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迪
摘要:以小學語文《秋詞》、《勞勞亭》和《鳥鳴澗》的三首古詩教學為例,以詩情、詩意和詩蘊為切入點,講解和闡述了在小學低段的古詩教學中,應該以營造氛圍讓學生感受詩情,與生活相聯(lián)使學生感受詩的“意象”,以抓關鍵字詞的方法體會詩歌的意境即“詩蘊”的幾種方法。讓古詩教學有成為有文脈的教學,教文化的教學。
關鍵詞:小學低段、古詩詞教學、詩情、詩意、詩蘊、中國文化符號、中國靈魂、意蘊悠遠
詩歌,有行云流水的,有氣勢恢宏的,有飄逸灑脫的,有情真意切的,游走在人們的心中,如水一般無所不在。在新冠疫情爆發(fā)后不久,日本就給我們上了一堂感人的古詩詞課。在日本給湖北捐贈的醫(yī)療物資的外包裝上,印上了經(jīng)典的古詩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痹娊?jīng)里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用短短兩句詩溫暖、鼓舞了我們,讓我們感受到,古詩詞的力量,勝過多少“加油”,勝過多少“不哭”。
王崧舟老師說,“教語文就是教文化”。那么教古詩詞,自然就是教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化了。我看過很多小學低段的古詩詞教學視頻,最多的感受就是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有很多關于作者的詳細介紹,其實很多時候跟詩詞本身的關系不大,聽課的學生更是云里霧里。不得不說很多時候這種作者和背景的介紹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聯(lián)甚少。
但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深厚的想象、活潑的創(chuàng)意,就如《望廬山瀑布》里飛流直下的銀河,像《敕勒歌》里天似穹廬的置換,像《游子吟》中“三春暉”般的溫暖;文化是令人流連忘返的溫柔,就像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筆下的那輪思鄉(xiāng)的明月,代表書信的鴻雁,等等;文化還是穿越千年的震撼,比如《楓橋夜泊》里寒山寺的鐘聲,比如《秋詞》中“我言”的情懷,比如《勞勞亭》里“不遣柳條青”的不舍之情。所以針對低段的古詩詞教學,我總結(jié)了三個關鍵詞:詩情、詩意和詩蘊。
1.讓畫面與“詩情”對接
以劉禹錫的《秋詞》為例,對于詩中“寂寥”、“我言”這些情感抽象的詞匯,如何讓低段的學生感知?
當老師出示枯黃的樹葉圖,皺著眉頭,以悲涼的語調(diào)讀詩,再加以背景音樂的烘托,整個悲的氣氛就有了。告訴他們,悲就藏在枯黃的樹葉里,悲就隱在詩人在秋日渲染的詩歌里,就在你聽到的旋律里。那么即使7-8歲的孩子可能暫時還無法真正懂得“寂寥”的感受,但他至少能看到這種枯黃的色調(diào),聽到老師哀傷的語調(diào),感受到教室里流動著的悲悲的、沉沉的情愫。那么他在這種氛圍里讀詩,也就夠了。
這里面的讀,不僅僅是讀,這讀里面,有音樂,有畫面,有老師凝煉的語句,精準的點評,那么這種讀就能成為一種高級而浪漫的輸入,讓孩子們在讀中感受詩情。這種三位的理解,能把孩子們的童心與詩心聯(lián)系起來。
學詩,可以在設定的氛圍中,品出“我言”的情懷。
2.讓“詩意”與生活相連
畫面的呈現(xiàn)符合低段孩子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能更好地幫助他們理解詞語。但是有些詞語
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符號,卻不是孩子們能馬上理解的。比如月亮與思鄉(xiāng),比如折柳與送別……
這種流傳千古的“意象”,讓我們能輕易地與古人心意相通,正是因為我們能理解詩人借由意象所抒發(fā)出來的情感。
舉個《勞勞亭》的例子,老師一開始就讓學生角色代入,
問:“李白,你怎么一大早就來到這勞勞亭,你是睡不著嗎?”
生:哎,我確實睡不著。
師:有何心事?
生:我的好朋友就要走了,我來這里送別。
師:我看你愁得眉頭緊鎖,你能把這種愁讀出來嗎?
生讀前兩句。
師:一想到從此就要與你的好朋友天各一方,不再相見,你會是什么樣的心情?用你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
生再讀
師:春風好像也聽到了你內(nèi)心的不舍,她不愿意讓柳條變青,她不想讓柳枝變綠,她不肯讓你獨享這份柳色青青。想著即將離去的伙伴,柳、柳、柳……你聽到了內(nèi)心的什么聲音?
生:留!我真想讓我的小伙伴留下來啊!
師:是的!柳就是留。所以我們古人都會折柳送別,表達不舍之情。
師:我們把時光拉到五年之后,你們即將畢業(yè),老師不得不跟你們分開了。最后一天,你們收拾好書包,排著整齊的列隊,向我揮手道別。我即使再多不舍,也只能把內(nèi)心的情感化作這兩句詩,我會說——
生: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師:你懂我!
師:你最好的朋友要出國了,但你還留在這里。這個傷心的地方,你會感嘆道——
生: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
就這樣,把詩中的意象與孩子們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那么這個意象,就對孩子們本身也有了特殊的意義,這種文化符號的流傳,扎根在孩子的心中,必然會成長為新一代的“中國靈魂”。
一、在“詩蘊”中領悟文化
既然以文化為重,那么古典詩詞教學就要求我們潛心涵泳悟其蘊?!拔颉笔穷I悟、體悟,
“蘊”是詩歌蘊含的意境和哲思。
比如王維的《鳥鳴澗》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一句。大晚上明明什么也看不見,但是詩人卻能覺察出“花落”。詩人究竟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呢?我們得去到那個靜謐的山谷之中。
一起閉上眼睛,置身山谷之中,試著聽“花落”的聲音。靜下來大約10秒鐘左右,再問孩子你聽到了什么?雖然可能有外部聲音的打擾,但恰恰是這些聲音讓孩子們明白了,詩人所在山谷的清幽。
在這樣萬籟俱寂,連一朵花飄落都令人觸動的夜晚,忽有銀輝灑落。這個時候問孩子,本來漆黑的夜晚掛上了一輪什么?他們便會接“明月”。這明月的光亮驚動了習慣靜默黑暗的山鳥,發(fā)出了斷斷續(xù)續(xù)的鳴叫聲。這種意境,便是“鳥鳴山更幽?!?/p>
不論是花落、山空、月出,還是鳥鳴,其實都是在寫一個字——靜?!办o”的意境,因了這四組景物,被襯托得意蘊悠遠,令人回味無窮。
詩情、詩意、詩蘊。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把這三個關鍵詞串聯(lián)起來運用,讓孩子們在詩詞中讀出韻味、讀出情意、讀出感悟,將古詩詞的文化種子埋于孩子心中,即使有時“不求甚解”,我相信,也能讓古詩詞的文脈流動起來,如水一般,如月一般。