(jù)毫針治療處方進行治療,觀察臨床治療的效果,總結臨床實用治療方法,指導臨床治療的實踐。結果:毫針治療患者在疾病癥狀改善、治愈率方面有顯著療效。結論:毫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能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恢復頸椎功能,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針灸;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easures and effects of filiform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Method: 70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in Jingme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trospective case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prescription of filiform needle, the effect of clinical treatment was observed, and the clinical practical treatment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to guid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practice. Result: Filiform needl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disease symptoms improvement, cure rate has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 Conclusion: Filiform needl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restore cervical functio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Acupunctur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urative effect
一、對象與資料
(一)研究對象
在荊門市中醫(yī)醫(yī)院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抽取70例患者進行調查問卷以及隨訪,其中女33例,男37例;年齡、性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根據(jù)制定的處方進行治療,用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20分法進行治療療效的記錄,最后通過SPSS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二)診斷標準
參照2009年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頸椎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 ]。
(三)治療原則
治療取穴以循經取穴和對癥選穴為主,調查70例患者研究治療效果。
處方:大椎穴、天柱穴、頸夾脊穴、懸鐘穴。
隨證加減:頭暈頭痛加風池穴、風府穴,肩背酸痛加肩井穴、肩中俞,手臂麻木加曲池穴、外關穴。
刺灸法選擇毫針刺法、平補平瀉法[ ](|)加電針(IN)。療程為十次一個療程。
(四)處方分析[ ]
1. 夾脊穴
《素問·繆刺論》:“從項數(shù)脊椎俠背,疾按之應手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楊上善注[ ]:“脊有二十一椎,以兩手俠脊當推按之,痛處即是足太陽絡,其輸兩旁,各刺三痏也?!?/p>
2. 大椎穴
斜刺0.5~1寸;可灸。大椎穴為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頸七椎為頸背頸骨之最大者。古人排序,以此椎骨為諸錐之長。岐伯曰:“背之大腧,在柕骨之端。” 本穴位于背部極上,背為陽,本穴為陽中之陽,為經諸穴之在橫膈以上者,調益陽氣之總綱。又為督脈與手太陽、手陽明、手少陽四經之會。故凡陰陽交爭,一方偏勝,不得其平者,多取本穴以調之。
3. 天柱穴
《穴名釋義》[ ]載:人體以頭為天,頸項猶擎天之柱,穴在項部方肌起始部,天柱骨之兩旁,故名天柱。釋義為:天,指上部,人體頭部;柱,楹意,指支柱,喻人體之頸項。該穴位于項部斜方肌起始部,天柱骨(頸椎骨)上端,支撐頭顱,意示擎天之柱而名。
4. 懸鐘穴
屬于足少陽膽經,其定位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其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部,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八會穴之髓會;又名絕骨。
5. 風池穴
風池最早見于《靈樞·熱病》篇,在《談談穴位的命名》[ ]中這樣說:“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頭頂之上,惟風可到,風池穴在顳颥后發(fā)際線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主中風偏枯,少陽頭痛,乃風邪蓄積之所,故名風池。”
6. 風府穴
風,指風邪;府,集聚處。穴當風邪易侵之處,《素問·風論》:“風氣循府而上,則為腦風?!蔽痪蛹棺档谝还?jié)之上,所以又稱“上椎”。張舜民《畫墁錄》載:宋仁宗病,藥未驗,召草澤醫(yī),始用針自腦后刺入,針方出,開眼曰:“好惺惺!”次日病大減。后有以“惺惺”稱所刺之穴(風府)。
7. 曲池穴[ ]
曲池是人體腧穴之一,屬于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出自《靈樞·本輸》。此腧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有清熱解表、疏經通絡之作用;臨床上用于配合治療偏風,肘臂肩腕等處之病;熱病,高血壓,癲狂;腹痛、吐瀉,咽喉腫痛、齒痛、目赤腫痛,癮疹、濕疹、瘰疬等病癥?!镀諠健罚侯^痛,項痛。
8. 外關穴
外關穴和內關穴相對,所以叫“外關”。外關穴又是手少陽之絡,得手厥陰過經來會之氣,盎溢于無名指之端,是為“關沖”。關沖穴治癥,多與外關穴略同?!躲~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盡痛不能握物,耳聾無所聞。”
9. 肩中俞
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太陽小腸經。在背部,在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另說“大杼旁二寸”(《醫(yī)學入門》)或“肩外俞上五分”(《針灸集成》)。主治咳嗽,氣喘,唾血,項強,肩背疼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10. 肩井穴
本穴在肩上凹處,故名“肩井”。古有井田之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即四通八達。又古時日中為市,交易者匯集于井,后世稱為趕集。本經通肩部,與諸陽經交會,所治療的病癥極為復雜,有如各病之市集也,故名“肩井”。所治病癥以風癥居多。如中風、痰喘、風痹痛、勞傷、氣逆等癥涉及于風癥,均可用之。以風為陽邪,癥從其性也?!夺樉拇蟪伞罚褐髦酗L,氣塞涎上不語,氣逆,婦人難產[ ]。
(五)療效標準[ ]
1. 痊愈
主要癥狀和體征(主要癥狀有上肢麻木以及頸項和肩臂疼痛、頸項活動不利、頸部壓痛,主要體征有椎間孔擠壓試驗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呈陽性)消失,能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
2. 顯效
主要的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或緩解,勞累呈反復發(fā)作,但不會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
3. 有效
主要癥狀和體征改善,生活部分可以自理,不能持續(xù)的工作。
4. 無效
主要癥狀和體征沒有好轉。
采用SPSS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 ],若P < 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二、理論基礎
