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培榕
為什么有人習慣將黑人與暴力、犯罪、毒品聯(lián)系在一起?為什么有人認為黑人的“懶惰”“縱欲”是他們受到歧視的“原因”?他們沒有明白,“美國黑人唯一的問題就是被認為有點問題”。在《天生的標簽》一書中,美國大學歷史和國際關系學教授肯迪寫道。
在這本書里,作者用大量的史實嚴肅又不失趣味地剖析了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一段現(xiàn)在仍在上演的故事。
種族主義的源頭不是無知與仇恨??系险J為,是利己主義導致了種族主義政策:對黑人的奴役和剝削給美國的政客、商人,甚至學者帶來了巨大的利益。為了捍衛(wèi)這些利益,他們生產(chǎn)、傳播種族主義觀點,才導致了無知與仇恨。
比如,為了證明奴隸制的優(yōu)越,學術界曾生產(chǎn)大量“研究”證明黑人男人縱欲、女人淫蕩,因此只配被“白人救世主”照顧、看管。雖然這些“研究成果”后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但它們所捍衛(wèi)的種族主義觀點已經(jīng)被植入美國人的腦海中,它們所捍衛(wèi)的種族主義政策也讓黑人與種族平等漸行漸遠。
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也只不過是正義和邪惡的交戰(zhàn)。這段歷史是種族隔離主義者、主張社會同化主義者、反種族主義者三方的拉鋸戰(zhàn)。
反種族主義者不斷用微弱的聲音挑戰(zhàn)強大的種族隔離者手中的金錢、聲望、權(quán)力,而社會同化主義者認為,黑人只要擔當起“個人責任”就能在白人至上的社會中大展身手。所以,“勸善”——勸黑人提升自我、挑戰(zhàn)刻板印象以避免歧視——這一觀點得以流行至今。
種族主義更沒有因為“偉大 、無私的人”發(fā)聲而銷聲匿跡。從15世紀到21世紀,種族主義“進化”了:它只字不提“黑人”“白人”“種族”,卻能控制總統(tǒng)大選、公共政策、教育、住房、就業(yè)…… 唯一不變的只有反種族主義者的不懈抗爭。這股曾經(jīng)弱小的力量,如今越發(fā)強大。
“黑人縱欲”和私刑也許已經(jīng)成為過去,但是暴力執(zhí)法、教育機會不公、大規(guī)模監(jiān)禁仍然存在。在無情剖析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之后,肯迪滿懷希望地表示“會有那么一天,美國人會意識到黑人唯一有問題的地方就是他們認為黑人有點問題”。而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了解這段歷史,別讓自己成為種族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