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鋆旭
摘 要:課堂小組討論是開展高中思想政治課的一種常見教學方法,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常常會存在“偽討論”的情況,沒有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本文結合具體案例,剖析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小組討論中存在的誤區(qū),探討并闡釋改進的策略,以期更有效地開展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小組討論。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小組討論;存在誤區(qū);改進策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到高中思想政治的課程性質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被顒有蛯W科課程指的是學科內容采取思維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呈現(xiàn),即通過一系列活動及其結構化設計,實現(xiàn)“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
在高中政治課堂中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能促使學生積極開啟自己的思維,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探討,交流想法,以尋求問題的答案或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學科內容采取思維活動”的一種呈現(xiàn)。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常常會存在“偽討論”的情況,沒有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F(xiàn)以我的一節(jié)教學公開課《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為例,對如何在高中政治課堂中實現(xiàn)有效的小組討論。
一、設置課堂討論中存在的誤區(qū)
在最初對《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我設置了如下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
這些小組討論的設置打破了以往高中政治課“滿堂灌”的弊端,把課堂時間交還給了學生,使學生得以在課堂時間與同學一起交流討論。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課堂小組討論存在著一些誤區(qū),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實效。
1.小組討論過于頻繁,問題設置過多。學生上課的注意力與時間是有關系的。剛上課的前5分鐘,學生注意力開始上升,到10分鐘時達到最佳狀態(tài),10分鐘到15分鐘之間注意力最大值基本持續(xù),15分鐘到20分鐘之間開始緩慢下降,20分鐘到25分鐘之間開始較快下降,25分鐘之后達到最小值。這就要求我們把握這個曲線的規(guī)律,在上課20分鐘、30分鐘的時候更換教學方法,讓學生再次、多次興奮,對學習新知識不斷產生積極性。然而在一節(jié)40分鐘的課程中,我設置了三個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重復。頻繁的課堂討論,使得學生感到疲憊與乏味。當進行到第三個小組討論的時候,學生已經進入厭倦狀態(tài),課堂氛圍明顯變得沉悶。其次,三個小組討論,五個問題,使得學生沒有仔細品讀資料和深入探討問題的時間,思維難以向縱深層次發(fā)展,交流受到影響,沒有真正的思考及思維火花的碰撞,小組討論流于形式。
2.教學材料引導性強,討論缺少爭議。教育家肯尼基·胡德曾說:“教育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shù)靥岢鰡栴}和巧妙引導學生作答?!蔽覟榱艘龑W生理解“處理好民族關系的重要性”,設置了問題“為什么要處理好民族關系?能不能統(tǒng)一為只有一個民族,理由?”,并給學生提供了兩則材料——材料一:原蘇聯(lián)共有130個民族,其中俄羅斯族人口占50%左右,蘇聯(lián)長期推行大民族主義,過分宣傳俄羅斯民族,忽視少數(shù)民族的特點和利益,人為地加速推進民族同化過程,致使民族關系十分緊張,嚴重挫傷了各族人民的感情,為日后的社會動蕩、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停滯、衰退埋下了隱患。前蘇聯(lián)解體后的俄羅斯民族依然矛盾重重,誘發(fā)了車臣戰(zhàn)爭。材料二:埃塞俄比亞國內共有80多個民族。2018年4月以來,南方州因土地所有權和資源分配問題不斷爆發(fā)民族沖突事件。僅6月初以來,發(fā)生在南方州首府阿瓦薩市西達馬族和沃萊塔族之間的沖突就造成至少10人死亡。提供這兩則材料的本意是,希望學生通過這些資料了解到,處理不好民族關系所帶來的弊端,進一步思考處理好民族關系的重要性。但由于選用的材料都是負面材料,使得討論失去爭議,大部分學生基于材料,認為這些多民族的國家因為處理不好民族關系引發(fā)了很多矛盾與沖突,那不如干脆統(tǒng)一為只有一個民族,達到“天下大同”的狀態(tài),這樣就不用想法設法處理民族問題,從而忽視了多民族所帶來的多元性的好處,也忽視了大民族主義所帶來的弊端。
3.教學設計脫離學情,話題無吸引力。學生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在確定發(fā)展與教學的關系時,要使教學對學生的發(fā)展起主導和促進作用,就必須確立兩種發(fā)展水平:一是已經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即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智力水平;二是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但需要他人的幫助。維果茨基將學生借助他人幫助所能達到的水平與獨立活動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成為最近發(fā)展區(qū)。然而在本次授課中我沒有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實際上高一的學生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課程中是有學習過有關民族的知識的,如《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一課。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有關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的知識并不算太難。設計“為什么要處理好民族關系?”“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有著什么樣的深刻內涵?這些原則是如何體現(xiàn)的?”“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如何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等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只是讓學生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簡單重復,沒有討論的價值。不吸引學生的話題,自然也難以激起學生思考及表達的欲望,課堂小組討論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優(yōu)化課堂小組討論的策略
