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盈 陸雯婷 錢錦 諶梓杭 鮑文路
基金項目:本文屬“安徽師范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資助”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910370194。
摘? 要:隨著二語習得理論研究深入,語言遷移理論也在不斷發(fā)展。根據不同維度,語言遷移可劃分成多種類型?;谀嫦蜻w移角度,研究第三語言德語(以第二外語德語為例)對第二語言英語習得的影響。分別從語言內的因素以及語言外的因素這兩個方面具體分析德語對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產生的遷移作用,總結概括如何利用因素、規(guī)避不利因素促進英語專業(yè)學生更好地學習。
關鍵詞:德語二外;英語學習;語言遷移;逆向遷移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程盈(1999.8-),女,漢族,安徽省歙縣人,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師范本科;第二作者陸雯婷(1999.3-),女,漢族,安徽省合肥市人,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師范本科;第三作者錢錦(1999.8-),女,漢族,安徽省無為縣人,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師范本科;第四作者諶梓杭(1999.11-),女,漢族,福建省廈門市人,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師范本科;第五作者鮑文路(2000.3-),女,漢族,安徽省六安市人,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師范本科。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6--03
二語習得領域的遷移研究至今已有悠久的歷史,二語習得通常指母語習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語言的學習。在學習其它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者原有的認知能力、思維方式、語言知識等都會對新語言學習產生影響。這就意味著母語會對二語習得產生影響,但這一現象在學界的最初名稱并非“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而是“干擾”(interference),之后才改稱為“語言遷移”、“母語影響”[1]。雖然歷來的語言學家們對語言遷移都給予關注,但要給它下個準確的定義是非常困難的。人們對語言遷移的認識歷經了多個階段,對待語言遷移的理解也存在差異甚至是誤解。這些誤解主要表現為語言遷移是簡單的語言習慣形成的結果,這主要是受到行為主義的影響,認為語言習得過程是一種習慣的形成,這就意味著學習者原先已經形成的習慣會對新習慣的養(yǎng)成產生一定影響[2];語言遷移就是母語干擾;遷移就是求助于原有的母語知識;遷移就是母語影響。受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人們往往將遷移作用和母語的影響等同起來[3],但事實上,這種遷移作用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Odlin(1989:2)就指出“目標語與任何一種之前習得的語言(或許是并未完全精通的語言)之間總會存在相似和相異之處,源于這些相似和相異之處的影響,稱之為遷移[4]?!睆闹锌梢园l(fā)現,語言遷移與母語作用并不是一一對等的關系,隨著二語習得理論研究不斷深入,語言遷移不再僅僅限于母語對于二語的遷移影響。從不同維度出發(fā),可將語言遷移劃分成為多種類型。依據“方向性”這一維度可將語言遷移細分成為“正向遷移”、“反向遷移”、“橫向遷移”、“雙向或多向遷移”。其中“正向遷移”通常指母語到二語的遷移,也可指第二語言到第三語言,或第三語言到第四語言的遷移,等。而“反向遷移”通常指二語到母語的遷移,但也可指第三語言到第二語言,或第四語言到第三語言的遷移,等[1]。綜上,本文中提及的語言遷移就是細指反向遷移。即第三語言德語對第二語言英語的遷移。
常見語言遷移是指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學習者在使用第二語言時,借助于母語的發(fā)音、詞義、結構規(guī)則或習慣來表達思想這樣一種現象。它包括語言上的影響,如語音、語匯、語法等方面影響,還包括語言之外因素的影響,如思維模式、文化傳統、社會歷史等方面影響[5]。因此本文在闡述這種逆向遷移時,也主要從語言內的因素(以詞匯與語音為例)和語言外的因素(以學習策略為例)這兩大方面具體分析。
1.語言內的因素
1.1詞匯
德語與英語的詞匯都是由拉丁字母構成的。德語,相較之英語26個字母,只比其多了四個(即?、?、?,ü)。因此德語與英語詞匯在外形上非常相似,這種相似性,增強了兩者聯系,同時也增強學習者對于德語學習的興趣與信心。早期的英語主要是通過借詞(borrowing)來擴充詞匯量,英語詞匯也就可以依次劃分為本土詞匯(native words)以及外來詞匯(borrowed words)。而外來詞匯在現代英語詞匯中的占比已高達80%,其中德語也是一重要來源。這也就意味著英語與德語有著一部分共同詞匯。而這一部分共同詞匯既可促進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可能也會阻礙學習英語詞匯。
英語中的德語外來詞可劃分為同化詞(Denizens)和非同化詞(Aliens)。同化詞由于借入時間較早,就根據英語詞匯的發(fā)音和拼寫形式進行同化并遵守英語的發(fā)音規(guī)則和拼寫方式。當學習者學習此類詞匯時,有利于學習者明確此類英語詞匯的來源,同時還給學習者提供了新記憶特征,以此幫助加深記憶詞匯。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習者學習被英語借用且同化的原型德語詞匯時,若是學習者前期的英語學習已經接觸過此類詞匯,那么這無疑是一種進一步理解鞏固的過程,但若是未學習過的生詞,那么這就是一個為后期英語學習打下基礎的過程。如;英語單詞Leitmotif(主題;主旨;主調樂)就是德語單詞Leitmotiv(主題;旋律)的同化形式;英語單詞objective(客觀的)則可追溯到德語單詞objektive(客觀的),兩者形式非常相似,學習到此德語單詞時就可以幫助加深記憶相對應的英語單詞。
當學習者學習英語借用但未進行同化的德語詞匯時,由于此類詞匯仍保留外來詞的發(fā)音規(guī)則和拼寫方式,針對已學過的非同化的英語詞匯,相比學習已同化的詞匯,這是一個純粹的,真正的鞏固過程。但針對還未掌握的此類英語詞匯,則是一個擴大詞匯量過程。如:Kindergarten(幼兒園)就屬于非同化詞,在學習到此德語詞匯時,對于英語中相對應的詞匯就是一種理解與鞏固。