《皇帝內經》記載: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F(xiàn)代脊椎病多痹癥,痹者,閉塞不通的意思。
痹癥主要原因為風寒濕三氣乘隙侵入人體,堵塞經絡,凝滯氣血,產生痹癥。風氣勝者為行痹,風為陽邪善行而數(shù)變,入侵人體鼓蕩血脈則游走不定,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因寒為陰邪,其性凝結,寒邪客于肌肉筋骨之間,致使氣血凝滯不行,其痛較重,固定不移,故稱“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濕為有形之陰邪,其性黏滯,入侵人體,最易傷害肌體內的陽氣,留滯于皮肉筋脈,閉經絡,阻礙氣血流行,故使人肢體沉重,或痛或不仁,故稱為“著痹”因其病邪屬濕,故又叫濕痹。
其發(fā)生與年老體衰、長期勞損、感受外邪或跌撲損傷等因素有關。
本病病位在頸項部,涉及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和手陽明經經脈及其筋經。
基本病機是頸部寒濕痹阻,氣滯血瘀或肝腎不足,筋骨肌肉失養(yǎng)。
三、頸椎病的現(xiàn)狀
現(xiàn)有調查研究表明:長時間的伏案工作以及電腦的使用、睡眠姿勢和習慣的不當,會導致人的頸椎保持單一姿勢,使頸部肌肉韌帶疲勞,從而提高了頸椎病的發(fā)病概率。
調查顯示[ ],我國大概有7%至10%的人群都患上了頸椎病,50歲至60歲頸椎病患者成倍增加,患病率達到了20%至30%;60至70歲年齡段的發(fā)病率更是高達50%。更不容忽視的是,頸椎病近些年出現(xiàn)了年輕化的趨勢,2002年“我國青少年頸椎發(fā)展現(xiàn)狀報告”、顯示:80%以上的青少年頸椎正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危害[ ]指單純神經根受刺激而炎癥不明顯者,可表現(xiàn)為手指麻木。頸部后伸時癥狀可加重。癥狀可因落枕而發(fā)作,或因頸部勞累而加重。疾病久治未愈者,還會出現(xiàn)肌力減退,受壓神經支配區(qū)域感覺減退,肌肉萎縮,頸肌有壓痛感等癥狀。若治療不當[ ],還會出現(xiàn)皮膚潮紅、上肢發(fā)冷、肩部腫脹、指甲變形等并發(fā)癥狀。它主要的危害是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持筷、系扣子等動作不能完成。
四、調查結果
使用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對患者進行調查,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采用SPSS軟件對治療前后樣本的相關系數(shù)進行顯著性檢驗,顯著性為0,所以具有相關性。具體數(shù)據(jù)如下表2所示。
根據(jù)SPSS軟件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的結果,Sig(雙尾)值為0 < 0.05,所以毫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顯著療效。數(shù)據(jù)如表3所示。
五、討論
頸椎病又稱為頸椎綜合征[ ],是頸椎骨關節(jié)炎癥、增生性頸椎炎癥、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yōu)榛A的病癥。毫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目的在于激發(fā)正氣,自身調節(jié)。
針灸是通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用以調節(jié)機體氣血陰陽、臟腑功能以及筋肉活動等,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靈樞·九針十二原》曰:“所言節(jié)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薄鹅`樞·刺節(jié)真邪》曰:“用針之類,在于調氣?!贬樉膶C體的調節(jié)作用是通過調節(jié)經氣以及激發(fā)正、提高自身抗病的能力和自我康復的能力,使得機體從病理狀態(tài)向生理狀態(tài)轉歸,并不是外源性物質的補充。
通過調查研究毫針對于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以及毫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時的針法、取穴和療程對疾病的作用,以此總結最優(yōu)治療方案,來提高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也借此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治療效果的認識,加強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的信心。
六、結論
毫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能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恢復頸椎的功能。此外,毫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還具有起效快捷,無毒性,作用安全的特點。中醫(yī)針灸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具有非常好的臨床療效,所以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傳播和發(fā)揚中醫(yī)針灸療法。
參考文獻:
[1]佚名.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C]//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頸椎病專業(yè)委員會眩暈學組成立大會暨眩暈多學科研討會. 2012.
[2]樓百層,樓星煌.試論針刺平補平瀉法[J].中醫(yī)雜志, 1982(04):48-50.
[3] 楊靜雯, 劉存志, 石廣霞,等. 古代針灸處方配穴原則探析[J]. 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 2014, 21(009):118-119.
[4]李乾,韓秀珍.夾脊穴臨床應用及機制探討[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09, 033(004):289-290.
[5]周楣聲.針灸穴名釋義[M].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
[6]曾惠群,王珍,曾玉鱗.談談穴位的命名[J].江蘇中醫(yī), 1961(4).
[7]石學敏.針灸學.北京市: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35.
[8]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08.
[9]朱立國,趙勇.頸椎病診斷療效標準[C]//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骨傷分會第四屆第二次會議. 2007.
[10]陳銀夢,詹倩.運用雙樣本t檢驗的若干誤區(qū)與正確條件[J].統(tǒng)計與管理, 2019,000(002):40-42.
[11]劉道矩,高翔.關于我國青少年頸椎病現(xiàn)狀調查[C]//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頸椎病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4.
[12]秦玉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與治療[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2,12(12):61-61.
[13] 陸紅.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頸椎病[J]. 家庭用藥, 2012(3):70-70.
[14]盛鋒,沈國權,孫武權.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評價量表的研究近況[J].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0,08(9):000824-828.
[15]方捷,張克儉.頸椎病分型與治療[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 2006(6):60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