在不斷設計、修改、完善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將《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一課中的小組討論作了如下設計:
1.精心設計討論問題,突破重難點。泰勒認為,無論是學生經驗的確定,還是課堂討論的組織實施,都需要盡量設置學生經驗可以接觸到的社會時事、社會背景等。課堂的氛圍與情景,不是來自虛假的人為營造,而是以真實、可感為前提。衡量課堂討論的問題是否有熱度的標準有兩個:一是是否有新鮮的時事背景,二是問題的設計能否吸引學生,學生是否樂于參與討論。在《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一課中,學生很容易理解為什么要處理好民族關系,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內涵等知識,但是學生可能會混淆這些基本原則的體現(xiàn),也可能不認同某些做法是這些基本原則的體現(xiàn)。
因此,針對這些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兩個小組討論。
第一個小組討論——通過教師本人的大學同班同學參加演講比賽中的一番話,讓學生剖析“這一段話是如何體現(xiàn)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的”。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學會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學生在與同學討論的過程中,檢驗自己是否真的懂得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內涵。
第二個小組討論——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優(yōu)惠政策是否違背了民族平等原則?理由?基于眾多關于民族問題的復雜性,信息傳遞的不對等性,有學生認為,處理民族關系上國家的某些做法是不平等的,給予了少數(shù)民族太多的優(yōu)惠政策,違反了民族平等原則。因此,在使得學生了解什么是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體現(xiàn)之外,更應該結合當前的社會時事引導學生思考“我國對少數(shù)民族實行的優(yōu)惠政策是否違背了民族平等原則?”,以澄清學生的思維,樹立學生的三觀。這樣的問題設計,正切中了學生的痛點,調動和發(fā)揮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得學生有話可說,也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2.深挖特色教學資源,落實學生情感。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出偽君子?!鼻楦惺侨藢ΜF(xiàn)實世界各種事務的不同態(tài)度和不同體驗,是影響學習者行為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因為我們的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過程,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氛圍是促進師生交流互動的必要條件。這也啟示教師在備課及授課時,可以多從教師自身出發(fā),吸引學生。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是有接觸過其他民族的,教師本人亦是。在備課時,我想到了我就讀大學時的一位同班同學是維吾爾族人,這位同學的經歷十分豐富,成就十分突出。于是,我在授課時介紹了我的這位大學同班同學,呈現(xiàn)了我們大學時的相處日常,并給同學們分享了他在大學時獲得的各種成就。他的其中一個成就是,演講比賽的一等獎,演講的主題是“從見證者到實踐者”,演講的其中一部分內容是——“2012-2017這極不平凡的五年,新疆的快速發(fā)展大家有目共睹。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新疆設施聯(lián)通加快推進,經貿合作全面深化,人文交流更加密切,為新疆經濟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落實了15年免費教育,到2020年,全疆基本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教育中心。這是我們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這一份機遇來自我們強大的國?!边@樣的分享,拉近了師生距離,使得學生愿意細細品讀材料。這時候,再要求學生就材料的內容進行小組討論,事半功倍。不僅如此,以我和維吾爾族同學相處的日常,以小見大,真切展示了各民族和睦相處的情景,進一步落實了學生情感上對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的認同。
總而言之,在思想政治課上有效開展小組討論,課堂設計的討論問題必須聚焦于學生的關注點,用設計懸念、提出精心設計的問題的方式,激起其好奇心,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再輔以同理心和開放型回答的討論前提,讓學生迅速進入討論情景。這樣的設置,一方面能使學生對討論的內容迅速產生思考欲及表達欲,另一方面有助于授課進度的有效推進和學生對課本知識的高效吸收,讓學生在討論后對課堂知識點及其所學知識的背景、現(xiàn)狀、未來發(fā)展有更形象具體的理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何鳳嵐.課堂多次刺激教學法初探[J].甘肅教育,2011(19):51.
[3]朱曉斌.課堂討論的十大心理學原則[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05):16-19.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政治課活動型教學策略研究》研究成果,立項編號:2019ZQJK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