但英語中存在一部分德語外來詞,雖然他們以相同的形式出現在德語和英語中,卻包含不同的含義。這也就意味著,此類德語詞匯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會給英語學習帶來干擾。這種干擾可表現為詞義混淆。例如:man,雖是德語外來詞,形式沒變,但由于英語不斷發(fā)展,man在德語和英語中蘊含著不同的含義。德語中man是不定代詞,泛指人,包括你、我、他(她),而英語中的man就變成特指男人[6]。諸如此類單詞,由于外形一致,含義不盡相同,無論是對德語還是英語詞匯學習都會產生一定的干擾,容易混淆該單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
從英語發(fā)展歷程中不難發(fā)現,德語詞匯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作為第二外語為德語的學生應該正確認識這些影響,學會利用德語詞匯幫助鞏固已學的英語知識或是擴大英語的詞匯量。面對德語與英語中同形不同義的詞匯,在學習過程中就要學會區(qū)分,最終能在兩種語言環(huán)境中自如使用。
1.2語音
德語和英語同屬印歐語系中的日耳曼語族,都是由拼音字母構成的有聲語言,他們都靠字母的拼讀以及語言中的音素發(fā)音。
首先從音素出發(fā),在德語中有著和英語一樣26個字母,但他們代表的音素卻大不相同。有相關研究將德語和英語的音素進行對比分成以下三類:英德共有的音素如[d]、[m];德語有而英語沒有的音素如[x];英語有而德語沒有的音素如[dr][7]。在這種分類方法下可以發(fā)現,學習者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面對著多種音素組合時常會因德語和英語共有的元音音素以不同形式出現而易引起書寫錯誤,或因為不同音素以相同的形式出現而導致學生發(fā)音錯誤的情況[8],
除去在元音和輔音——即音素層面進行的對比,從宏觀角度看整體的發(fā)音方式,英語由于音素組合的多樣性,學生要掌握英語單詞的發(fā)音要從國際音標開始,重音的變化也較復雜。但德語發(fā)音規(guī)則相對簡單,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fā)音比較規(guī)律,主要是長短音的區(qū)別,且字母發(fā)音一般準確清晰,所以德語單詞基本上會讀即會寫、會寫即會讀[9]。
存在著諸多差異的同時也有著諸多共性。德語初學者可在德語單詞中通過觀察開音節(jié)閉音節(jié)這種英語中的發(fā)音規(guī)則來判斷長短音的變化,例如在重讀開音節(jié)里元音字母一般念長音。同時可利用英語中的音節(jié)劃分規(guī)則于德語單詞的音節(jié),例如前綴通常都自成一個音節(jié)。由于英德都是由字母構成的拼讀語言,這些規(guī)則在兩種語言中都有極大適用性,學習者可以在學習過程仔細體會。從逆向遷移角度來看,德語學習過程中對這些發(fā)音規(guī)則的運用能讓學習者進一步加深對發(fā)音規(guī)則的理解和領悟,促進對英語發(fā)音的學習。
通過以上對比可得出,部分相似性的確有助于學生進行逆向正遷移,但大多時候它只是起到一個輔助學生學習發(fā)音的作用,在實際發(fā)音的時候還需要考慮兩種語言特殊的音素以及發(fā)音規(guī)則。英語專業(yè)學生對英語有著牢固的知識基礎,在最初沒有將德語語音知識內化的時候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會對英語學習造成太大影響,而隨著德語學習的推進,學習者很容易把德語的發(fā)音與英語中相同的音素或者相同的形式產生混淆的情況。克服這種負面影響需要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多加留意,努力將逆向負遷移降到最低。
2.語言外的因素——學習策略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本篇以語言為中介,上述介紹了語言內兩種原因,語言外原因從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策略這一方面入手,論述在德語學習過程中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影響。
語言學習策略一直是語言研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Oxford根據語言學習策略與語言材料的關系將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所謂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與所學的語言有直接聯系,可分為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和補償策略;所謂間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與所學的語言沒有直接聯系,可分為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會策略[10]。根據鐘振華(2017)對英語和德語學習策略相關性的研究表明,德語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與英語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之間分別存在低度相關性(p<0.01,0.5 2.1直接策略——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就是關于如何使用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去學習、記憶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性方法[12],它體現著學習者處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其主要包含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 德語學習中認知策略的使用推動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更加自主、廣泛、高效地運用認知策略。首先,在德語學習中,學習者進行語言的練習,接受、傳遞信息并進行分析和推理,為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建立規(guī)則,這些認知策略的不斷運用,會使學生在德語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激活和培養(yǎng)其更加高級、高效、常效的認知策略。這種認知策略的發(fā)展不但有助于學習者的閱讀、聽力、寫作等方面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夠促進學習者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英語學習。以英語閱讀為例,Scovel曾經指出[13],人的已有知識對言語理解的作用不僅僅表現在運用各種認知策略來理解詞、短語、句子,而且還表現在語篇信息的整合上。他認為,輸入的言語信息要與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信息相整合,才能得到理解,如果缺乏有關信息或者未能激活記憶中的有關信息,那么就不能或難于實現對言語的理解,這就要求學習者必須學會和自覺運用認知策略,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眾所周知,學習策略的運用是思維過程中下意識運用的結果,學習者進行德語閱讀的過程也正是學習者思維方式得到訓練的過程,這一過程會使學習者的認知策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通過進一步的反思和總結,這些所學所感可以進一步內化為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經驗、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從而推動學習者在英語閱讀及其他技能培養(yǎng)中更好地運用認知策略、提高學習效率。 2.2間接策略——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策略是一種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進行有效管理和監(jiān)督的策略,其主要分為三類: 計劃策略、監(jiān)督策略以及評估策略。其是學生對學習進行計劃、實際操作、反思、評估和調整的良好策略,是高角度廣范圍深層次的學習手段,對提高學習效果起著極大的作用[14]。
學習者在學習德語過程中對元認知策略的妥善使用有利于推動學習者不斷提高對元認知策略的掌握水平,并會對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習策略的使用產生正遷移影響。這種在德語學習中逐漸掌握的學習策略與經驗一方面有利于學習者進一步提高元認知意識和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對英語等其他語言學習的信心、興趣和持有一種積極的語言學習態(tài)度,減少浮躁;另一方面,可以推動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更加自覺地運用元認知策略并提高運用的熟練程度,幫助學習者認識到對于英語這一門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接觸的語言學習來說也同樣需要腳踏實地,使其在英語學習中更加重視合理計劃安排學習任務、建立學習重點,提高自我監(jiān)督、及時進行學習評價、反思,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有效的調整,從而進一步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和效率。
綜上所述,學習者在德語學習中若能妥善運用學習策略,不僅能促進德語學習能力,還能對第一外語英語的學習產生正遷移影響。因此,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學習者應有意識的運用在德語學習中所獲得的有關直接策略與間接策略的經驗,發(fā)揮正遷移影響的積極作用,在英語學習中不斷進步,取得更好的發(fā)展。
3.結語
任何語言間都有共性和個性,德語和英語也是如此。如今越來越多英專生選擇德語作為第二外語進行學習。第二外語也在多方面對英語學習產生影響。面對德語與英語學習中的不同之處,學習者應該尊重語言間的差異性,并在學習中把握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德語學習對英語學習的正遷移影響,努力規(guī)避負遷移影響。二者相互促進才能深入了解、運用語言,發(fā)揮語言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會平.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學習者英語概念遷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Ellis 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9.
[3]戴煒棟,王棟.語言遷移研究:問題與思考[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06):1-9.
[4]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左靜妮.二語語法學習視角下的母語遷移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30):82-83.
[6]李維,曹新宇.德語(第二外語)詞匯習得中的英語遷移問題探究——以man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30(03):20-23.
[7]姜佳培;梁丹丹;顏妍;張雨;.淺議英語對德語學習的影響[J]. 首都外語論壇, 2013 (00) :115-124.
[8]吳建雄.德語語音學習中來自英語的負面影響[J].德語學習,2004(05):59-62.
[9]錢敏瑜,喬楚,史玉蓉,石玉婷,吳濤.英語對基礎階段德語習得的負遷移影響研究[J].海外英語,2019(17):223-224.
[10]Oxford, R.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 Newburry House, New York.
[11]鐘振華.大學英語專業(yè)學生第一外語學習策略在第二外語學習中遷移作用的調查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0(8):123-124.
[12]彭建武.認知語言學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13]Thomas Scovel. Psycholinguistic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4]李炎芳.淺析元認知策略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運用[J].現代交際,2014(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